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构建中职德育体系,打造快乐德育天地.

积极构建中职德育体系,打造快乐德育天地.

让德育快乐起来——株洲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创新汇报材料2009年10月16日株洲市中等职业学校是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百所职业教育德育实验基地,湖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株洲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试验单位。

2007年,我校成功地承办了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德育研究会年会暨“德育是快乐的”论坛,体验式德育特色在全国职业教育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008年起,我校多次承接全国性德育工作研讨和培训会议,接待全国各地来校参观学习的教师达1000多人次,学校校长10余次在全国性的德育工作培训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和讲学,学校多次被评为湖南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目前,“快乐德育”已得到众多全国职教专家和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快乐学习”教育理念正在全国逐步推广,全国多所中职学校加盟到我校德育主阵地——“搏卡拉教育集团”,“快乐德育”之花正在职业教育领域绽放。

一、传统德育引起的困惑和思考(一)困惑学校德育工作难,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难。

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被贴上自卑、懒散、文化基础差、学习态度差、行为习惯差等标签,需要有成功的德育来引导其走向成功。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困惑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德育照搬或过多地借鉴普高经验,存在忽视学生主体性,模式僵化;目标过高,缺乏层次性;内容单一,缺乏全面性;方法简单,缺乏人文关怀等问题。

二是学生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学生在家庭中受关注的程度和学生交朋结友的对象等,严重影响着他们的个性、品德的发展。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有相当多的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不理想的,导致学生道德观的缺失性较为严重。

并且,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合,在沟通和教育资源互补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

三是社会环境对中职学生的德育存在许多负面影响,对冲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再加上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分辨是非能力较差等原因,容易导致许多不良道德行为、状况的发生。

因为上述原因,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虽然花了很大的气力,但针对性并不强,并没有真正做到学生心里面去,引起学生共鸣,导致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基于此,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德育应该从心开始,构建快乐的德育体系。

(二)思考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7年9月13日在中国天津召开的会议通过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21世纪的使命——天津倡议书》指出:“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不仅要教给人们科学文化基础和职业技能,而且要使其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新思想和新机器开放的人。

”社会对职教人才的要求引发我们对职业教育深层次的思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们认为:德育也要探索快乐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陶行知说:道德即生活。

我们认为:德育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们认为:德育要注重心灵教育,德育要感化人的心灵。

教师要善于用生活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

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

基于对以上分析和思考,我校自2005年开始研究和实施,在不断总结和完善的过程中提出了“快乐德育”的命题。

“快乐德育”是一种符合人本原理和人的心理认知规律的德育活动。

“快乐德育”教学是从心开始,它为学生创设一种快乐学习的环境,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对道德加以理解,并加以内化,提升道德修养。

“快乐德育”即“快乐参与,快乐接受,快乐成长”的德育。

近年来,我校通过不断创新,已经初步形成了“系统的、生活的、快乐的、体验的”德育模式。

其主要内涵是构建完备的教学系统;从生活中学习;注重体验式教学;打造快乐的德育天地等。

其主要特点是:构建了具有职场文化特点的校园环境文化;创建了搏卡拉教育品牌,开发了成长训练课程模块;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开发了校园6S管理体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快乐德育主题班会活动;实施了一系列的学生自治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计划。

二、创新德育方法,让德育快乐起来(一)改革说教,让课堂活起来课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德育需要进行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规范的训练,需要有对学生严格的道德要求,但传授的方式绝对不能是僵硬的理论灌输式,而要让学生快乐地接受德育理论并内化为心灵感受,就必须从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入手,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为此,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如变教案为学案,教师从考虑如何教转变为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变教师的讲台为学生的舞台,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改变课桌的摆放形式,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作用等等。

这样一来,德育课堂不再是原来枯燥无味的说教了,学生在课堂上围绕相关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认真的探讨,学生乐在其中。

整体而言,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了,整个课堂活起来了,教学效果也好起来了。

(二)实施体验,让心乐起来职业学校的德育不仅需要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规范的训练,更需要道德感受与道德体验的交流,让学生在德育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体验到成长的快乐,让德育真正使学生快乐参与、快乐接受、快乐成长,感受德育的无穷魅力,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得到正确、有效的引导。

成长训练是我校根据学生的现状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以快乐学习为主题,以体验式训练为模式而开发的一系列校内校外活动训练课程。

主要包括体验式拓展训练、校园拓展训练、职场素养训练等。

体验式拓展培训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它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

它是一项让每个人在心灵和精神上都有一个新的超越,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生命的活动。

我校在借鉴企业高级职员培训的相关经验,开设了搏卡拉成长训练课程,并设立了搏卡拉拓展训练基地、庆云山成长训练基地和铂金山庄生存训练基地。

通过对学生训练后的效果进行检测,该课程在学生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影响巨大。

户外体验式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是巨大的,但几天的培训使其持续的效果并不会很长,必须要有跟进措施将训练成果巩固下来。

为此,我校在原有体验式拓展训练项目基础上,针对特定的受训对象——学生而设计了专门的校园拓展训练课程。

校园拓展训练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训练项目的组织过程中,是与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人生感悟的实际状况相适应的,其项目执行主要在校园内,以校园场地为主,无须复杂的设施开展活动。

教学内容立足于德育的实际,以价值观教育为主,融合到学校的整体教育之中。

与其它形式的德育活动相比,成长训练对传统的道德说教进行了扬弃,以个人和团体游戏、军事训练、生存训练等为载体,重视在玩中学,玩中体验,其形式让学生更乐于接受、乐于参与。

但其又不是纯粹的游戏,它通过热身与体验、分享与交流、总结与整合、升华与应用等环节,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进行感悟,让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震撼,更容易固化德育效果,使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营造职场,让校园鲜起来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较好地促进师生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形成“文化场效应”。

职业学校不仅需要有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更需要有自己特定的校园文化内涵。

我校职场化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发展学生的职场能力;真正学会;爱和感恩等。

职业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如何使职业学校的学生适应由初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学生的转变,再实现由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职场员工的身份转换,最终发展为较强的职场能力?这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还必须通过一定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来进行感染、熏陶。

为培养学生的职场意识,学校精心挑选和制作了一些与企业文化相吻合的名言警语牌遍布校园显眼位置,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为增强学生能职场的认识,学校通过领导、老师、行业企业专家与学生互动的讲座、论坛等形多种形式介绍相关行业、专业企业的发展前景、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使学生自觉地将企业的要求与自己的条件进行比照,不断地矫正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成才标准。

通过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来引导学生以准员工的心态对待学习。

通过设定文化艺术节、专业技能节等形式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目前,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缺少已经引起了学校、家长和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

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年学生来说,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针对中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娇气、任性,缺乏是非观、集体观、责任感、同情心、孝悌心和独立意识等弱点,我校认真搞好爱和感恩教育,以“感恩图报”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以此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爱和感恩教育已经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其课程有《感恩的心》、亲子活动、“十八而立”活动等。

职场化氛围下的校园文化没有强制要求学生执行的条条框框,它重视的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改变的是学生的观念、态度和心理素质,将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能尽快适应社会的要求。

(四)构建序列,让班会动起来主题班会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是班风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主题班会首先重在于主题的德育功效。

主题班会课学习内容是由学校研究开发的主题班会课程体系中的内容。

该课程包含了校园文化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学生活动能力的培养、时政主题的学习和讨论等。

2006年我校着手推动主题班会课的改革,形式多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高。

2007年,集全体班主任的智慧和力量,参照《学会做事》一书,将17个精品德育教育模块汇编成册,形成了班会主题活动系列。

小册子结合我校特点,有意识地融入信息时代获取成功事业必备的10种能力,从职场培养目标出发,以就业导向为切入点,注重学生职场品质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使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做到“真正学会”。

主题班会同时还重在管理得法。

我校充分利用自成体系的体验式德育经验,对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进行了以“快乐大本营”为主题的集中训练,将学校快乐德育的理念对学生干部进行系统诠释,对管理方法进行集中介绍,并将其安排为班主任助理,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

让学生管理学生,学生助理更能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提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协助班主任去教育同学。

让学生助理去主持主题班会,更容易从同学的生活、学习中寻找到切合实际的主题,开展切合实际的活动,取得更大的教育、感化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