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心理学”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线上线下+成果导向+过程评价型课程改革
摘要
“广告心理学”是广告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多、重点难点多、心理学实验多、理论模型多,学生学习难度大。
针对课程的特点,在以学生为主、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广告心理学课程进行改革。
融合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应用在课程教学中,是“广告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线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加上“学习通”线上平台的助力,增加课堂的互动,拓展课堂的知识点,提升学生在课上主动分享、课下积极实践的效果,使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提升师生互动的频率和课堂的趣味性。
成果导向型课程设计,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考察与实践机会不够充足,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加上课程理论知识体系与后续策划、设计课程结合度不高,各自为政,互难支撑的问题。
时间对应的参赛项目成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虹桥,穿插于系列课程中,成为培养目标
达成的牵引。
同时,高质量成果的输出,高阶段的获奖,极大的激励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信心。
过程性考核方式的设计,将课程的考核重心从期末突击式复习转变为注重平时的学习效果,针对课程设计,“广告心理学”课程考核共分为5个部分(合集100%),20%的过程考核,3项实践型项目作业分别占10%、10%和10%、期末成绩占50%。
这种考核方式更加有利于知识点的内化与运用,符合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广告心理学”课程在广告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位置
《广告心理学》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广告学专业的培养中起着重要支撑的作用,为后期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广告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重点支掠:广告策划中的消费者分析、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依据
✓广告诉求方式的选择依据
✓广告投放渠道的选择依据
✓广告创意表现心理依据
二、“广告心理学”教学痛点与课程需求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课时紧张问题。
心理学知识理论性强且抽象,加之现有的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大多没有开设“普通心理学”课程,学习有难度。
为了理清心理学概念,需要教师花费相对较长和完整的课堂集中进行讲解、引导和演示。
所以,需要将一些基础和较为分散的知识点放到课下学习。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授课内容拆分成课前自学、课中答疑解惑、课后训练提高三个部分。
课程结合中国MOOC《广告心理学》课程,课前让学生在学习通平台上学习慕课,节省了理论学习的时间,为课堂教学进度提供了保障。
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
在当前主流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教学PPT的多媒体效果应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但大部分时间还是教师满堂灌,案例+理论教学模式陈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之后,学生提前对知识点有了接触与简单了解,课上与老师的互动更加积极,讨论问题的深度有所提升。
加大课堂发言在期末成绩中的占比方式:课堂发言作为过程性考核的重要环节,每个同学整个学期每发言一次获得一分。
这个改革方式逼迫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逐渐从被动发言适应成主动发言。
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助于弥补教材滞后,优质新兴资源不足的问题。
“广告心理学”教材开发时间跨度长,更新慢,即便是最新的教材,也难以跟上业界发展速度,许多新媒体特征、新生代消费群体特征无法涵盖。
教师以往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将材料发给同学,但无法掌握学生学习的完成情况,将新资源上传到学习通后,可以通过设置任务点完成度的方式掌握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
并且,这些优质资源,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保存,方便学生和老师随提提取温习。
4.成果导向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所有课程的目标都围绕着这一能力的培养。
“广告心理学”课程理论知识面广,大量时间用于课堂教学,考察与实践机会不够充足,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加上课程理论知识体系与后续策划、设计课程结合度不高,导致各自为政,互难支撑。
成果导向型的课程设计,以广告学专业比赛以及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为基础,沟通串联策划、设计、营销等后续实践课程进行课程实践设计,既解决了学生缺乏实践检验的问题,又穿透了人才培养的整个流程,避免了各课程教师各自为政,任务布置散乱,无法形成系统的成果产出问题。
5.线上学习+项目阶段成果导向保障过程性评价实现。
传统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主要包含2次平时作业与期中考核,对学生每节课的知识点是否掌握到位,理解是否透彻。
能否进行运用难以体现。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变革学生在线上学完慕课之后进行的课堂练习,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知识点学习情况。
三、在“广告心理学”课程中应用线上线下+成果导向+过程评价混合式教学模式
由于学习场景发生了改变,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相对应的场景也转变成线上+线下+线上三个学习场景,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也分成了触达-内化-应用三个步骤。
再加上成果导向的比赛项目串联,整个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师角色等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1.课程内容的重构
(1)MOOC资源补充
MOOC上的“广告心理学”,是慕课网上唯一的一门线上课程,该课程体系构架与本门课程教材选择体系基本相同,涉及到心理学模块的相关内容都有所对应。
该线上课程的教学资源完备,有课程详情、
概述、目标、大纲、课件、测试、作业、一些参考资料,以及完整的教学视频。
授课教师在该课程体系领域有较高成就。
(2)线上M0OC与教材体系的对接与取舍
四、基于MOOC的线上线下+成果导向+过程评价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
1.课堂教学的组织
课前——线上学习知识(课前三天发布学习任务)
具体操作流程:
(1)教师将课程知识点碎片化,依托学习通APP平台上的“广告心理学(同时也是慕课网上课程)课程现有的教学视频,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敦促学生完成课前视频学习。
(2)学生完成学习通平台上紧随在视频后的课程小练习、测试或讨论,检验课前学习效果。
为教师课中教学内容补充、调整奠定基础。
(3)教师通过学生在平台上的练习结果,检测结果以及学生在讨论区的发言等,总结学生遇到的问题,再次确认或调整课中教学的难点与重点。
课中——线下深理解,练能力
具体操作流程:
(1)教师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思路,出发点不在于自己要怎么教,而在于学生要学会如何能更高效的学会并能应用。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结合学生在课前学期中呈现出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前再次调整自己的学习指导方案。
教师调整自己的角色,变授课人为学习帮助人。
在课堂上,对全班典型问题进行深度讲解,结合案例与小练习,在练中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点的运用。
(2)学生采用成果导向,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学生根据相同的兴趣爱好,对项目的判断,组成项目小组,课上结合理论知识
点,进行组内项目分解任务讨论,并形成统一意见。
在这样的学习中,施行分块任务组员负责制。
(3)学习情景要求:小组任务学习的对学习情景有所要求,应尽量满足方便讨论,便于梳理意见的方式。
智慧教室圆形桌型,每个小组有属于自己的大屏,既方便讨论,又便于梳理意见。
是理想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巡视各组讨论组织情况,并进行又针对性的指导。
课后——线上总结、反馈与拓展创新
(1)学生通过线上作业完成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并在讨论区再次留下自己依然没有解决的问题。
(2)教师通过线上测评与线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与可以改进的空间。
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项目任务的一步步完成,最终从阶段性成果转变为完整的成果。
广告心理学课程所在学期,与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时间点契合,最终输出为完整的创业计划书。
2.课程考核方式
100%),20%的过程考核,3项实践型项目作业分别占10%、10%和10%、期末成绩占50%。
其中20%主要考察在阶段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翻转课堂的线上学习成果以及单元知识点的把握,以及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
54个课时中,包含4次过程性考核,最终成绩按所考核的平均分计入总成绩。
课程共设计3次项目策划书任务,项目作业的目标设计和能力培养结合专业比赛流程,层层递进。
第一个项目作业仅要求对照人口统计特征对消费者进行简单的分析,完成对消费者细分标准的理解和简单运用;第二个项目作业递进为市场的细分,以及目标消费市场的确定,综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第三个项目作业的设计从宏观战略转向具体策略,结合消费者需求理论、学习、记忆等理论,进行营销策略设计于撰写。
五、课程改革成效
1.学生满意度高
“广告心理学”2020-2021下采用新课程学习方式后,学生评价整体满意度高。
课程被评为A级课程。
2.成果导向明显,成果输出高质量,学生锻炼幅度大,成长快。
课程中的创业项目,最终获得两项省级银奖,一项省级铜奖,5项校级奖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大的提升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信心。
3.模式易于操作,具备推广力与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