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土家族土司制度下的兵制_旗_
论土家族土司制度下的兵制_旗_
土司平常对土兵的训练十分严格, 训练方式多种多样。 大多数土司衙署以外, 均有演武练习之地。如“永顺土司司治 二里许, 有校场坪, 土人常于此演武, 又西北五里, 有搏射坪, 又北五里, 有射圃, 地势均较宽敞, 土人每于此搏射。”[1]在今 恩施州境, 我们在对土司遗址的调查中, 发现散毛土司, 大 旺、金峒等不少土司的衙署前, 都有校场或称曰“马道子”的 跑马射箭之地; 又如在狩猎活动中, 也常常进行不同的带有 军事性质的训练:“其兵素皆练习, 闻角声则聚, 无事则各保 关寨, 盔重 16 斤, 衬以厚絮, 如斗大, 甲重者数十斤, 利箭不 能入, 火枪打百步, 一人搏虎, 二十人助之, 以必毙为度。纵虎 者重罚。猎他兽亦如之。得擒则倍赏当先者。……其追敌缘 崖逾壁, 务必擒之。”[2] 在出征打仗前, 举行隆重的仪式,“系 牛于神前, 以刀断牛首卜胜负, 牛进则胜, 退则败, 而复进者 先败而后胜, 以此为验。”[3“] 其调法, 初檄所属照丁楝选, 宣 慰 天祭以白牛, 牛首置几上, 银副之。下令曰:‘有敢死冲锋 者, 收此银, 啖此牛首。’勇者报名, 汇而收之, 更盟誓而食之。 其节制甚严, 止许击刺, 不许割首, 违者与退缩皆斩, 故凡战 必捷, 人莫敢撄。”[4]
α
论土家族土司制度下的兵制“旗”
邓 辉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博物馆,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 要:“旗”是土家族地区土司制度下的地方管理机构, 又是基层军事组织单位。 多年来, 限于资料, 少有论及。 本文从“旗”制的名称异同, 特征, 民族历史中所存留的原始性等诸方面进行了讨论。 还对“旗”制的利弊得失及其消 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属 各旗。”[1] 谈迁《北游录·纪闻上》中说: 永顺土司是“各旗 或千人, 或三、五百人, 自耕而食。听征发, 十抽其一, 各裹饷, 限日践更, 无逾期者, 五十旗舍把分领之。”
在土司之间, 互不统属, 也没有那一位是土家族地区的 最高首领, 他们分别属于小区域里的部落酋长头人, 自以为 势。在朝廷强盛之时, 他们分别得到朝廷的赐爵分封, 各领一 支。 因此, 土家族的邻里之间, 那怕是同宗同姓, 其间互相仇 杀亦时常发生, 几无间断。 有时甚至是十分残酷的争斗。 这 样, 土司内部虽多实行“旗制”, 但也有施行“寨”、“峒”为组织 的情形, 这应该是土家族区域里自然的事情, 因为各土司为 朝廷赐封, 但官职的大小, 实力的强弱, 可能是他们间的内部 下属机构有所不同的原因之一。强盛的土司如容美、永顺、保 靖、桑植、酉阳则势力强盛, 且他们之间争斗仇杀不止。
4. 散毛、施南等土司的旗。散毛土司, 元明时期曾十分强 盛, 明末清初则衰败不敌他司, 按《来凤县志》卷十六中记载: “自有土司以来, 惟武力是务, 其时散毛则有四十八旗。 卯峒
α 作者简介: 邓 辉 (1954- ) , 男 (土家族) , 湖北省恩施州博物馆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土家族史志研究。 66
一、旗制的类别 土司制度下的旗制, 它是小区域里的行政管理机构, 又 是军队的组织机构, 是最基本的管理单位。 在一些小土司内 部, 其管理体制有一些差异, 寨、营或峒为其管理机构, 另外, 也有下设土知州、长官司的情况。 但总体言之, 营、旗之制是 土司制度中管理制度的特点。 旗的称谓各异, 但征战意味浓 烈, 且又具有较多的原始性, 在各土司之间又略有不同, 旗的 多少表现了各土司间的兵力强弱与人口数量。 1. 永顺土司的旗。永顺土司是土家族地区历来实力雄劲 的土司之一, 其地域广, 人口多。据乾隆《永顺府志》等史志的 记载, 永顺土司共计有 58 旗, 各旗兵丁平时散居于乡间, 从 事耕耘, 战时则自带粮糗出征参战。该土司各旗的名称为“长 利东西南北雄, 将能精锐爱先锋; 左韬德茂亲勋策, 右略灵通 镇尽忠; 武敌两星飞义马, 标冲水战涌祥龙; 英长虎豹嘉威 捷, 福庆凯旋智胜功。”外加“靖谋”。此外, 为土司王服务的有
营有 5 类, 分别是中、左、右、前、后 5 营, 另外有前锋营、 内前营、内左营、内右营、内后营、内中营, 还有火器营、亲将 营、标营、客星营等。
目前, 我们所见的旗, 依石刻碑文而言, 则有: 勋旗、大 旗、龙旗、小虎旗、亲随旌旗、新旗、营旗、领毒旗、小彪旗, 在 方志中还记载有东旗、南旗、北旗、西旗、凤旗、云旗、虎旗、龙 旗等。旗以下, 还有千户、百户, 把总。《长乐县志》卷十六载: “容美土司, 抑勒土民, 分凤、云、龙、虎等字为旗, 旗有长, 上 有参将、游击、守备, 千把总各官。 下又有大头目, 分管旗长, 若干千户, 皆有执照。至五峰, 水烬, 石梁各司兵, 皆听容美调 遣, 调以箸, 则饭者至; 调以帚, 则扫数全出。自高古村菩提寨 以西, 皆为哨台, 有警放狼烟, 此起彼应, 半日即达于容美司 治。”
第 20 卷 邓 辉: 论土家族土司制度下的兵制“旗”
则有五营七寨, 各以舍把、土目领之。 无事则荷耒而耕, 有事 则修矛以战, 盖即农即兵也。”我们今天要了解这 48 旗的旗 称已经无法知晓了。
施南土司的旗制由于记载不多, 故今日已难了解其全 貌。卯峒土司亦有五营, 五营中有总旗、旗长、旗鼓, 而管理地 方事务则由“寨峒”长领之。
“戎、猎、镶、苗、米房、吹鼓手六旗, 伴亻当七旗, 长川旗、散人
旗、总管旗, 并还有‘福’字旗, 则系土官的宗族人口。” 《大明会典》载: 永顺土司在明代有:“把总三十一员, 分
管 五十八旗, 随堂办事, 把总即当日舍把之类”[1]。“旗各有 长, 管辖户口, 分隶于各州司, 而统属于总司。 有事则调集为 军, 以备战斗; 无事则散处为民, 以习耕凿……土司自称本 爵, 土民称之曰爵爷。 其土民分属各旗, 生男辄报名书于册, 长则当差。”[2 ]
关键词: 土家族; 土司制度;“旗” 中图分类号: K248; E2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439 (2000) 03- 0066- 04
在土家族的历史上, 土司时期的军政合一的组织机构 “旗”制延续了很长的时期, 但“旗”制究竟有何特点, 为什么 会使用“旗”制,“旗”在土家族的历史上有什么作用? 应该说 是至今还讨论得不多的问题, 今试作初步的研究, 以求教于 诸位学者。
第 20 卷 第 3 期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l 20 N o. 3 2000 年 7 月 Jou rnal of Sou th- Cen tral U n iversity fo r N ationalities (H um an 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J u ly. 2000
2. 保靖、桑植土司的旗。 保靖土司, 为彭姓, 、谋、勇、威、驱、彪、胜、亲、利、飞、 良、先、镇。《保靖县志》云:“湖广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 彭九霄, 系出世藩, 身为良将, 掌兵权而谙三令五申之法; 督 军任而明六花八阵之图。”保靖土司自彭师嵩始, 止于彭御 彬, 共传 38 世, 计 34 代。
67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年第 3 期
土司兵丁的阵法, 一般以 24 旗为阵, 各旗以 25 人为队, 组成旗头 1 人, 依次排列为 3、5、7、9 人, 计 5 排形成尖锥状 队伍, 其余土兵则列于阵后, 如前 1 排人倒下, 依次补上, 以 保证队形的严谨, 若前者败倒, 则 2 重居中者补上, 两翼亦 然。胜负以 5 重为限, 若皆败北, 则无望胜矣。旗长与总司长 官均在本旗或本司队列后阵, 如某兵士畏缩不前, 则立斩之。 旗兵排列如尖锥, 而 24 旗则排列成整体的尖锥体。
桑植土司, 共分有 14 旗, 分别是东、西、南、北、神、灵、 贵、顺、威、龙、虎、戎、宗、客等旗, 每旗所领百余人, 或数十 人。各旗均置有“总旗”领管, 另有土中军。在称谓上, 土司自 称曰本爵, 与永顺诸土司相同。
3. 容美土司的旗。 容美土司是清初实力最为强劲的土 司, 关于容美土司的下属“旗”制单位的多少, 史志载录不多, 从一些碑文材料看, 其总体特征为“营旗之制”, 营下为旗。营 是容美土司的核心。
二、旗制的特征 土司制度下的旗制, 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制度,“旗”在明 代则与明代的军事组织有关。 与明政府的旗相较, 土司制度 下的旗, 就其本质而言, 除了军事征战上有共同之处外, 其内 部机制则是完全不同的。 明朝军队的设置,“初设都督府五、 指挥使司二十一、留守司二, 卫百九十一, 守御、屯田、郡牧、 千户所二百十有一, 宣慰、招慰、安抚长官九十五, 番夷都司 卫所百有七, 各统其军及部落, 听巡捕、军器、漕运、京操、守 备、征调、朝贡、保塞之政令。大都五千六百人为卫, 千一百二 十人为所, 百有二人为百户所; 设总旗二名, 小旗十名, 大小 联比以成军。 国大师则诏文大臣总督, 提督、参赞军务, 而总 兵官佩将印领之。 即旋, 上所佩印于朝, 将归第, 军回卫所听 调。 而武臣不得辄下符行军。”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知, 土司 制度下的 5 营则与此相关, 5 营又为土司统领之。而土司制度 下的“旗”名, 似更与明朝军旅的称谓相关。《明史·兵志》记 载:“太祖下集庆路为吴王, 罢诸统军元帅, 置武德、龙骧、豹 韬、飞熊、威武、广武、兴武、英武……而核其所部, 五千人为 指挥, 千人为千户, 百人为百户, 五十人为总旗, 十人为小旗。 并于永乐……七年置调军勘合; 以勇、敢、锋、锐、神、奇、精、 壮、强、毅、克、胜、英、雄、威、猛十六字, 编百号。”这是明朝军 事组织的一个特点。 土司制度下的兵制, 有明朝军队组织构架的痕迹, 借用 其体制名称。 但其内涵显而易见, 属于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特 殊结构。 如《容美纪游》记载:“其官属旗鼓最尊, 以诸田之贤 者领之, 国有征伐, 则为大将, 生杀在掌, 然平日亦布衣草履, 跨驴而行, 绝不类官长也。 其五营中军, 则以应袭长子领之, 官如副将, 左右前后四营, 同姓之尊行领之, 如参游, 下则四 十八旗长官, 名虽官任, 趋走如仆隶, (君所遣来员余以行者, 亦守备也。) 其随司主近身捍卫者, 曰亲将, 皆悍勇之士。…… 其余族人概称舍把。(余于中营, 旗鼓以礼接之。四营以下, 见 则下马侧立让道, 虽或时同席, 也不敢对座, 盖敬其主人之客 如事主也。) 国中属员, 皆讲君臣礼, 长子丙如虽已袭父职, 每 在父所, 青衣带刀侍立, 听指使, 如家将。”旗以下, 还有千总、 把总、百户之职。这是清初康熙时, 顾彩游历容美时的见闻记 录, 说明在清初, 容美土司的兵制特点沿袭了明朝之制。《田 氏世家·田武靖公父子合传》记载: 明末清初,“所属五营官 制及属司安抚长官, 悉无减太初之旧。”这就明确告诉我们, 土司的兵制 (至少自明代以来) 就是以营、旗为组织单位的。 土家族地区土司时代的兵制“旗”, 是军事组织机构, 战 时用于征战, 平常则为小区域里行政管理单位, 兵则散处为 农,“有事则调集为兵, 以备战斗, 无事则散处为民, 以习耕 作, 土司各分部落曰旗, 旗各有长, 管辖户口, ……其土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