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陶瓷鉴定

古代陶瓷鉴定

浅谈古代陶瓷的鉴定
【摘要】为了保护社会上有价值的古陶瓷,需要进行必要的鉴定。

归纳起来,鉴定古陶瓷需要从造型、胎釉、烧造工艺和款识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博物馆负有面向社会举办历史展览的责任,要求展品必须真实。

可见鉴定工作亦是做好博物馆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古陶瓷;鉴定;博物馆工作
鉴定古陶瓷主要我们在开展工作中必须区别材料的真假。

博物馆举办历史展览,则展品必须真实。

可见鉴定工作是我们做好文物博物馆工作、研究工作的基础。

在博物馆藏品中,以陶瓷品的比重最大,而在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中,陶瓷器的比重也最大,所出做好古陶瓷器的鉴定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对古陶瓷的鉴定,在我国陶瓷鉴定的领域中,同鉴定书画一样,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这由于过去我国对鉴定陶瓷重视不够,大家都认为这是古董商人的事,而古董商思想保守,并不愿意传授自己的知识,他们认为仅是一些经验之谈,难以做为一门科学。

陶瓷之断代,可以解决一些没有时代、没有款式的墓葬年代。

多数墓葬没有纪年,所以对陶瓷研究很重要。

有一些墓葬、遗址出土陶瓷器有的定在底部,有一些家藏款,如博古斋、白玉斋等,据陶瓷鉴定者认为是晚明的,即明末崇祯前后,由此可以解决相对的年代。

当然同一窖藏中出土物,也有可能有早、晚之分。

为了保护社会上有价值的文物,必须要进行鉴定,要搞鉴定,一定要研究实物,让实物说话。

可见学习古陶瓷鉴定是一门有用的科
学,而不是雕虫小技,同时必须掌握其演变的规律。

一、怎样鉴定古瓷这门综合性科学在目前即需要又重要,目前还没有一种科学仪器可以帮助我们鉴定真伪断代。

考古学上,碳14
主要用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50——100年误差太大,适用于有机物,如木头、骨头等,热释光也有其局限性,对陶瓷和唐三彩比较适用。

据说国外收藏家收藏唐三彩几乎大多是假的。

热释光测时有损坏器物,所以我们目前只能先靠我们的肉眼经验来断代。

目测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它是几百年来实际工作经验之总结,归纳起来,经验的取得有以下几个依据。

1、掌握标准器
一为纪年器皿,一为纪年墓藏瓷器上带有款识的为纪年器皿无论任何时期的造瓷工艺,必须把该器物从造型到制作工艺的特征都记下来如釉较滋润,较厚有一种玉的感觉等等,如明代青花料进口的苏泥渤青料,有回青料和采用平等青料,给人以淡雅之感,画风秀气,花叶呈锯齿状,花纹外留有细微的白边,所书款识较小而紧凑,由于过去非机械生产故同一窑址的瓷器也有差异,这同烧造位置不同有关。

带有干支年号的款识,这对我们鉴定更有用,范围更小了,为我们提供了绝对年代。

姊妹艺术的影响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或与相近朝代其它工艺图案,处理手法等特征也很重要,如:石刻、织锦、绘画、竹术、漆、牙雕、玉、铜、金银器等工艺品的装饰,互有影响,陶瓷为工艺品之一,即有时代共性特征,也有它的个陛特征,所以
我们搞鉴定工作,知识面要广,这样鉴定工作者才能更好的了解瓷器的文物断代。

2、古瓷鉴定要求
古瓷鉴定的关键在于准确,文物有考古品和传世品,对流传民间的文物,鉴定会比较困难,鉴定古瓷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辩伪新旧瓷器的差别:新瓷有光泽,称燥光,耀眼,旧瓷器光泽稳定。

还有旧瓷新款,明瓷在民国初年加烧款。

如有二次烧成,底款后加烧成。

有的明代后期瓷器,还有加烧成明前期洪武、宣德年造款,以假乱真,二次烧底釉和釉面不同。

(2)、断代伪托款与做假不同。

如:宣德瓷在明代正德时有仿制。

明末初较多,应该予以区别,我们断代,要采取缩圈子办法,如唐代瓷碗,饼形实足底是早期,玉壁底是唐中期,玉环底是唐后期,直到五代北宋初。

明清瓷器,有的可区分为元末明初再缩小为明初,再缩小范围,可断为洪武。

明瓷又可分早中期等。

(3)、窑口各个窑口胎质不同,烧造工艺也不同王要是根据胎质不同。

如安徽寿州窑胎粗,质重。

窑胎细,质轻。

哥窑是黑胎青瓷,是龙泉仿官窑,弟窖才是龙泉窑,到了宋代圭要是景德镇青花瓷,但窑口较多,如: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河北定窑等窑口。

(4)、评价要从历史、科学、艺术、经济方面来评级评价。

如北京、上海、南京几大博物馆收藏来看,都要通过鉴定,官窑铭文,皇统元年烧造,是世界上唯一纪年地点的瓷器,要从经济、艺术价值而言,实粗糙,破残,不值一提,但从有的东西仍定它为一级品,
如扬州出土的唐代青花瓷片,要从历史科学价值来评定的。

二、古瓷鉴定的方法
1、造型各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峨,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条件。

时代不同,从整体或局部看都有变化。

如各时代瓷枕,时代愈早愈愈小,愈晚愈大。

唐代较小,有腰圆形式长方体形,五代时稍长。

到宋代造型多样化,元代不仅器形加妊,还有镂孔。

如壶,唐代矮胖、圆浑、嘴短有六角形。

五代到宋代,秀气流长,圆咀,说明工艺上有了进步,如碗,从碗足变化看,从六朝到庸代初,是实心饼形足,发展成壁形足,五环足,但饼形足元代后叉兴起,所以不能单纯地认为,饼形足有隋唐时代才有。

2、胎釉
就瓷而论,胎为骨,釉为衣。

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在胎釉的成份和烧造王艺上都有比较显著的差别,可瓷器代表当时的时代风格,窑不同釉虽同,但胎也不同。

中国最早对瓷器分窑是唐代陆羽的《茶经》,如;唐代寿州窑粗糙,胎重,茶黄包釉,其实不是青釉是窑变,但属青釉系统。

越窑青色胎骨细腻。

邢窑细腻非常洁白,河南巩县窑则白中泛黄。

如宋代,黑釉有福建阳窑,色黑,胎硬,质重,饰兔毫纹。

江西吉州窑,米黄色,胎软,质轻,鹏鸪斑,玳瑁斑,北方系统有河南的及山东淄博的色灰白、硬度在福建与江西之问。

同样龙泉窑系,宋代龙泉窑胎薄,色青,好的有梅于青,翠青,元代龙
泉窑胎厚重,青釉且发黄。

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十分名贵,宋钩窑传世品不多。

宋钧胎骨轻巧,包月白、玫瑰紫.带经斑紫为最佳,邑调多样。

元钧:胎骨厚重,颜色单同,带红斑似贴上去的不自然,宋钧釉面平整,无棕眼,釉中有蚯蚓走泥纹。

即使青花瓷器,不同的窑口,其胎釉,青花呈色以及装饰纹样亦是不一的。

3、烧造工艺
鉴别胎质时,可从器是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纯密程度。

不同窑采取不同烧造工艺.景德镇影青瓷下垫固饼尖状。

越窑下垫园块,早期垫在器内。

定窑最早采用覆烧,芒口,无釉,包口.用酱色釉涂口,系仿定窑的一种装饰.定窑日色,口镶金银,非常美观。

景德镇影青亦是芒口.芒口原为烧瓷工艺的缺陷,给鉴定倒是提供要了要领。

景德镇瓷,元代及明初产品是砂底,特别是大件瓷器,明中期后,砂底变为釉底,但大件瓷器还有砂底,雍正仿明有砂底,但早期细糯。

元明烧遣瓶缸,采用节装,分二、三节装起来,清初还有,后烧造进步就没节装。

官窑节口不明显,民窑节口明显,鉴定时不能食古不化:
元及明中期,瓷器底部常常带窑红或叫枇耙红。

元瓷多尖心底,或鸡心底,保持到明初,中期后消失。

至晚明民窑又出现。

元代瓷有镞坯痕,釉薄,缸上更明显.金代开始,碗中有一圈无釉,称涩罔。

是叠烧造成.洪武电有涩圈。

4、装饰纹样
瓷器上的纹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画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利内容及表现手法方面,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一般素面较早-后有刻花划花。

堆贴六朝初期青瓷上已有纹饰分主题纹饰与辅勖纹饰。

六朝青瓷最早使用莲瓣纹一有覆莲,仰莲。

元代绘呵繁锁,层次多最多达十层。

明代绘画琉朗。

元明瓷器上绘画生动自然,清代呆板。

陶器纹饰,莲瓣较多,是一种吉祥图案,也可能与佛教有关。

龙的图象,各代不同c宋代龙凶恶届粗壮、张牙舞爪。

元代龙瘦细、矫健灵活:三瓜多,五爪少。

明代龙种类多,有猪嘴龙,下巴突出,飞翼龙,长翅膀香革龙,尾卷曲如草。

正面龙,龙头似人,螭虎龙,形似壁虎。

清代龙,柔和、呆板,图案化。

人物画,时代不同,画风内容不尽相同。

5、款识
明清瓷器各代款识干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
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人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瓷器落款始于明代永乐。

瓷器上最早期仅是工匠名,款识有仿的,伪托的。

款识书法,时代不同,书法也不同,明代刚劲有力,挺拔。

清代柔和,明代圈固有头有尾,粗细不同,清代双罔,二条平行,一样粗细,但清初保留明代遗风。

以前所落款识,帝王年号是本款,有吉祥款,晚明代有斋名款,如白玉斋,博古斋c晚明清初仿成化、宣德、嘉德、蒜靖、万历的伪托款,清初禁周帝王年号款。

常见于千字款,康熙大量使用明代年号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