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崛起之奋战三部曲纵观日本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日本发展有三个阶段性的大跨越:第一阶段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第二阶段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第三阶段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
日本社会变革都具有其独特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学习精神;忧患意识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孤岛意识";勤奋,严谨,和不言败不服输的民族特质等等。
第一曲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6年,此年为大化元年。
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经济在经济方面,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
“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田庄。
”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以及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
班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年,班给6岁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2/3,私奴婢为公民的1/3,公奴婢同公民数。
受田人死后,口分田归公。
班田农民担负租庸调。
租,即实物地租,受田每段交纳租稻2束2把。
庸,是力役及其代纳物,凡50户充仕丁1人,50户负担仕丁1人之粮,1户交纳庸布1丈2尺,庸米5斗。
调,征收的地方特产,分为田调、户调、付调。
田调按土地面积征收。
田1町征收绢1丈、絁2丈、布4丈。
户调按户征收,其数量为“1 户赀布1丈2尺”。
付调随各乡土特产征收。
政治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天皇制封建国家。
新政权建立不久,为树立了中央集权的指导思想,天皇在大槻树下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
649年下诏,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
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
“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均受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的影响。
两者虽在形式上有差异,但其性质都是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647年,制定七色十三阶冠位。
两年后又制定十九阶冠位。
对于大夫以上的贵族赐予食封,以下的给予布帛,作为俸禄。
特点日本在经济方面废除了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国有制。
在政治方面,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在京师设立了五卫府,在地方设军团,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
影响大化革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评价关于大化改新后的社会性质,史学界主张不一。
日本学者大都认为改新后的律令社会是奴隶社会的继续。
因为大化改新后阶级关系没有没生变化,公民的沉重徭役负担,其性质与部民的负担并无不同。
中国学者除少数人赞成日本学者的观点者外,大多认为大化改新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
日本的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是参照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而制定的。
性质基本一致,都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下的土地分配制度和租税制度。
改新后国家对农民的关系是土地所有者对农民的剥削关系。
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土地,并以租庸调的形式向公民征收国税和课以徭役,公民被束缚在口分田上,以臣属关系依附于国家。
这种生产者对土地所有者的依附关系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特征,是有别于奴隶制的关键所在。
班田农民除了有终身使用权的口分田外,还拥有对山林池沼的使用权,每年除了交纳固定的租税和徭役外,交租后剩余的产品可以占为己有。
由此及见他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大化改新后,虽然奴婢仍然存在,但其数量占当时人口的1/10左右,大部分集中在畿内。
奴婢在社会生产中已不起主导作用,多数从事非生产性的家庭杂务。
当时社会生产者的主要担当者是班田农民。
大化改新是在日本历史上发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运动。
它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发展;它为日本历史开创了不发动大规模流血事件而进行社会改革的先例;它维护了主权,防止了社会的分裂;它使日本从东亚的后发展国家,迅速成为东亚强国。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
它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佛教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后,发展很快;日本积极汲取中国文化,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很受欢迎。
后来,由于地方杂税和徭役过重,农民不堪重负,有的弃地逃亡,有的依附于豪强地主、贵族和寺院,成为依附农民。
第二曲明治维新历史背景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
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
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生产体系。
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
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
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
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把美国总统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
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
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
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主要集中在长州( 今山口县)、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 今高知县)、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
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
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即: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进攻西方列强船只等。
在此期间,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要求,并受到幕府军队与西方列强的严厉镇压,最终失败。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
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1864年,高杉晋作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此后,长州在木户孝允(桂小五郎)的主持下进行改革,倒幕运动蓬勃发展。
武装倒幕的根据地又称为西南四强藩:长州,萨摩,土佐,肥前内容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颁布宪法2.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兴办工业企业。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技术,3.社会上:采取“改历”,“易服”,“剪发”等措施4.军事上: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日本军人进行武士道教育。
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军队。
5.文化上: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效仿西方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
6. 思想上: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
确立了国民皆学的方针。
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在政府“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下,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影响和历史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在1895、1904年分别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清帝国与俄罗斯,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
但其改革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些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
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
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6月18日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
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