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住宅小区规划理论概述解析

住宅小区规划理论概述解析


居住区规划理论及其发展: 居住是城市三大中心功能之一, 也是人类生 存生活的四大基本需求之一居住区作为具有 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 是构成城市的主要 有机组成部分, 它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 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 规划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 骤,居住区规划的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 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 满足 人们对居住的需求。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不断提高, 人们 对居住区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争创‚ 雅居小区‛成为 我国城市住宅区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 同时也对居住区规 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 经历了从 ‚ 花园城市’,’‘ 邻里单位‛到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 1、花园城市的理想 ①:新和谐公社理论 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了‚ 合作新村‛的 设想欧文把住区构想成由住宅围合而成的中 央大院, 院中央设食堂、学校等公共建筑, 大院外围是耕地 新和谐公社构想强调住区环境中居民的社会性和家庭的私 密性。
到近现代阶段,随着中国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社会制 度的变革和文化的趋同化,城市居住形态较传统形态相比 有了质的变化。其演进特征可归纳 为: 城市居住形态由松散型——紧凑型——密集型发展; 城市居住格局由街坊式——邻里单位——居住小 区——新街坊发展; 居住模式由传统家族合院式——公寓式住宅发展; 住宅高度不断提高由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 层住宅——超高层住宅不断提高; 家庭结构关系不断简化,由家庭化(同族系)—— 直系化(祖、儿、孙系)——核心化(夫妻、孩)
②:花园城市理论 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 花园城市‛的 构想霍华德把花园城市构想成一个四周有农业用地 围绕的城乡结合体, 城市结构为同公园放射状结构 花园城市能使‚ 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优美同乡村的美 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 花园城市的理论对以后的城 市规划和居住区规划起到启蒙作用。 ③:工业城理论 1917年戛涅发表了工业城的规划方案该理论抛弃了 周边式的规划框框, 开创性地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 ④:光辉城理论 1922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在他的名作《明日的 城市》中提出‚ 现代城市‛的设想, 主张城市按功 能分区, 以方格网加放射形道路系统代替同心园式 布局, 用高层建筑和多层交通等现代设施来取代水 平式花园城市, 以便留出空间和绿地使居民获得阳 光和空气。
2、邻里单位理论 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 他认为城市交通对居住环境带来严重干扰, 控制住区内的交通以保障居民安全和环境 的安宁是邻里单位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因 此, 他认为在区内应有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 以利于居民共同生活和社会交住, 密切邻里 关系邻里单位理论及佩里制订的邻里单位 六条基本原则对居住区规划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并在二战后得到广泛的实施应用。
三、社区理论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 社会关系(人际关系) 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形成社区四个条件: 1、有一定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 立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有相近 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工作 居住 交通 游憩 社区的居住空间与丰富多样的具有网络结构 的邻里生活相适应,向多功能复合的空间回 归。
西方近现代居住理论 与时间发展历程
一、西方近现代居住规划理论的发展思潮与探索: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发展 (一)欧洲以改造城市贫民窟为目标的探索 (二)乌托邦城市 1、新和谐村 英国企业家 罗伯特· 欧文 800~1200人 每人耕地0.4公顷总体 布局为方形,住宅沿周边布置,有公共建筑,院内有绿地 2、工业城 工业村规划将工厂、居住、公园一系列结合在一体 3、田园城市理论 英 霍华德《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城市应是体现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优 美应能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体‛ 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卫星城 4、卫星城:在大城市周边一定距离范围内建设既与中心城区有密切关系, 又可承担并分散中心城区部分职能的较小城镇,体现着子城与母城的关系 5、现代城市:主张城市应按功能分区,中心地区向高空发展 柯布西耶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走向新建筑》主张用工业化的方法大规模建造房 屋 《明天城市》城市按功能分区 方格网+辐射。
60年代以来居住区规划理论的发展
居住区规划理论含义及其发展
西方近现代居住理论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城市居住形态的变化 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历程
小结
城市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空间类型和重要 组成部分,是指城市居民居住性和日常活动 的区域。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 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 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教育生活 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区域(即城 市中具有一定人口和用地规模控制的居住区 域)。 城市居住区规划:指专门针对城市居住用 地所进行的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与设计 为城市居民、经济合理创造一个社会物质和 文化需求的舒适、卫生、安全、安静和优美 的环境。
二、邻里单位的理论和实践: 邻里单位理论探索 美国建筑师佩里于1929年扩大原有较小的住宅街坊, 以城市干道所包围的区域作为基本单位,建成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用地 规模的 1、邻里单位六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包围,城市 道路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 穿越。一般应采取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低交通量的气氛 (3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为5000人左右(4)邻 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服务设施一起设置在中心公共 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65公顷】,每英亩10户, 保证儿童上学的距离不超过半英里【800米】(6)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 应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佩里邻里单位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1)突破传统习俗的束缚,体 现时代发展的脉络(2)居住区规划设计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3)遵 循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客观发展规律(4)突出环境意识和 环境设计在居住形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雷德明规划方案‛汽车时代的城镇 邻里单位实践应用——魏林比卫星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