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鞅变法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商鞅变法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商鞅变法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时期,无论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随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和私有制的确立,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获得政治权利,各国为了实现国强民富,相继进行变法。

当时的秦国地处西部边陲,政治经济制度相对落后,给其发展造成极大的制约。

秦国统治者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献公开始就着手改革。

大规模的封建改革是在秦孝公统治时期(前361一前338)实现的,而这场改革是秦孝公依靠商鞅进行变法来完成的,故习惯上称之为“商鞅变法”。

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对促进秦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变革时代]本目主要讲述两个问题: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

在经济方面,从公元前475年(秦厉公二年)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产力有相当的发展,铁工具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迅速发展,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生产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历史在前进。

从政治上看,在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奴隶社会已经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原地区初步确立起来,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一些重要的诸侯国内掌握了政权。

这些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后,在各诸侯国内都先后不同程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并建立了封建国家。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魏、楚、赵等国,这些国家经过改革迅速强大起来,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

二是在思想领域的变革。

社会大变革引起了思想领域里的空前活跃。

自春秋末年以来,在思想文化界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出现较早,战国初期又正式出现了法家学派,除此之外,道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都在战国时期各自形成为独立的学派,他们利用各种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成为商鞅变法的思想先导。

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是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的前奏。

在那风云激变的时代,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各诸侯国内部新旧贵族的斗争直接推动着各国不断前进,不甘落后的秦国必然要奋起直追其他诸侯国,这就是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取信于民,立志变法]本目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改革。

春秋时期,秦国在各诸侯国中处于劣势地位,到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虽有所发展,但和东方各诸侯国相比还是落后的。

秦国的统治者认识到本国的不足,力图改革,但在旧势力的阻碍下收效甚微。

直到公元前384年,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秦献公即位,秦国改革时代才真正到来。

秦献公曾经有过三十年流离在外的磨炼,目睹东方诸国改革所带来的富强,也深悟本国的旧制度在很多方面都与中原各国的封建制发展不适应,必须对奴隶社会的旧制度进行彻底改革才能使封建制确立下来,才能改变秦国多年积弱的局面。

即位后的秦献公立刻与革新派联手,推行新政,为秦国带来新精神、新气象。

主要改革措施是:废除人殉的恶习;迁国都;发展商业等。

秦献公之后,秦国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改革,这场对于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的伟大改革,就是秦献公的儿子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

秦国的改革,由献公开始,经过秦孝公(前36l一前338),前后共四十余年。

第二,孝公重用商鞅及商鞅为变法所做的前期准备。

商鞅在魏国没有得到重用,得知秦孝公正在求贤,就带着他自己用心收集到的与政治、经济及军事有关的资料离开魏国奔赴秦国,希望在秦国展现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

到秦国后,商鞅向孝公展示了他渊博的知识,畅论各种治国的方法以及它们所达到的效果,包括帝道、王道、霸道及强国之术。

“霸道”及“强国之术”符合秦孝公所要追求的目标。

秦孝公虽然赞赏商鞅的变法主张,也认可商鞅在“强国之术”、“霸道”上所能做到的工作,然而,商鞅毕竟是外来的宾客,对秦国而言,他那一套理论和方法是完全陌生的,秦国上下能否接受?这是秦孝公所顾虑的。

虽然秦国的保守势力不是很强硬,但变易“祖宗家法”时,必定有反对者,也必定有存心阻挠者。

所以在变法之前,孝公安排商鞅在朝廷中与反对变法派代表进行了一场辩论,宣传变法思想,驳斥反对派的意见,以进步的历史观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他的主张适应秦国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符合秦孝公“图强”的愿望,得到一部分大臣的响应,也坚定了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决心。

最初商鞅还只是客卿的身份,法令由商鞅草拟,政策由秦孝公推行,也就是由孝公首行改革。

在此基础上,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委任商鞅为左庶长,正式领导秦国全面的改革运动。

为了取信于民,树立新法令的威信,商鞅通过“徙木立信”首先在百姓中获得了威信。

与此同时,商鞅还对破坏新法的人予以严厉打击。

自此之后,商鞅就将一生的精力和学问,连同他宝贵的生命,完全奉献给了秦国。

[强国之术]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商鞅立刻放开手脚,将中原各国的改革经验引进秦国,结合秦国的实际,酌情付诸实行。

由于秦孝公首行改革实验成功,这更增加了商鞅的信心,放胆迈开脚步。

商鞅改革所涵盖的层面相当广,包括了农业经济、社会组织、家庭制度、作战军功及爵制等,影响了国家制度、宗法、礼制、习俗及传统文化,可以说整个社会都在他改革的范围内。

商鞅共进行了两次变法,本目主要介绍了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一、商鞅第一次变法的内容。

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了以“农战”和“法治”为中心的变法活动。

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包括:(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早在献公的时代,秦国已经重编户籍,“为户籍相伍”,将全国的老百姓,不论社会阶层或居住处所,全都编组,以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商鞅在秦献公的基础上,再次将全国人民编入户籍,较献公时更为严密: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

如果一家犯罪,其余四家就要连坐,同时把连坐的量刑加重了。

商鞅制定如此严苛的法令,最大目的在于控制全体人民,使全国人民对政府完全“一边倒”,不容有异议。

(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不可否认,商鞅是一位重农抑商的极力主张者。

以当时的社会形态和结构而言,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当时是农耕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要富国强国,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重农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至于抑商,应该被视为重农的另一面。

为了达到重农的目标,商鞅不惜采用各种方法裁抑商人及商业活动,如不准私贩粮食、提高酒肉价钱、加重商品销售税、废除旅馆、奴仆服役等,这些措施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地在裁抑商人,减少商人的数目和活动。

抑制商人,减少商人使商人流向农业,使人民专心于农业,这样农业就迅速发展起来。

但是也应该认识到,重农虽然在当时是必须的,但是一味地以重农为借口而抑制商业发展,不仅不利于商业的发展,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阻碍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明清时期,这一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3)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只要在战场上获得了敌人的一个首级就可以进一级爵位。

拥有军功的人除独享赐爵外,还可以享有“给田亩”、“益宅地”、“与雇佣”等各种优待,在全国形成了全民皆军,惟军为荣的风气。

新法推行几年后,渐见成效,秦国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二、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

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是:(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第一次改革时提出,按军功授爵赐田,很明显,田地的所有权掌握在国家手中;在第二次改革时,他借重整耕地的机会,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井田制度,把贵族及大户们“闲散”的耕地彻底收回,同时准许民间买卖土地,这样政府在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同时,也掌握全国的土地。

因此,所谓“开阡陌、封疆”,也就是重新整治耕地,既使人民能尽最大力量利用土地,又借机将田地彻底收归国有,使军功授爵赐田发挥更大的效用,收归国有后的土地再按军功分配,最后转为私有。

(2)推广县制。

秦的郡县制度是逐渐形成的。

在秦孝公时期,秦开始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逐渐将地方官吏任免大权集于国君一人身上,但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商鞅在第二次推行改革时,继续落实这项政策,进一步推广郡县制,使它成为秦国的治国基础。

特别是对于新占领地区,秦必须构思出一套管理的办法,而郡县制度正好满足这个需要。

商鞅此时加以推行,说明秦国新占领地区逐渐增多,另一方面也是未雨绸缪,使这套制度推行到全国去,成为秦治国的基本政体。

(3)统一度量衡。

新法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颁行了标准度量衡器,规定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就当时情形而言,各国之间的度量衡及货币不但有差异,而且同一国家内也有不同,情形相当混乱,统一度量衡标准是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商鞅走在时代的前头,强力推行改革。

除了颁布政令,商鞅也采取具体步骤来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是将全国的度量衡及货币规定出相同的进位率,规定全国的度量衡都必须统一进位制度,即把升、斗、权、衡、丈、尺划一规定,据说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步过六尺者罚”(《新序》);其次是制造统一的标准度量衡器,并将它们发放到全国各地,要求各地以此为标准。

例如,流传至今的“商鞅方升”,原来就是作为标准器而造的。

秦国政府还不断下令用标准器检验和校正各地的度量衡。

度量衡的统一意义重大,它有利于秦控制下的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增强秦国的经济实力,也显示了秦统一的决心,有利于秦完成统一。

(4)“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这项政策主要是为杜绝腐败滋生而在社会习俗方面进行的改革。

主要内容一是禁止请客、送礼、走后门,违者重罚;二是禁止父子兄弟共居,使家庭制度起了很大的变化。

比较商鞅的两次改革就会发现,第一次比较着重于基本方面:加强法制建设;挖掘农耕劳动力,发展农业经济;鼓励百姓争功,实行军功爵制。

改革基本上围绕着农耕、军战两大主题。

到第二次改革,则进一步拓展改革的范围: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推行新的县制,改变旧俗。

所有这些措施都使秦一步步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三)问题解答[学习思考]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答案提示:(1)经济上,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发展,铁工具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迅速发展,使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在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原地区初步确立起来。

(2)政治上,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一些重要的诸侯国内掌握了政权。

这些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后,在各诸侯国内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建立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专政。

(3)思想上,由于政治经济的变革,引起思想领域里的空前活跃。

自春秋末年以来,在文化思想界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和墨家出现较早,除此之外,法家、道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都在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派,他们极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