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在“科学世界”里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常见实例和实验,认识摩擦力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增减摩擦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科学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能灵活运用物理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观察、多动手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科学态度
(3)鼓励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接受挑战
【教学重点】1、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猜想
2、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
3、对实验表格进行分析评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相对运动”的理解
2、形成假说“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3、区分“重力”与“压力”
4、设计实验表格,体现控制变量法
【设计思路】
本课以提酒瓶游戏引入,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本节课的主题是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为了突显主题,摩擦力定义就不能占用较大篇幅。
于是我以两次感受实验,突破“相对运动”这个难点,从而很快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教材中选择用毛巾和木板来呈现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触面,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木板较窄,易发生“脱轨”事件导致实验失败,而毛巾较软,易发生堆积,使拖动木块时受到阻碍,我将它们换成砂纸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砂纸很平整,不易起皱,正反两面的粗糙程度不一样,能形成强烈对比的实验效果。
另,教材中选用钩码作为重物改变压力大小,我将它改成了密度更大更易放稳的铜质圆柱体,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且更易操作。
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接读出摩擦力大小。
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极难控制匀速运动,故给读数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为此,我在评估完第一个猜想的验证实验后,教给学生一种新方法,将拉动木块改为拉动砂纸。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需控制匀速,这一实验方法的改进无疑大大降低了实验的难度。
实验实验表格也是本课的一大难点。
实际教学中,学生很难自己设计出涉及二到五个变量的综合性表格。
我用分组实验,每个因素设计一个表格的方法,将难点化解。
【教学资源】
啤酒瓶一个、水槽1个、毛巾两条、大木板一块、带挂钩和拉环的铁盒一个重物若干、弹簧测力计若干、木块若干、空白实验表格若干、自行车一辆、电子白板、多功能实物展示台、手持摄像机及数据线、笔记本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