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民法典》的演进及其分析

《德国民法典》的演进及其分析

2000年第6期(总第131期) 学 习 与 探 索S tudy&Exploration N o.6,2000 G eneral.N o.131《德国民法典》的演进及其分析申 建 平(黑龙江大学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施行百年的《德国民法典》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所改动,修改最多的主要集中在债权部分和家庭法部分。

其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干预的加强,契约自由原则、所有权自由原则受到限制,平等的倾向在家庭关系中进一步加强,整个法典朝着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发展。

这种变化规律对我国民法典的制定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德国民法典;契约法;侵权行为法;家庭法 中图分类号:D95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0)06-0066-03 《德国民法典》的结构、内容及影响 1896年颁布、1900年起施行的《德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共分为五编:第一编,总则(1~240条),包括自然人、法人的一般规定,物、法律行为、期限、时效、权利的行使和提供担保;第二编,债的关系法(241~853条),包括债的关系的产生、消灭,债权的移转、债务的承担及各种契约、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侵权行为等规定;第三编,物权法(854~1296条),包括所有权、地上权、役权、抵押权、质押及其他物权的规定,并把不动产物权制度置于此部分的核心地位;第四编,家庭法(1297~1921条),规定了与婚姻缔结及婚姻支配相联系的一些问题和亲属关系;第五编,继承法(1922~2385条),确立“遗嘱自由”原则,又以“特留份”制度对此原则作以必要限制,并包括法定继承、丧失继承权的法定事由等规定。

《民法典》对世界各国的民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欧洲国家的许多民事立法多以其为蓝本而属于德国法系;在历史、文化及传统上与德国无任何联系的国家或地区,甚至某些曾以《拿破仑法典》为其民法模式而原本属于法国体系的国家(如20世纪前的日本、意大利)在《民法典》问世后也以其为蓝本重新制订其民法典而进入德国法系的行列。

第一部社会主义民法典———《苏俄民法典》也与其有惊人的相似。

因此,《德国民法典》是20世纪制订民法典的典范。

法典各编变化的量化分析 截至1998年6月29日,《民法典》已被修改141次。

虽然近百年来的修改增删使《民法典》实际上的条文数目不断变化,但它在形式上一直保持2385条,而且保持了公布时的结构、体例、编写序目的原样。

但其具体内容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所改动。

《民法典》各编量的变化总体情况是(截至1998年末): (1)第一编仅有85条发生了变化,占本编总数量的35%。

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修改。

(2)第二编有199条发生了变化,占本编总数量的35%。

除亲属法外,此编变化最大。

(3)第三编仅有65条发生了变化,占总数的14%。

说明立法者在法典设立之初在保护资产阶级的财产利益方面的规定是谨慎而周密的。

(4)第四编有1010条发生了变化,占本编总量的169.6%,这是该法典变化最大的部分。

(5)第五编有186条发生了变化,占本编总量的40.5%。

其发展变 收稿日期:2000-08-13 作者简介:申建平(1969-),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黑龙江大学民商法硕士研究生,从事民商法研究。

・66・化的趋向是国家干预的加强,契约自由原则、所有权自由原则受到限制,平等的倾向在家庭关系中进一步加强,整个法典朝着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需要发展。

法典演变的阶段性分析 在《民法典》颁布后的一个世纪内,德国及德意志民族经历了较同期其他国家和民族更为剧烈的动荡和变迁,尤其是在三四十年代以及“二战”以后。

这就使法典本身及其适用范围产生了重大的改动及变化。

1.法典制订之初的状况 德国民法典是一个个人本位的法典,它首先确切地反映了俾斯麦帝国社会。

那是一个在经济上以自由主义为标志的时代,当时显赫的大资产阶级与普鲁士保守势力合作创立了德意志国家,而法典的精神与内容就深深地打上了在帝国范围内领导者阶级的这种自由主义的法律价值观的烙印。

这一点在契约法上体现为契约自由的法律原则,在物权法中反映的是绝对所有权思想。

在婚姻家庭法领域内家长式的传统观念占据了支配地位,丈夫有权决定夫妻共同生活中遇到的全部事务,并对孩子拥有家长权;离婚的规则规定为不贞等有责主义;而非婚生子女被有意识地置于不利地位。

该法典已显示出向社会本位转变的特点。

这种特点在债法上的表现就是把“契约自由”表述为“法律范围内的自由”,合同的成立由《法国民法典》的意思主义改为表示主义,以保护交易安全。

同时,在立法内容上,又规定了诚实信用、善良风俗的一般条款。

侵权行为法虽仍建立在过失责任的原则上,但其采取了“有限多重原则”,除规定了绝对权利的不法侵害责任外,还规定了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违背善良风俗加损害于他人的责任[1];并首先在特别法中规定了无过失责任原则。

在物权法方面,确立了所有权社会性的法观念,即为了公共社会的利益而对个人所有权加以限制[2]。

尽管此理论未在法典中得到彻底确立,但法典将所有权规定为限于不违反法律、第三者的权利(903条)。

2.民法典在20世纪的发展 在第二帝国时期(1871—1918),颁布了许多使民法典的内容具体化的单行规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争经济的紧急需求给所有权自由及合同自由带来严重的干涉,因而“缔约强制”及“指令合同”成为国家控制经济生活的手段[3]。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1918—1933),劳动法成为一个部门法。

为保护债权人,法院通过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发展了“法律行为基础丧失说”,其目的在于把一个已经失去意义、履行起来不合理并且因此不太可能的契约加以合理地修正,以便对双方当事人的利益都予以适当的考虑。

本世纪30年代,希特勒上台,德国进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纳粹统治时代。

此时德国实行的是与市场经济相悖的统制经济体制,纳粹当局制定颁布了许多具有浓厚统制色彩的单行经济法规,又对民法典进行重大修改。

此间,《民法典》中的许多规范因失去适用对象而名存实亡。

“二战”结束后,德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并被战胜国占领。

随着西德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西德立法当局在六七十年代对《民法典》作了数次修改和补充,同时又制订了一些单行的从属于《民法典》的法律。

其中具有深远意义的表现在契约法、侵权法和家庭法方面。

(1)削弱并限制契约法的各项自由主义原则,创立了保护劳工立法、保护消费者立法、治理经济环境立法(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社会立法。

(2)侵权行为法领域扩大了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包括工业、铁路、交通、飞行以及电力和核电站等事故。

一般的过失责任原则在医疗责任及产品责任中通过举证责任倒置的方法而得以改变,以便强化侵权责任本身,从而保护社会的大多数免遭损害或得以及时补偿。

联邦法院扩大了“一般人格权”范围,并承认了非财产性的损“积极侵害债权制度”。

德国民法还创立了害赔偿,又发展了“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契约制度”、“所有权的社会义务原则”,所有权从绝对化走向相对化。

(3)在家庭法方面,丈夫已丧失了法律上的支配地位,离婚的规则由过去的“过错”原则改为“婚姻破裂”规则,并增加了“供养及养・・76老补偿”规定。

男女平等原则的贯彻也使非婚生子女在生活费请求权及继承权方面的地位得以提高。

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1998年止),《民法典》的修改仍然主要集中在债法和家庭法两部分。

对债法部分的修改集中在旅游合同和租赁合同两部分。

前者修改的主要内容是对费用统包旅游活动组织者的提供和改变活动项目的权利作了限制,并赋予顾客在此情况下的解除权和索赔权。

租赁合同的修改是针对用益租赁合同和使用租赁合同的。

在用益租赁合同中主要将土地用益租赁单列为一节。

使用租赁合同的修改改善了承租人尤其是住房承租人的法律地位,并从法律上对利用已有建筑的附属空间和利用空地建房提供方便,此外还对简化级差房租协议、限定经纪人佣金、社会公寓的承租人对住房的先买权等作了规定。

从1997年底到1998年6月底,德国颁布了一系列对家庭法的修改法律,这些法律在父母照顾权、出身、子女姓氏、监护以及生活费请求权等方面彻底消除了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的差别。

自《民法典》1900年生效以来,物权法只有两次被制定法修改,而且这两次修改走的是同一道路:在他人的土地上设定一项新物权。

其中之一是“地上权”,即在他人土地上拥有建筑物的权利;另一种是“住宅所有权”,承认一种双重所有权,对大楼内的单一住宅或者单一空间分别所有权与对房屋公共设施的公共所有权相结合。

这两种权利都可以自主转让、设置负担和继承。

也许正是这两种权利对中国关于法制改革的讨论有特别意义,因为这两种权利的确认,可以保留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还可以将使用土地的权利作为由私人掌握的法律交易的客体。

德意志民法典的产生、变化及其特点集中体现了德国经济、文化、历史的特点。

其尊重传统法律理念和文化但又不拘泥于此,注重法律体系的逻辑性及在立法技术、内容修改方面所进行的努力是值得我国在制订民法典时借鉴的。

参考文献:[1] 王利明.民法・侵权行为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63.[2] 张文政.大陆法系所有权理论探索[J].求是学刊.1997,(1):57.[3] 〔德〕海尔穆特・库勒尔.德国民法典的过去与现在[A].民商法论丛(第2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233.The evolution and analysis of German Civil CodeSHE N Jian-ping(Law School,Heilongjiang Univer sity,Harbin150080,China)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 ociety,politics,economics and culture,G erman Civil Code has carried out for m ore than one handred years,whose context has changed a great deal.The revised parts are focused on the creditor’s rights and family law.And its main characters of the change and devvlopment are strengthening of the state intervention,the limitation of the contracting freedem and the ownership free2 dom,the further cons olidation of equality tendency in families,and the development of G erman Civil Code m ore fav orable to the need of the market economic growth.And this pattern of the change is enlightened to enact civil code of our own in future.K ey w ords:G erman Civil Code;law of contract;law of fort;family law〔责任编辑:冯昱锦〕・・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