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产证券化与金融危机

资产证券化与金融危机

资产证券化与金融危机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

是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证券筹资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

广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某一资产或资产组合采取证券资产这一价值形态的资产运营方式,它包括四类: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现金资产证券化。

狭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信贷资产证券化。

按照被证券化资产种类的不同,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的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为原始权益人提供了一种高档次的新型融资工具,原始权益人能够保持和增强自身的借款能力,原始权益人能够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原始权益人能够降低融资成本,原始权益人不会失去对本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原始权益人能够得到较高收益。

资产证券化使投资者可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获得较大的流动性,能够降低投资风险,能够提高自身的资产质量,能够突破投资限制。

资产证券化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

利用金融资产证券化可提高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增加资产流动性,改善银行资产与负债结构失衡,降低银行固定利率资产的利率风险。

银行可利用金融资产证券化来降低筹资成本,使贷款人资金成本下降。

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产品收益良好且稳定。

资产证券化的程序:重组现金流,构造证券化资产。

组建特设信托机构,实现真实出售,达到破产隔离。

完善交易结构,进行信用增级。

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

安排证券销售,向发起人支付。

挂牌上市交易及到期支付。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原本不流通的金融资产转换成为可流通资本市场证券的过程。

形式:种类很多,其中抵押贷款证券是证券化的最普遍形式。

银行将贷款进行组合打包,并切割为证券出售。

这样,通过贷款的组合能有效分散单个贷款的特定风险;将贷款包拆细为标准化的证券,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通过对资产支持证券的结构划分,能满足不同的投资需求。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把自己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住房抵押贷款汇聚重组为抵押贷款群组。

由证券化机构以现金方式购入,经过担保或信用增级后以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
资过程。

这一过程将原先不易被出售给投资者的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性现金流入的资产,转换成可以在市场上流动的证券。

担保债务凭证(简称CDO),资产证券化家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标的资产通常是信贷资产或债券。

这也就衍生出了它按资产分类的重要的两个分支:CLO 和CBO。

前者指的是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后者指的是市场流通债券的再证券化。

但是它们都统称为CDO。

担保债务凭证是一种固定收益证券,现金流量之可预测性较高,不仅提供投资人多元的投资管道以及增加投资收益,更强化了金融机构之资金运用效率,移转不确定风险。

凡具有现金流量的资产,都可以作为证券化的标的。

通常创始银行将拥有现金流量的资产汇集群组,然后作资产包装及分割,转给特殊目的公司(SPV),以私募或公开发行方式卖出固定收益证券或受益凭证。

CDO背后的为一些债务工具,如高收益的债券、新兴市场公司债或国家债券、银行贷款或其它资产证券化产品。

CDO的风险有以下几种。

违约风险,与其它资产证券化商品一样,CDO必须担心其资产是否会发生违约。

CDO的资产是一些债权,通常种类繁多且不易追踪与研究其风险历史,尤其是在资产池中含有新兴市场的债权时。

利率与汇率风险,CDO的兴起源于金融机构希望赚取高利率资产与低成本资金之间的利差。

此项利差之多寡可能会因资金市场之变化而产生波动。

此外,债权资产与证券化所发行证券有不同的付款周期、不同付款日或不同的利率调整日等差异,因而造成风险。

信用违约、汇率与利差交换合约风险,如前所述,在CDO的证券化过程中,经常需要与第三人订立交换合约以规避汇率与利率波动风险。

因此,提供交换合约的第三人是否有充分的财务实力来履行这些交换合约即会影响到整个证券化的风险。

法律风险,传统CDO与其它证券化一样,必须将债权完全移转到信托,达到真实出售才算能够保护投资人。

CDO的交易中,债券与贷款人的移转有多种不同的程度,若是跨国交易,对于交易各方的国家法律制度更需注意,以防出错。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在CDO与其它证券化相似,主要是因临时的现金短缺,而造成无法及时支付证券化债券的利息,其成因可能是利息收付日期不同、或收付频率不一致导致。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又称为信贷违约掉期,也叫贷款违约保险,是目前全球交易最为广泛的场外信用衍生品。

ISDA(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于1998年创立了标准化的信用违约互换合约,在此之后,CDS交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信用违约互换的出现解决了信用风险的流动性问题,使得信用风险可以像市场风险一样进行交易,从而转移担保方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发行债券的难度和成本。

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仅使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美国陷入经济衰退,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构成了强烈的外部冲击,这场危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严重的破坏性,被认为是近8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对于这次危机产生的根源,人们普遍认为是美国住房次级抵押贷款的过度证券化。

2001年至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风靡一时。

过去两年,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但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并未因此而停住脚步。

放贷机构为了竞争,不断放松放款条件,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

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与此同时,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了。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又能够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汇集起来,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贷款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再配以相应的担保和升级,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

次级抵押贷款证券,被美国的金融机构做到了全世界,危机发生,全球就为美国的次级债买单。

2007年,受到了基础利率上调和房地产市场下跌的双重影响,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产生巨大的危机。

这是因为,在美国已实施证券化的次级抵押贷款中,大约75%属于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

这种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在生效2~3年后,会经历一个利率重新设定的过程,合同利率将从较低的初始利率,调整为市场基准利率加上一定的风险溢价。

而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5.25%。

因此,基准利率上调导致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的还款压力不断上升。

而且,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这使得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通过申请房屋重新贷款,用新申请贷款来偿还旧债的能力迅速下降,尤其是当房地产价值下跌到低于未偿还抵押贷款合同金额的水平,很多借款人就干脆直接违约,让贷款机构收回抵押房产,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大幅上升,而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次级抵押证券也随之出现信用危机,价格大幅度缩水,次贷危机集中爆发,并且危机沿着证券化操作的路径层层扩散,从而伤及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增长,演化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危机一旦发生,就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

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

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使得危机愈演愈烈。

反思金融危机,我们应该理性运用资产证券化。

提高对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的认识,银行应在其内部资本充足性评估程序中对资产证券化所引致的所有风险予以处理,尤其是那些在第一支柱下没有完全捕获的风险。

重新审定再证券化的风险权重,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法计量资产证券化监管资本要求,应给予再证券化风险暴露更高的风险权重。

对外部评级计量证券化资本要求设定额外限制条件。

加强流动性便利的监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