疲劳和恢复过程一、运动性疲劳疲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运动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功能变化,我们提出疲劳的目的是为了在运动中延缓疲劳的出现以及运动后尽快的消除疲劳,促进恢复过程,提高人体功能能力。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这就是说,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运动,而不是疾病、药物、环境和营养素等因素,运动能力的下降是暂时的经过休息可以恢复,与过度训练和某些疾病不同。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现象,不同性质、不同强度和不同持续时间的运动,其疲劳产生的原因不同。
从大脑皮层到肌纤维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发生疲劳,只是在不同性质的运动和不同的实验条件下,首先和主要发生的部位可能会不相同。
我们所提到疲劳是疲劳的主要形式躯体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
躯体性疲劳可以分为中枢性疲劳即疲劳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疲劳即疲劳发生在外周部分,即神经肌肉接点或肌纤维。
中枢性疲劳发生的部位起于大脑、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
研究表明,动物在运动时如不产生明显疲劳,运动又在稳定状态下进行,脑中的生物化学变化不明显;如果在长时间运动引起疲劳时,中枢神经系统也会产生不同的抑制过程,并与外周系统的变化相互影响。
其生化机制可能是神经细胞技能失调。
而外周性疲劳发生于神经肌肉接点至骨骼肌收缩蛋白。
应用肌电图技术测定表面动作电位证明,运动性疲劳可能发生在神经——肌肉接点。
如果在10秒钟内运动的最大功率输出、力量的下降与CP储量减少并行发生。
长时间运动可以使体内糖原大量消耗;糖原消耗越多,疲劳症状越明显。
一旦糖储备量下降而使脂肪酸大量参与供能,做功能力随之下降;同时还会因为血糖水平低下引起的中枢供能不足,并发生疲劳。
大强度运动会引起肌肉乳酸生成增多。
乳酸在体内的堆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肌肉的张力和ATP的合成,引起运动性疲劳。
有时候骨骼肌在收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代谢堆积物积累及其力量产生的影响。
由于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多元、综合、复杂系统,是多因素的综合,一个或几个因素的变化相互作用导致疲劳出现。
二、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疲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种种假说,主要有四种:1、“衰竭学说”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源物质的耗竭。
研究证明,在长时间运动中,产生疲劳的同时常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这些物质主要是乳酸。
有学者发现,在肌肉产生疲劳的同时出现了高乳酸浓度。
1925年时迈耶霍夫把离体肌肉放进碱性任氏溶液中,发现肌肉工作时间延长乳酸增多引起疲劳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肌组织和血液中的PH值下降,进而对多种生理生化过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引起的。
美国哈佛大学疲劳研究所曾报道,在高温下作业的工人因泌汗过多,致使不能劳动的严重疲劳时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但是饮用含0.04%——0.14%的NACL水溶液对疲劳有所克服。
4、保护性抑制学说按照巴埔洛夫学派的意见,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运动性大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使其长时间兴奋导致增多,为避免进一步消耗,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抑制过程,这避免进一步消耗,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抑制过程,这对大脑皮层有保护性作用。
三、不同运动练习的疲劳原因不同形式的运动练习的疲劳机制不完全相同,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无氧练习在进行无氧强度练习时,需要高位神经中枢更多的激活支配工作肌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并保持高频率的神经冲动,这种紧张的神经活动仅能维持数秒钟。
另外,磷酸原的消耗特别迅速,CP含量在极量无氧运动强度练习结束时下降80%——90%。
因此,中枢神经和神经肌肉装置功能的下降以及磷酸原的耗竭是该练习的疲劳原因。
近极量无氧运动强度产生的疲劳原因除了与极量无氧运动强度练习相同外,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的堆积、Ph值下降也是原因之一。
亚极量无氧运动强度练习时肌糖元无氧酵解供能占较大比例,因此肌肉和血液中乳酸的堆积、Ph值下降是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
另外,由于氧运输系统的功能限制造成供氧不足,也是疲劳的因素。
2、有氧练习在极量和近极量的有氧练习时,产生疲劳的原因主要是氧运输系统工作能力的限制,致使工作肌供氧不足。
另外,乳酸的堆积、Ph值的下降也是产生疲劳的因素。
在亚极量有氧运动强度练习时引起疲劳的主要原因,是肌糖原和肝糖原的消耗。
在中等强度练习时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大量消耗,致使血糖浓度降低,这样以血糖为唯一能源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受到影响。
另外,该练习会导致体温增高,为增加散热,皮肤的血流量增加,工作肌的血流量减少,结果工作肌供氧减少引起肌肉疲劳。
小强度有氧练习引起疲劳的原因与中强度有氧练习相似,区别在于小强度有氧练习时疲劳过程发展较慢,且多半是消耗脂肪,未完全氧化的脂肪分解产物进入血液。
这就是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
3、其他练习在球类运动中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是加深疲劳的重要原因。
实验表明,进行了习惯的、自动化程度高的、节奏性强的动作不易疲劳,而要求精力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则容易产生疲劳。
另外,缺氧也是引起疲劳的原因。
在静止用力时,来自骨骼肌的神经冲动,对大脑皮层细胞进行不断冲击,以及为维持肌肉的紧张状态神经细胞要不断地向肌肉发送大量的冲动,其结果使神经细胞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促使疲劳加深。
此外,肌肉静止用力时血液供应减少,由于憋气过多心血管系统功能也会下降。
四、判断疲劳的方法:科学的判断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和训练有很大实际意义。
然而,疲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引起疲劳的原因和部委已不尽相同,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判断疲劳的方法。
这里仅介绍几种可供判断疲劳参考的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1、肌力测定背肌力与握力:可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如次日晨起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肌肉疲劳。
呼吸肌耐力:可连续测定5次肺活量,每次测定间隔30秒,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2、神经系统功能测定膝跳反射阈值:疲劳时该指标增高。
反应时: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血压体位反射:卧、坐位姿势变化时出现一时性的血压下降现象,疲劳时血压下降的恢复时间延长。
3、感觉功能测定皮肤空间阈:用触感计刺激皮肤某部位,疲劳时分辨出两点间距离的,常出现肌电干扰。
4、心电图测定疲劳时S-T段向下偏移,T波可能倒置,常出现肌电干扰。
5、肌电图测定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迟(简称EMD)延长,EMD是指从肌肉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开始到肌肉开始收缩的这段时间,该指标延长表明神经-肌肉功能下降。
五、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体育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功能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状态的一段功能变化过程。
恢复过程和运动过程是提高机体功能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运动中所消耗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运动后的恢复阶段才能得到补充,人体功能才能提高。
如果在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继续运动会使疲劳积累,不仅导致机体工作能力下降,还往往引起某些疾病。
因此,运动后采取科学的方法,加速机体的恢复过程十分重要。
恢复过程的阶段性消耗和恢复过程可简要的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运动时能源物质的消耗多于恢复,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下降。
第二阶段是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个器官系统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三阶段是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甚至超过原来的水平,这种现象叫“超量恢复”或“超量代偿”,随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而机体生理功能恢复过程也有其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具有强度的依赖性。
大强度生理功能指标恢复的速度和持续时间直接取决于工作强度,工作强度越大,相应的恢复速度就越快。
例如,在极量无氧强度工作后大多数功能的恢复时间为几秒,而长时间持续工作后则需要几天的恢复时间;其次是具有不同时性。
各种生理功能的恢复以不同的速度进行,例如,血压和吸氧量比心率恢复快,摔跤运动员在比赛后呼吸节律恢复最快。
,还有就是心率,肌力恢复最慢,另外,氢离子浓度和碱储备比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恢复最快。
因此,整个恢复过程的完成不能根据一个或几个指标,而是根据最慢恢复到原来水平的指标及各个指标恢复指标状况作全面判定。
六、促进恢复过程的措施1、活动性休息指体育课或训练课进行过程中,机体疲劳时所做的轻微放松练习或更换运动练习。
有人经过测力描记实验中发现,右手握测力器工作到疲劳后,以左手继续工作来代替安静休息,能够使右手恢复的更迅速更完全,他们认为,在休息期中来左手肌肉收缩时的传入冲动会加深支配右手的神经中枢的抑制过程,并使右手血流量增加。
近来的研究还证明,与安静性休息相比较,活动性休息可使积累乳酸的消除快一倍。
2、整理运动指运动练习结束后所做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目的是使人体由紧张激烈的肌肉活动逐步过渡到安静状态,促进力恢复。
如果在激烈的活动后突然停止,就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学回流,减少心输出量,致使血压下降造成暂时性脑贫血,会引起一系列不良感觉,甚至“重力休克”。
另外,实验表明,进行整理活动还加速乳酸的消除。
做整理活动时量不要大,尽量缓和、放松,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
3、睡眠睡眠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在睡眠时感觉减退、意识逐渐消失,机体与环境变化的精确适应能力,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通过睡眠精神和体力才能得到恢复,睡眠有障碍时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活动失常。
因此,睡眠对功能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
成年人每天要睡眠7—9小时,儿童少年时间比成人要长,老年人时间比较短。
此外,各种物理方法如温水浴,按摩、蜡疗、局部负压等也有助于疲劳的消除;合理的营养补充以及负离子吸入、各种心理调整手段均对消除疲劳有一定积极作用。
水中运动后骨骼肌发生酸痛的机理及处理方法:长时间或强度较大的水中运动后,骨骼肌常伴随酸痛现象。
肌肉酸痛是指在不常有的强烈收缩后一段时间内肌肉的运动性酸痛。
而肌肉是否酸痛,要在活动中才能感受到,产生酸痛的肌肉若不运动也感受不到。
因此常常影响着运动训练的进行与肌收缩的正常发挥。
肌肉酸痛可分为即刻痛和延迟痛两类。
即刻痛是运动中和运动后很快便能感到酸痛,一般很快可以自行消失。
延迟痛是运动以后8—24小时产生的肌肉酸痛,可延续1—2天甚至更长时间。
根据酸痛程度可将其分为四级:1、无酸痛:没感受到有任何影响或症状2、轻度酸痛:手指触压时有酸痛和僵硬感。
3、中度酸痛:肢体屈伸时有酸痛和僵硬感,且轻度妨碍肌肉收缩能力。
4、重度酸痛:有明显的肌肉酸痛和僵硬感,且严重妨碍肌肉收缩能力,限制动作范围。
肌肉酸痛的预防和缓解方法:目前在运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用热水毛巾热敷。
这样可以改善血循环,缓解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