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瓷器常用术语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本为历代行家口语,说穿了,就是一些行话。
由于这些行话袭用既久,遂约定俗成。
同时也作为衡量是否是鉴定瓷器行家的标准之一,行话懂得越多,说得越多,则此人就是专家;反之,就是外行说外行话。
其行话的命名,是根据不同部位所出现的各种变异现象,如器物是否完整、伤残的程度如何来定名的。
当然也牵涉到器物本身的经济价值,器物很完整,造型很考究的,与伤残的器物相比,则价值自然要高。
因此,作为一个瓷器鉴定者,不熟悉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不懂得一般的常识,亦将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我们还得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1.口磕器物口际上的胎釉,受到了撞击后,就出现了大小不等的各种情况的缺磕伤痕,鉴定者把这种情况称为口磕。
2.重皮口部因受重创而出现断面隐患,从外观上看,尚属完整,实际上胎釉已分裂,虽未剥离,却往往有一触即落之势,鉴定者把这种现象称为重皮。
3.毛口口边的釉面已间断脱缺。
4.毛边口面的覆釉因伤后全部脱落。
5.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为了美观,曾被人用砣玉工具将胎釉磨去一部分或全部。
6.轧口截口、剃头器口或颈部已损残,为求其美观、完整而加以改装,于是就将损坏的部分截去后使口部的胎露出来。
这种现象俗称为剃头。
7.冲口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长短不等的细裂纹,有时一些细小裂纹不易为人们所发现,但裂纹往往逐渐会自然延伸,若遇冷热不均而相激,很快就会顺纹路开裂。
此种现象以盘、碗类为多见。
8.外冲里不冲瓷器的口部因受的冲力尚小,只在外部形成冲口,尚未冲透器的内壁,鉴定者把此种现象称为外冲里不冲。
9.釉泡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中空气泡,一受到外力后就会破开。
这种现象见于器口的为多,当然其他部位也有。
10.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11.斑点釉面出现各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和小点。
12.缩釉因胎面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着而出现露胎的现象。
13.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遗漏而露了胎,这露胎部分就称为漏釉。
14.粘砂釉面上有遗落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砂粒的现象,称为粘砂。
一般多见于器足。
15.冷璺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其某部位的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有的胎体已透出,有的还未露出。
16.开片由于胎体粗松或烧结火度不足,还有的因是浆泥胎体,在骤然冷却时,胎釉的分子结构收缩系数不平衡所致的自然裂纹,而年代久远的器物,由于本身仍在蜕变,片纹也会不断出现和增多。
尤其是黄釉器常常自动作响,片纹不断增多。
17.片纹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大小不等互相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18.软道釉面久经磨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19.划伤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所留下的伤痕。
20.磨釉、伤釉由于釉面与其他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21.失亮器物釉面因任期使用,经久磨损而失去光泽。
22.剥釉由于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层从胎体上自行脱落,多见于孔雀绿釉和前皮紫釉。
23.脱釉、脱皮釉面受盐、碱、酸的腐蚀,或入土受浸而使釉面剥落。
24.凿伤出土器物受金属工具锛凿致伤。
25.凿坑器物釉面呈现的大小不等的凹坑。
如清代窑变釉玻璃质强,多有开片。
若常用细纤维的棉布类擦拭,便会将片纹交叉处的小尖角掀起或带掉而留下凹坑。
26.崩釉略同于凿伤,但破面要平滑一些。
27.伤釉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划致伤。
28.脱彩器物上的彩绘纹饰,由于经久使用而磨脱,或是入土年久被融变质,或因长期受鸡毛掸的指扫而无存留,尤其是绘有金彩的纹饰更易脱去。
29.水碱素釉器物长期埋入湿土内,受水浸渍,使釉色起了变化,多呈白灰色的片状。
30.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或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31.土诱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
32.土蚀釉面、彩绘或胎体被土壤所腐蚀,使器物表面局部失去了亮度。
33.缺碴器物损坏后缺失碎片。
34.炸纹器物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性裂纹,俗称鸡爪纹。
35.炸底器物底部偶因投放物件相击致伤而形成的裂纹。
36.窑裂胎体在窑内受火不均而出现的细小缝隙;也有因胎体衔接不牢,或是接口处含有水份而出现的。
37.窑粘器物在窑内受火时发生变化,使二物相粘或与匣钵相粘结而留下不同程度的粘痕。
38.开粘分段相接的胎体,因粘接不牢固而断裂,或是伤残物经粘复后再次分离。
39.耍圈器物胎底面与器身粘接处出现一圈裂纹,有的已断离。
40.折断琢器物体因胎体相接处损坏,并折成数段。
41.足磕器足部分在搁置时不当心或用力过猛时,致使胎釉受伤。
42.腹伤器物腹部受伤。
43.磨足足边因伤损、垂釉不乎或歪斜之故,而用砣玉工具磨修光平。
磨足俗称修足。
44.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出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他年代)而把釉磨去。
45.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以冒充其他年代。
明清官窑或新器都有此伪作。
46.磨嘴壶的口流部损伤后,进行修整。
47.磨柄把损坏了的壶柄磨掉,或把对称的流柄完全磨去。
48.磨耳器物的双耳因伤被磨去。
49.磨手佛像的手指因伤损而加工修磨。
5O.破碎器物多因摔伤完全破裂;或是盛装盐、碱、酸类,使胎体受渍,又长期排不出来而被蚀后自然破裂的(类似之物,要用清水泡一段时间)。
51.夹扁器体或口部不圆。
52.翘棱由于器物变形,致使器口不圆、底足不平的称为翘棱。
53.凸心器里心向上凸起。
54.凹底质软的胎体经火烧制,器底心向下塌陷的,就称为凹底。
55.串烟釉面受窑火的烟熏,或是氧化致使釉色局部或全部发生变异而出现灰、黑、黄色。
56.荞麦地釉面局部或全部,因窑内不净有飞尘,或因釉内含有杂质而出现微小的黑星点。
57.黄溢子胎体内含有杂质,透过稀薄釉层而显露的现象就称为黄溢子。
58.火石红胎体内含有矿物质,在不施釉的部位受火自然泛出;或是有意涂的浆泥。
现今景德镇复制的元明青花瓷器,以新砂垫烧,或是入窑前新瓷胎的砂底受了潮,也会出现火石红现象。
59.糊米底器物的砂底,因所垫砂粒含铁质较多,受火时出现铁锈点,似糊米状,明代成化时期的砂底,常有此现象。
60.火烧器物因后世被火烧过而出现的釉面变化,如青花变黑,黄釉变绿,青白釉出现皱纹,彩色也老化或变色,还有的釉面有火烧时留下的融流痕和当时粘上的灰、黑、粉、白诸色杂物。
61.污水浸泡器物釉面与彩绘受污水浸泡而变黑,无论如何刷洗黑点皆不退。
62.涂蜡釉面被磨伤而失亮,后用砣玉工具磨擦,并涂蜡以增加光感,但仍不能恢复原状。
63.涂油釉面枯涩失光,为补救计则涂以胡桃油和甘油等。
64.打蜡釉面光泽欠润,涂以四川白蜡、亮光蜡等,以增加光度。
65.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往往可以看出后施釉面衔接边际的接痕。
66.补缺器物破碎后缺少的部分,用石膏、铜、锡、铁、木、金漆、水泥乃至油漆和沥青等补上。
67.刷油漆历史上使用瓷器作供器,常因成组器中有缺的,而用不同釉色的同型器涂刷漆面临时代之,有红色、黄色、兰色和画彩等。
68.涂漆用瓷胎仿作雕漆器,或作黑漆嵌软螺甸。
69.鸳鸯同一品种、造型和纹饰的器物,由于错置或拚配,使器身与器盖不完全一致。
7O.配盖器物上冠以别的器盖,或用朝代不同的与之相配,也可叫它张冠李戴。
71.套口有几种情况:①器物口颈破损后,璇削切去肩部以上部分,与另件的器口与之严密地进行插套镶接。
以肩部的墨线弦纹遮盖接痕,或在折沿口的下边内外套,往往不容易被人看出。
若探手指于器口内拭摸,即有触感。
②旧器套新器的口颈。
③新器套旧器的口颈。
④新旧器套新旧器的口颈。
72.按把把柄断失,用其它的柄补按。
73.镶嘴流壶流已断失,用其他残品的流镶补。
74.镶耳器耳的装饰损坏一部或全部,采用其他瓶耳粘补,或把双耳磨掉再修补。
75.贴花器身的雕贴花饰伤缺,再用旧花片或新花片粘贴。
76.补洞壶身柄流均失,将缺洞补贴后作饰。
77.镶底①器物底部损坏后,在器底近釉处精密旋切,用同类品或其他合度的底足与之镶接,一般不露痕迹。
②将新器底取下,特意改装,换镶合度的带官窑款的旧器底足,以混充真品。
往往有误将碗足作为瓶足的。
其实琢器与圆器上的款识,是有明显区别的。
琢器款识紧凑,圆器款识疏散,双圈环开扩。
78.插头佛像、仕女等人物的头部伤缺后,取用其他残器的头进行插配,颈部接口明显。
79.配手佛像、观音、人俑的手部已断或伤,取用其他残器的手来补修,或新做的手进行插配。
80.配腿香炉、雕塑、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配或改变足的样式。
81.配底板雕塑的底板损伤,而配以新底板。
82.后刻花素器后刻花纹,或刻花后施釉入火烧结。
83.后刻阳文款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
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芒不齐。
原刻的字口,釉边有坡度并且光滑。
84.后刻诗句旧瓷器上,常有清代乾隆的御题诗。
后来有人在一般器物上,摹仿乾隆御题诗而随意加刻,藉以抬高身价。
85.后作阳文款在器物底部,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写款识,其二者的款识大多不够清晰。
86.后提彩器面的彩绘局部伤缺,按照原样填补描绘,入明窑(低温窑)烘烧,以提红彩为多。
87.漆彩绘v器物破碎或有窑缝、炸纹,以彩绘纹饰将纹路遮盖。
也有的在器上以彩漆绘画纹饰。
88.镶金属口器口以金、银、铜、锡镶口遮芒,或口磕后为掩盖伤痕而加镶。
89.新胎后挂新胎剥去釉面后,作加彩釉地五彩的装饰。
90.复窑二次入窑烧烤。
91.修复器物残破后为之复原。
92.粘将残品用各种粘剂粘结。
93.锔器物残伤后,用钻石工具在釉面打眼,并不钻透,以金属锔钉连接。
明代所用的铁锔子,体形粗大宽厚,锈蚀重。
清代用锔质锔钉,体形较小。
民国以后有的将锔钉起掉,以漆填补锔孔。
94.假出土仿古制成各类器物后,把它们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
但低温的铅釉五彩、粉彩、三彩器等,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
有的虽涂以红、黄土疤,但一触即掉。
95.茶水煮仿古作旧,常以土茶水煮,使器面上有红褐色的茶锈痕。
96.浆蛇以匏器破块后的切面蘸水溶的细浆泥,缓慢磨擦釉面,釉面失亮而出现网纹。
97.油光器物的彩釉经过磨擦,显得油腻光亮。
98.药浸①用灰锰氧(高锰酸钾)水浸泡,呈紫褐色;②用中药孩儿茶调匀涂补,粘性大,附着力强,呈黑褐色。
99.烟熏故意用香火烟熏器物作旧,但嗅之有烟味。
100.后挂彩将唐、宋、元、明、清各代中的素白胎或青花器后挂各种彩色,以混充旧彩器,后挂彩的品种与手法有如下十七种:五彩以明清两代的素白瓷或青花器加绘五彩。
珐琅彩以清代康、雍、乾三朝的素白瓷加绘珐琅彩。
斗彩以明清两代的官、民窑青花淡描器挂彩。
三彩以明清两代无釉的旧胎或剥去釉皮之器,后绘三彩纹饰人明窑再次烧就。
红彩以明代素白瓷或青花器加绘红彩。
红绿彩以明代素白瓷或青花器加绘红绿彩。
金彩将明清两代已脱落金彩纹饰的粉青、祭蓝、洒蓝等素色釉器,重绘金彩纹饰后入火烘烤或不烤,以补伤金之处或以金彩纹饰遮掩器物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