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
蔡元培曾留学德国和法国,希望把两国的大学学风引入中国,1917年出任北大校长后,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北京大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首先,明确大学的宗旨,扭转校风。
大学的性质是“研究高尚学问之地,而非养成资格和贩卖知识的场所”,在改变校风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改变学生的观念,要求他们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整顿教师队伍,聘请学有所成、德高望重的学者任教,辞掉不称职的中外教师;率先在大学中设立各科研究所,丰富图书馆藏,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提倡道德修养,成立各种团体,培养学生正当兴趣。
其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无论何种学派,只要它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使彼此相反,也可在大学里自由地研究和讲授;在教师聘请上以学术造诣为标准,而不管其政治倾向如何。
这一原则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文化的专制和垄断,有利于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传播。
第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体制。
规定评议会是学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各科设立教授会,把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由教授管理学校。
第四,教学体制改革。
扩充文理学科,改变“轻学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的先河;实行旁听生制度,教学和学术向社会公开;创办平民学校和夜校。
总之,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他在北大确立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最终使北大成为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
北大也因此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心,以及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3、教育独立思想192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议》一文,基本观点是: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独立。
这一思想在当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其合理性,并在后来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杨贤江教育思想杨贤江(1895—1931):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
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它与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观念形态一样,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取决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是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经典论断,是对我国当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具体分析如下:(1)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如获取生活资料的实用教育和安慰精神的宗教教育;(2)私有制的产生导致教育“变质”。
教育在原始社会是“全人类的”,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出现了教育的变质,即阶级对立的教育:表现为体脑分离、教育与劳动分离、教育权跟着所有权走、男女教育的不平等;(3)未来社会的教育,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和阶级的消亡,将在更高形态上恢复其本来意义,如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他对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一些教育观点,如“教育万能”、“教育救国”、“先教育后革命”(夸大教育功能),“教育神圣”、“教育独立”、“教育清高”等(掩盖教育本质),以及教育的“劳动化”、“生活化”、“科学化”、“平民化”、“社会化”、“中立化”、“公平化”等进行批驳;杨贤江非常关心青年问题,在青年教育上,他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思想,对青年的理想、修养、健康、求学、择友、社交、婚恋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指导。
总之,与其他教育家相比,杨贤江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主要建树是:一是致力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建设,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本质问题,出版了《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二是致力于中国青年的教育,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对青年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
三、晏阳初教育思想晏阳初(1890-1990):中国现代史上著名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
1943年被美国百余所大学学者推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莱特、劳伦斯、杜威等人齐名。
1929年中华平民教育总会迁居河北定县,晏阳初担任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院长,进行了著名的“定县实验”,他在河北定县乡村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成功的经验,即“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他认为中国农村问题可以用“愚、穷、弱、私”四个字概括,要根本解决这四大问题,必须推行“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
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三大方式”是学校、社会、家庭教育。
他大力提倡知识分子与农民一起劳动和生活,时人称为“博士下乡”;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即化农民和农民化,在农村当学徒,给农民当学徒,给乡下佬办教育)的乡村教育实验目标和途径。
作为一个教育救国论者,晏阳初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主张虽然存在严重缺陷,其理论不能解决旧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其结果也是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仍有可取之处: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对于实验区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人才的培养、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农村合作事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等有积极作用;他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理论,打破了狭隘的教育观念,把乡村教育视为与乡村经济、文化、卫生、道德等共同进行,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种创新。
四、梁漱溟教育思想梁漱溟(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
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是乡村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
他试图通过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方式达到改造社会和建设中国的目的,认为只有乡村有办法,中国才算有办法,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教育上都是如此。
在他看来,“中国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中国的建设问题便应当是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是乡村被破坏而激起的乡村自救运动,是重建我们民族和社会组织的运动。
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密不可分。
1931年他在山东邹平县创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指导乡村教育实验。
梁漱溟在邹平实验区设立乡农学校,其组织原则是:“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乡村建设的政治、经济措施都通过乡农学校;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融合;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注重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结合农村生产生活需要。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虽然并不成功,但它对农村教育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善等作出了贡献。
这一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改造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理想,是在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
这种可贵的探索精神给后人有很多启示。
五、黄炎培教育思想黄炎培(1878-196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
1917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其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以及中国创办新式教育以来的问题教训中不断摸索逐步形成的。
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的地位、目的、方针、教学原则和职业道德教育等。
1、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等;2、职业教育的地位:它在学校教育制度中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3、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4、职业教育的方针: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5、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6、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敬业乐群”。
总之,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推进了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其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特征丰富了中国教育理论,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六、陈鹤琴教育思想陈鹤琴(1892-1982):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开创者。
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1941年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着“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活教育”的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人要有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能够合作、善于服务。
“活教育”的课程观:“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具体包括“五指活动”或称“五组活动”:即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具体可归纳为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批评研讨。
“活教育”明显地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但也考虑了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情,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仍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