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标准.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标准.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标准刊于《收藏界》2008年第1期伍秋鹏古陶瓷鉴定与收藏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目前的古陶瓷鉴定方法,可以分为传统鉴定和现代科学鉴定两种。

传统鉴定,有时又被称为“眼学鉴定”,即鉴定者通过手摸、眼看、听声音、闻气味、掂重量等基本方法,对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款识、重量、声音以及制作、装烧工艺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与分析,然后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对器物的真伪、年代、窑口和价值作出判断。

现代科技鉴定,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古陶瓷鉴定领域,采用一定的科学检测仪器,对古陶瓷胎、釉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能进行测定和数据分析,从而对器物的真伪、年代和产地做出结论。

目前常用的科技鉴定方法主要有热释光测定、微量元素分析、老化系数分析等。

关于中国古陶瓷鉴定的发展方向,多数专家的意见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走传统“眼学鉴定”与现代科学鉴定相结合的道路。

但是,从目前古陶瓷鉴定的现状来看,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还是要依靠传统的眼学鉴定。

这是因为,现代科学鉴定手段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实际运用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诸如,仪器设备昂贵,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花时较多,需要储备各个时期、各个窑口的大量古陶瓷标本,建立庞大的数据库,鉴定成本较高;以及鉴定技术不成熟,误差较大,有的鉴定技术已经被作伪造假者破解等问题。

传统眼学鉴定的主观性较强,常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印象。

由于传统“眼学鉴定”的依据是鉴定者的经验,每个鉴定者的专业经验、擅长领域、所处的地域环境等不尽相同,使用的鉴定标准和依据不同,对于同一器物常有不同的意见。

以致有人认为传统眼学鉴定不科学,缺乏统一的标准,是一种主观经验。

此外,许多初学古陶瓷鉴定的人,常常感觉古陶瓷鉴定很难。

有的人看了不少的书,对古代陶瓷的历史发展、时代特征和各个窑口的特点都很熟悉,但结果却是买了很多的假货,水平仍然没有多大的提高。

他们常常困惑的是: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标准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一件陶瓷在有的情况下,大家能够取得一致的意见,真即是真,假即是假;然而在很多的时候,大家却难于取得一致的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或本质,简单地说就是:真假对比,识真辨伪。

古陶瓷鉴定与日常生活中诸如钞票、烟、酒、电器、皮革、印刷品、出版物、衣服等物品的鉴定,在基本原理上是相同的。

这些不同的物品,我们通常从包装、外观、成色、质地、手感、气味、防伪标记、质量等方面鉴别它们是正品,还是属于伪劣仿冒产品。

尽管各种物品的鉴定方法和具体标准不一样,但是任何鉴定活动都是在比较中完成的,即鉴定者在充分认识鉴定对象的基本特征与属性的基础上,确立一定的鉴定指标、标准或要素,然后对照被鉴定对象的具体情况,通过分析、推理和判断,从而得出相应的鉴定结论(图1、图2)。

从实际鉴定情况来看,鉴定古陶瓷要比鉴定日常生活中的钞票、烟、酒、电器、衣服等物品要难很多。

日常中的物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经常接触,并不需要特别学习,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懂得如何鉴别它们的真伪、优劣。

古陶瓷鉴定与其他物品的鉴定一样,只有“识真”,才能“辨伪”。

然而,由于中国古陶瓷其历史悠久、窑口众多,各个窑口、各个时期的产品五彩斑斓,表现在胎、釉、造型、工艺与装饰上的特点各不相同,要全面认识和熟悉中国古陶瓷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

这样的一个学习和积累过程,其实就是“识真”的过程,通过对各个窑口、各个时期器物的认识,从而确立古陶瓷鉴定的标准,在头脑中形成“数据库”(图3—图8)。

因而,传统眼学鉴定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它同时又是“科学的”。

许多人常常感觉学习古陶瓷鉴定很难,其原因就在于这个“数据库”的建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

“识真”不仅要求掌握各个窑口、各个时期陶瓷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要将实物对照起来,形成直观的印象,不能局限于具体的特征,而是要多摸多看,将器物背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用于学习的古陶瓷著作、图录与实物标本,必须真实可靠,否则等于是确立了一个错误的鉴定标准,危害极大(图9—图12)。

古陶瓷“辨伪”的前提在于“识伪”。

学习古陶瓷鉴定需要深入市场与赝品打交道,要善于归纳和分析,不仅要熟悉假东西的基本特点和常用做伪方法,同时还要掌握最新的造假动态。

我们常说“熟能生巧”,对假东西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即使不知道真东西是什么样的,遇到了真东西,也能感觉到它与假东西不一样,从而将真东西从假东西中鉴别出来。

一些初学古陶瓷收藏的朋友,在书店买上几本带彩图的古陶瓷书籍,然后就按图索骥开始在古玩市场中买东西,头脑中毫无赝品的概念,误以为和书本图录上差不多的东西都是真品,这样买来的东西差不多都是赝品。

事实上,传统眼学鉴定,对古陶瓷鉴定者的学识和经验的要求是很高的。

只有掌握较全面的古陶瓷知识,所谓见多识广,对历代真、假陶瓷接触较多,拥有较多的实物标本,长期从事陶瓷鉴定与研究,并在实践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规律和特点,才能得出可靠的鉴定结论(图13—图16)。

在古陶瓷鉴定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古陶瓷鉴定的标准问题。

古陶瓷鉴定的标准,即从哪些方面去鉴别古陶瓷的真伪与年代。

冯先铭先生《瓷器鉴定的五大要领》一文中,提出可以从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和和支烧方法等五个方面鉴定瓷器。

实际上文章中提到的鉴定标准有八个方面,即造型、纹饰、胎、釉、彩、制作工艺、款识和支烧方法。

之后的许多古陶瓷鉴定著作和文章,大多都遵循冯先铭先生的体系或略有阐发。

冯先生提出的八大标准,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然而,在实际的陶瓷鉴定中,由于造假活动日新月异,花样翻新,有的甚至将现代高科技手段用于古陶瓷的仿制,以致任何现有的经验和总结都显得有些不足。

事实上,古陶瓷鉴定的标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任何具有普遍性的特征,经过归纳总结,并经实践检验,都可能成为古陶瓷鉴定的标准之一。

依据我近年来的鉴定和研究经验,我认为古陶瓷鉴定中比较常用和适用的标准按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标准为古陶瓷的时代与窑口特征,包括胎、釉、彩(色料)、造型、纹饰、款识、工艺(包括制作工艺和装烧工艺)、底足、窑疵和艺术风格等;第二类标准为古陶瓷的历史痕迹,包括胎釉的老化、伤残、开片、使用痕迹、保存环境等;第三类标准为器物的新仿作伪特征,包括做旧、臆造、违背历史常识、自相矛盾等。

古陶瓷鉴定的标准虽然较多,但不同的标准在鉴定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正如书画鉴定将鉴定的依据分为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

主要依据是作品本身,包括作品的时代气息、书画家的个人风格、笔墨特点等,辅助依据包括纸绢、印章、题跋、装裱、旁证材料等。

主要依据在鉴定中处于主导地位,是鉴定工作的重心,辅助依据起辅助证明的作用,但在特殊情况下,辅助依据有时也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古陶瓷鉴定的主要标准,同样也是在于器物本身,其中第一类标准,即器物的时代与窑口特征是鉴定工作的重心,是鉴定的主要依据。

因为器物的胎、釉、彩、造型、纹饰、款识、工艺、底足、窑疵和艺术风格等是构成器物的基本要素,一件器物成为真品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它所具有时代与窑口特征必须是真实可靠的。

古陶瓷鉴定的第二类标准,包括胎釉的老化、伤残、开片、使用痕迹、保存环境等,属于古陶瓷的历史痕迹,即经过一定的历史岁月后在外观和理化性能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它们附属于古陶瓷器物之上,同时由于自身质地、保存环境、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具体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这类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古陶瓷鉴定的第三类标准,是从仿品角度提出来的,知己知彼,识伪方能辨伪。

在具体的鉴定实践中,不同器物的鉴定要领是不一样的。

许多现代高仿品对所仿对象的各种特征都精心模仿,尽力做到一模一样,然后通过做旧制造出各种“老旧痕迹”。

对于这类高仿品的鉴定,如果仅局限于器物的某些具体特征,就很容易被假象所迷惑,得出错误的结论。

仿品与真品虽然相似,但它们之间在“细微之处”肯定存在差别,只有经过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才能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图17、图18)。

古陶瓷鉴定最可靠的方法,是从整体上进行综合考察。

道理很简单,现代仿品要仿制出器物的某些特征,在某些方面以假乱真是很容易的,而要完全仿制出器物的所有特征,在所有方面都达到以假乱真,则很难做到。

仿制水平无论有多高,它也是“仿”,在仿制的过程中,会受到客观和主观等因素的限制。

客观因素,诸如在材料上难以做到与真品完全一样,在技术上很难完全复原古代的工艺等。

主观因素,一是仿制者头脑中有蓝本,因而在造型、纹饰、款识以及艺术风格上虽能做到形似,但要做到气韵生动却很难;二是由于仿制者对真品的认识程度有限,因而在仿制过程中有时忽略真品的某些主要特征,而在有时又人为的夸大某些特征,甚至画蛇添足,自相矛盾,反而为鉴定提供了明显破绽。

另外,有的仿品虽然在造型、纹饰、款识等方面能做到与真品一样惟妙惟肖,但是它却缺乏历史的痕迹,因而也较容易鉴别。

有的搞收藏的人,抱着明显的新仿品研究半天,指着底足的火石、花纹画法或土浸、气泡等这些所谓的特征,咬定自己的藏品是真品,正是陷入了只看局部特征不重视整体的误区。

因而,在古陶瓷鉴定中,从整体上进行综合考察是非常重要的。

从事古陶瓷鉴定与收藏通常会遇到一些平时不常见的器物,对于不熟悉的器物,有时很难一下给出鉴定意见。

原因在于,我们的头脑中缺乏一个鉴定的标准,没有对比的依据。

不可否认,它们之中既有臆造品,也有真品,将它们一概否定或一概肯定,都是不可取的。

对于不能给出准确鉴定结论的器物,不妨先存疑,待证据充分后再作结论。

中国古代陶瓷窑口众多、产品丰富多彩,其中有我们尚未认识的窑口和器物,这是很正常的。

在古陶瓷鉴定中,并非所有没有见过的东西都是新仿品,也并非所有看似与真品相同的东西都是真品。

没有见过的东西,也许是鉴定者认识上的局限;看似相同的东西,也许是仿制水平比较高明,而差别却在细微之处。

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不管赝品的仿制水平有多高、如何乱真,只要在鉴定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运用古陶瓷鉴定的各种标准,通过细致的对比和分析,总能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