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协议合同法与侵权法的关系以日本消费者保护立法为中心(筱冢昭次)

协议合同法与侵权法的关系以日本消费者保护立法为中心(筱冢昭次)

合同法与侵权法的关系

——以日本消费者保护立法为中心

筱塚昭次

上传时间:2003-2-19

[日]筱塚昭次(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著

丁相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译

周永胜(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法学院教师,法学博士)校

(本文是作者在2000年10月在首都经贸大学法律系所做讲演的基础上整理成文的。)“合同”与“侵权行为”的关系问题直到今日也是民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理由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第一,合同是经过“合理的”意识达成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合意,与此相反,侵权行为是没有计划的、偶然发生的事件。当然,在侵权行为中,象有意制造的交通事故那样,有的也是有计划有预谋的事件,但这不是“合理的”事件;第二,虽然二者存在上面的差异,但是在法律上二者最终的结局都是金钱“损害赔偿”。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将二者加以严格区分。那么, 这一看法是正确的吗?这里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日本大学法学教育习惯上把民法的起源分罗马法和日尔曼法, 并且将这两种对立的法原理进行比较和讲解;而且强调罗马法是商人的法,日尔曼法是农民的法。也有的学者称罗马法为城市的法,日尔曼法是农村的法。当然,罗马是指意大利,日尔曼是指德国。我曾经在德国的大学做过访问学者,也在意大利做过访问学者,讲授日本民法,并单身一人分别在两国居住了数个月,我认为将两国的民法体系加以对照比较具有深远的意义。

日本民法的合同形态与消费者保护立法

日本民法总则中规定了合同的成立、效力、解除等内容。而分则规定了赠与、买卖、交换、消费借贷、使用借贷、租赁、雇佣、承包、委任、寄托、合伙、终身定期金、和解等合同形式。

近代合同思想确立了私法自治的基本原理,同时确定了私法自治的界限。这主要包括:(1)对“意思”的合理性和纯粹性的追求,并以此作为合同解释的标准和依据;(2)过失责任主义。所谓过失责任主义正如耶林所讲的那样,“无过失则无责任”;(3)合同自由的原则,就是在选择合同对象、合同内容(合同条件、违约金等)、缔约方式等内容上的自由,要排除行政管制。

但是,日本在坚持近代合同法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出现了限制合同自由的立法倾向,出现了现代合同法的原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现代合同原理的出现、发展

现代合同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以下立法体现出来。

(1)限制利息法。这部法律制定于1877年,是日本1868年开始向近代国家转化后10年左右制定的法律,1954年对该法作了修改。这是一部禁止高利贷的立法,该法规定了10%棗20%的利率限制,但是,由于出现了被称为“天取”的“先取得利息”的违法行为,该法实际上是一部有漏洞的法律。虽然1983年又对该法作了修改,但这部法律仍然是不完善的。

(2)借款业管理法。这一法律制定于1983年。这是一部禁止对贫民无担保高利融资的

立法。这一法律减少了暴力讨债的情况的发生。该法规定,如果年利率超过29.2%的话,将被处以3年以下徒刑、并科处30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

(3)出资管理法。该法制定于1954年,这一法律禁止以欺诈的方式引诱不特定多数人出资,对违反者处以3年以下徒刑、或者科处30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

2、消费者保护立法的进展

对于消费者的保护,日本主要有以下几部法律:

(1)消费者保护基本法。该法制定于1968年,这是一部原则法、理念法,但同时也对个别的、具体的立法起到了促进作用。

(2)分期付款销售法。该法制定于1961年,这是一部调整分期付款的消费者和销售业者之间利害关系的法律。

(3)访问销售法。该法制定于1976年,是一部管理销售人员营销行为的立法,该法对解除合同的条件有所放松。

(4)禁止无限制连锁销售法。该法制定于1978年,也就是禁止老鼠会的销售方式。

(5)国民生活中心法。该法制定于1970年,该法规定“国民生活中心”是对消费者进行保护的行政机关,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制度。

(6)产品责任法。该法制定于1994年,这是一部对有缺陷的产品实行准无过失责任的立法,可以说这部法律是一部良法。

(7)消费者合同法。该法制定于2000 年,这是一部确认不公平合同无效制度的法律。

3、《借地借家法》的制定和修改

在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中,有50%的人是借家人(借租公营、私营房屋),25%是借地人(建筑物为本人所有,而土地则为借租),25%的人为自己拥有土地和建筑物。因此,1921年制定的《借地借家法》是一部防止地主或房主强征高额的房租、地租或者没有正当理由将借地人、借家人赶走,保护借家人、借地人利益的法律。《借地借家法》制定以后,1941年、1966年、1991年、1999年作了修改,但是1999年对该法所作的修改弱化了借家人的地位,因而受到了批判。

合同中情势变更原则的确立

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合同必须得到遵守”这个18世纪“不介入个人责任与私法自治”的法原理现在已经开始退化。取而代之的是西欧提出的“合同必须是公正的”这种崭新的原理。现在,日本大体上也采用了这样的法原理,上面所讲的“消费者保护立法”就是一个例证。近代初期形成的法原理确认了即使是残酷的合同也必须遵守的原则,正如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所描述的那样,法律确认了当债务人“不还欠款的时候,可以切下一磅身体上的肉”这种合同效力。但是,从19世纪的德国开始,法学家对于这些法原理和合同效力原则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有效说与无效说互相交错,最终以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魏码宪法的制定而得以解决。从此有效说在历史舞台上消失。德国在魏码宪法制定时期规定了“合同中的情势变更原则”,在德语中为“Geschaftsgrandlage”,如果直译的话,可以翻译为“行为基础”。其内容是指从合同缔约开始到履行结束这一期间,如果出现了价格比预想的要贵许多的情况,可以要求将价格降低到适当的水平,根据情况甚至可以解除合同。而且,这一学说在欧洲成了具有主导性的通说,当然,这一学说在日本也

是通说。如果没有特别立法的话,应该按照日本民法第一条的规定“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应恪守信义,诚实实行”对合同进行解释。日本于2000年5月12日制定公布、2001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消费者合同法》第1条作了如下规定:“鉴于消费者与事业者(生产、销售者)在获取信息质和量的能力以及交涉能力方面存在差别,在因事业者的一定行为给消费者造成误解、或者产生疑惑时,消费者可以撤消对合同要约和承诺的意思表示;同时,事业者免责条款以及其他侵害消费者利益的条款全部或者部分无效。为了通过上述方式达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使国民的生活安定发展,进而使国民经济得到健全发展的目的,特制定本法。”可以预见,这一规定将成为今后日本合同法的基本规定。

二、合同解释的基本原理

对于合同解释的基本原理可分为如下几方面:

违反公序良俗的合同无效;

应遵循公共的福祉;

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禁止滥用权利;

5、男女平等。

6、暴力行为、人身买卖等违反公序良俗的(合同)无效。当当事人因重病而住院时,即使不能履行债务,按照诚实信用原则,也不能追究当事人不履行(合同)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债权人行使解除权,有时就会变成权利的滥用。对男女实行工资差别,或者对百货店的女性店员和航空公司的空乘小姐实行到了一定年龄就退职的作法都违反了公序良俗,因为这是在变相实行男女差别,所以也应该是无效的。

上述1—5的基本原理被称为“一般条款”或“一般规定”。这些一般规定如同第6个原理那样,其内容由学说和判例作了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是,这些学说和判例中充满着孔子的(儒教)思想。

但是,在“合同”中存在着重大分界。因此,有许多案例原本是“合同”法的调整对象,但是现在不得不转移到“侵权法”领域。下面以有缺陷的商品为例加以说明。某消费者C 在B商店购买了A电机生产商的电视,电视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爆炸并起火,造成了C的手腕受轻伤,时常到C家玩耍的邻居D也在爆炸中受了重伤,并被救护车送到了医院。这种情况下,因为C从B处购买了电视,是“买卖合同”的当事人,按照合同法上的担保责任或者一般债权法上的“债务不履行”原则,产生建立在“合同”基础之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但是,因为D不是电视这一“买卖合同”的当事人,不能对B行使“合同法”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同时,原则上D也不能对C请求损害赔偿。对于D来说,可以请求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只有电视的制造者A电机生产商。其理由在于,由于A生产的电视造成了D的严重火伤的结果,A与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虽然另外还有少许是否存在“过失”的因素,但是,只要存在因果关系,就应赋予D对A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但是,确立这一救济原则的不是“合同法”,而是“侵权法”。也就是说,为了对被害人进行救济,凸显了“侵权法”的作用。还有,当B商店没有能力支付损害赔偿金时,也有必要根据“侵权法”的原理对C进行救济。当B商店破产的时候,C可以直接向A请求损害赔偿。这时,A与C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与D的情况一样,依据的是相同法原理。即此时他们的救济都可以归结于

“因果关系”的“侵权法”之中。如果是这样的话,是否“合同法”就可以不需要了呢?这就产生了将“合同法”和“侵权法”的长处和短处进行比较的重要问题。

很明显,在侵权法中,损害赔偿请求权人的范围较广。比起“合同法”来,可以得到救济的被害人范围要广。

二者的时效的问题。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消灭时效有多少年呢?在“侵权法”中原则上为3年(例外的时候为20年),在“合同法”中原则上为10年(作为例外,存在1年说和无限说)。这样,相反地,从时效的角度来看,“合同法”反倒对被害人有利。

二者赔偿金额的大小。就结论而言,判例和通说都认为双方都是一样的。

“过失责任”和“无过失责任”问题。在“合同法”中,“无过失责任说”以及“准无过失责任说”的影响较大。而“侵权行为法”中,原则上是采取“过失责任说”。这时,“合同法”对被害人有利。

这样的话,被害人就会感到很困惑,应该适用“合同法”上的请求权呢?还是适用“侵权行为法”上的请求权呢?哪一方会得益,哪一方会受损呢?

在上述案例中,D只能在“侵权行为法”上进行请求。但是,多数判例、学说认为C 无论是根据“合同法”、还是“侵权法”,可以对自己认为有利的一方进行第一次请求(本位请求),当这次请求不成功的时候,可以选择进行第2次请求(预备的请求),C拥有两次自由选择的机会,可以对这两次机会加以灵活运用。这种情况民法上称之为“请求权的竞和”。

三、日本新立法的发展

1、1994年日本制定了〈〈产品责任法〉〉。这一法律根据“侵权法”的原理对汽车、电视等有缺陷的产品确立了对被害人进行救济的方针。该法第一条规定了立法目的:“为规定因制造物缺损而害及人的生命、身体或财产时制造业人等的损害赔偿责任,保护受害人,借以促进国民生活的安定与提高,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法。”,该法第三条规定:“制造业人对其制造、加工、进口或标示前条第三款或第2项或第3项姓名等的且已交付的制造物,因其缺陷而侵害他人生命、身体或财产时所产生的损害,负赔偿责任。但是,其损害系仅就该制造物产生时,不在此限。”这一法律确立了因产品不合格对消费者造成损害时的无过失责任原则。

2、2000年日本通过了最新的〈〈消费者合同法〉〉。这一法律将从2001年开始施行。正如上面所讲的那样,这一法律使“合同法”的重要性重新放出了光芒,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保护“消费者合同”。

结论

“合同法”是在交易昌盛的罗马社会法律基础上形成的,其作为城市法、市民法,达到了极其精致的“合理性”。这种精致的原理被近代哲学家康德概括为“理性论”,并评价其为“理性的法”。另一方面,因为“侵权行为法”较“合同法”更加注意救济现实的被害人,是在共同体的非个人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互相帮助”法理论,因此,不太能够溶入近代社会。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竞争的日益激烈,对贫困的弱者应该伸出救援之手的这种日尔曼法式的思维在19世纪末作为对罗马法的对立面而开始崭露头角,并以德国为中心,逐渐扩大到整个欧洲社会。

今天,通过竞争来促进经济发展的世界各国纷纷以“合同法”为代表的罗马法原理作为

民法的基础,相反,标榜社会福利(保护弱者)的国家则向以“侵权行为法”为代表的日尔曼型的“无过失责任”民法原理倾斜。上述日本的《消费者合同法》虽然是“合同法”,但同样也是以“消费者”的名义,明确地确立了对“弱者”保护的法原理,这一作法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今天,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等都向社会民主主义的法规范倾斜,日本新立法也是如此。这或许可以说预示了21世纪民法的发展趋势吧。

消费者合同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鉴于消费者与事业者(生产、销售者)在获取信息质和量的能力以及交涉能力方面存在差别,在因事业者的一定行为给消费者造成误解、或者产生疑惑时,消费者可以撤消对合同要约和承诺的意思表示;同时,事业者免责条款以及其他侵害消费者利益的条款全部或者部分无效。为了通过上述方式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使国民的生活安定发展,进而使国民经济得到健全发展,特制定本法。

第二条(定义)

一、本法中的“消费者”是指个人(个人作为事业者或者为了事业而成为当事人时除外)。

二、本法所称“事业者”是指法人、其他团体以及作为事业者或者为了事业而签定合同的当事人个人。

三、本法所称“消费者合同”是指消费者与事业者之间签定的合同。

第三条(事业者与消费者应尽的努力义务)

一、事业者在拟定消费者合同条款时,应尽量考虑使消费者明晰消费者权利义务,使消费者合同的内容明确、简明;为加深消费者对合同的理解,在劝诱消费者签订消费者合同时,必须提供与消费者权利义务有关的、以及其他涉及消费者合同内容的必要信息。

二、消费者在缔结消费者合同时,应灵活运用事业者提供的信息,努力理解把握消费者的权利义务、以及其他消费者合同的内容。

对消费者合同要约或对要约所做承诺的意思表示的撤消

第四条(对消费者合同要约或对要约所做承诺的意思表示的撤消)

一、事业者劝诱签订消费者合同,对该消费者作出了下列各项行为并导致该消费者产生了下列各项误解,使消费者对该合同作出了要约或承诺的意思表示时,消费者可以撤消该意思表示。

1、告知了与事实不符的重要事项;消费者误认为被告知的内容为事实。

2、有关物品、权利、劳务以及其他成为该消费者合同标的物的(东西),就将来的价款、该消费者将来应接受的金额以及其他将来可能发生变动的事项,作出了肯定性断言;消费者误认为这一肯定性断言的内容是确定的。

二、事业者在劝诱签订合同时,对于某些对该消费者重要的事项或者与某些重要事项相关的事项,只告知了对该消费者有利的事实情况,而故意不告知该重要事项中对该消费者不利的事实(仅限于在通常情形下因该告知使消费者认为该事实不存在时),从而导致消费者误认为该事项不存在。消费者在此种情形下作出了对该消费者合同要约或承诺的意思表示时,可以予以撤消。但该事业者欲告知消费者该事项,而消费者明确加以拒绝时除外。

三、事业者劝诱签订合同时,因对该消费者作出下列行为而使该消费者产生迷茫困惑,

并使消费者对该消费者合同作出了要约或承诺的意思表示时,消费者可以撤消该意思表示。

1、尽管该消费者表示要求该事业者从其住所或业务活动场所离开的意思,但是,该事业者并不离开。

2、尽管该消费者表示要求从该事业者劝诱签订消费者合同的场所离开的意思,但是,该事业者却不让该消费者离开。

四、第一项第一号以及第二项所称重要事项是指下列通常能够影响消费者对是否签订该消费者合同作出判断的事项。

1、物品、权利以及其他成为该消费者合同标的物的质量、用途等内容。

2、物品、权利、劳务以及其他成为该消费者合同标的物的对价以及其他交易条件。

五、根据第一项至第五项的规定撤消消费者合同要约和承诺的意思表示,不得对抗其中的善意第三人。

第五条(接受中介委托的第三人及其代理人)

一、事业者委托第三人从事签订事业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合同的中介(下面简称之为委托),接受该委托的第三人(包括接受第三人的委托,从事了二次以上委托的情形,下面称之为“受托人等”)对消费者从事了前条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的行为时,准用上述规定。在此种情形下,该条第二项但书中“该事业者”应替换为“该事业者或者是次条第一项规定的受托人等”。

二、与签订消费者合同有关的消费者的代理人、事业者的代理人、以及受托人等的代理人,在适用前条第一项至第三项(包括前项中准用的情形。下一条以及第七条亦同)的情形下,分别视为消费者、事业者、以及受托人。

第六条(解释规定)

第四条第一项至第三项的规定不得解释为妨碍适用民法(明治29年法律第89号)第九十六条规定的关于消费者合同的要约或承诺的意思表示内容。

第七条(撤消权的行使期间等)

一、根据第四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撤消权,从能够追认开始时起,经过六个月期间不行使,即因时效而消灭。自该消费者合同签订时开始经过五年时,亦发生同样后果。

二、在依据第四条第一项至第三项的规定而撤消认购消费者合同的股份或者新股的情况下,也准用商法(明治32年法律第48号)第191条以及第280条之12的规定(包括在其他法律中准用这些规定的情况)。在此种情况下,该法第191条中的“不得以错误或欠缺认股书要件为理由,主张其认股无效,也不得以受欺诈或胁迫为理由(撤消其认股)”以及该法第280条之12中“不得以错误或认股书、新股认购权证书缺少要件为理由,主张其认购无效,也不得以欺诈或胁迫为理由(撤消其认股)”,应替换为“根据消费者合同法第四条第一项至第三项(包括该法第五条第一项中准用的情形)的规定处理”。

消费者合同条款的无效

第八条(事业者免责条款无效)

一、下列消费者合同条款无效。

1、全部免除因事业者不履行债务而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条款。

2、部分免除(限于因该事业者、该事业者的代表人、或者使用该事业的人存在故意或

者重大过失的情况)因事业者不履行债务而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条款。

3、全部免除因事业者履行消费者合同时侵害该消费者的权利应该承担的、民法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条款。

4、部分免除因事业者履行消费者合同时(限于因该事业者、该事业者的代表人、或者该事业的使用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情况)侵害该消费者的权利承担的、民法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条款。

5、在消费者合同为有偿合同且该消费者合同标的物存在瑕疵时(当该消费者合同为承包合同时,指该消费者合同工作标的物中存在瑕疵。以下同。),全部免除事业者因瑕疵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条款。

符合下列规定时,不适用前项第5号规定。

1、在该消费者合同中,该消费者合同的标的物存在瑕疵时,该事业者以无瑕疵的商品替换了存在瑕疵的商品或者承担了修理该瑕疵商品的责任。

2、该消费者与接受该事业者委托的其他事业者之间的合同、或者该事业者与其他事业者为该消费者订立的合同中已经规定:在该消费者合同订立之前或者与该合同同时订立的消费者合同标的物中存在瑕疵时,其他的事业者承担了部分或者全部由此而给该消费者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承担了以无瑕疵的商品替换有瑕疵商品的责任,或者承担了修理该有瑕疵商品的责任。

第九条(预设消费者支付的损害赔偿数额的条款等无效)

消费者合同条款中,以下各号规定的内容无效。

1、预设了因解除该消费者合同而产生的赔偿额,或者规定了违约金的条款;根据该条款中设定的解除事由、时期等,赔偿额、违约金等的总金额超出了解除该消费者合同同类的消费者合同会给该事业者造成的平均损害数额。超出这一数额的部分。

2、预设了该消费者未按期支付(支付次数为二次以上时,为各自的支付日期。以下与本号相同)根据消费者合同应支付的全部或部分金额时应承担的损害赔偿数额,或者规定违约金的条款;这些损害赔偿和违约金的总金额自支付期日次日开始、直到实际支付完结的期间内,按照期间期日,超出支付期间应支付金额减去已经支付金额再乘以年14.6%的比例计算得出的数额。超出这一数额的部分(无效)。

第十条(单方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条款无效)

因适用民法、商法以及其他与公法秩序无关的条款的情况下,限制消费者的权利、加重消费者义务的消费者合同条款,以及违反民法第一条第二项规定的基本原则、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条款无效。

第四章杂则

第十一条(其他法律的适用)

一、撤消消费者合同要约或者承诺的意思表示以及消费者合同条款的效力,除依据本法规定以外,还应符合民法以及商法的规定。

二、撤消消费者合同要约或者承诺的意思表示以及消费者合同条款的效力,如民法以及商法以外的其他法律中另有规定,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适用除外)

本法规定不适用于劳动合同。

附则

本法自平成十三年(2001年)四月一日开始施行,自本法施行后签订的消费者合同适用本法。

(法条翻译按照条、项、号分层。按照中文习惯项为大写数字,号为小写数字。)

(原载于《人大法律评论》)

合同法简答题大全(考试必备)

简答题 1、我国合同法的特点:(1)从实际出发,总结与借鉴吸收相结合的原则清晰突出。(2)鼓励交易与意思自治的理念明确充分。(3)法制定和实施的时代特别显著、集中。(4)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交易便捷与交易安全的价值取向相互兼顾。(5)普遍化的合同制度与类型得到了全面规制。(6)新的法律框架科学严谨,各种新制度构筑完备。(7)立法技术不断提高,立法语言日超规范。 2、我国合同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意义: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合同法规范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合同法基本原则具有以下主要意义:(1)凝固和体现了立法的根本精神。(2)是具体规范的总的指导思想。(3)供了最高的行为准则,确立了一般性的行为模式。(4)是实施法律的根本依据。 3、合同法基本原则的特征:合同法基本原则具有一般规范性和不确定性。首先,合同法基本原则具有一般规范性。一般规范性是相对于民法的具体规范而言的,是指其确立一般的行为模式,并由合同法规定的一般的责任作为保障。合同法基本原则的存在价值不仅在于通过其能够准确地理解和适用合同法,而且在合同法没有具体规定时还可以直接作为判案的依据,具有在个案中可资援引的规范意义。换言之,合同法基本原则主要是与具体的合同法规范结合起来发挥法律调整 作用,主要具有补充性质,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作为独立的法律依据。其次,合同法基本原则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指基本原则是由模糊概念构成的,其理解和适用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4、区分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的意义:(1)义务内容不同。在无偿合同中,利益的出让人原则上只需承担较低的注意义务;而在有偿合同,当事人所承担的注意义务显然大于无偿合同。(2)主体要求不同。在有偿合同,当事人双方均必须是安全行为能力人;而在无偿合同,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成为纯受利益的一方当事人。(3)对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来讲,如果债务人将其财产无偿转让给第三人,严重减少债务人的财产,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债权人可以请求撤销该转让行为。但对于有偿合同而且不是明显的低价处分合同,债权人的撤销权只有在第三人有恶意时方能行使。在善意取得制度中,往往也要求善意第三人系通过有偿合同取得该动产,否则不能成立善意取得。 5、区分格式合同与非格式合同的法律意义:区分这两类合同的法律意义在于明了格式合同须严格遵守法律的强行性规定,否则导致无效。而非格式合同的内容则完全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并可根据情况约定变更。正因为如此,法律通常要对格式合同的权利义务作出规定,目的在于尽可能在公平的前提下,保证处在弱势的相对人利益受到切实保障,我国新颁布的合同法在"合同的订立"一章中就有关于格式合同的专门规定。而非格式合同已充分考虑并给了当事人双方合意自治权,无需再予特殊的法律救济。 6、格式合同的法律特征:(1)格式合同的要约具有广泛性、持久性和细节性。(2)格式合同的条款具有一方事先决定性。(3)合同条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适用公约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适用公约(Conwention Onthe Raw Applicable To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Sale of Goods) 在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主持下于1986年12月22日订立。是统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选择规范的公约。该公约是对1955年订立于海牙的《关于有体动产国际买卖法律适用公约》的修订,同时又是对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补充。共分4章、11条。第1章为“公约的适用范围”。该公约确定适用于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的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或者在其他所有情况下基于当事人关于准据法的选择而涉及在不同国家法律之间进行选择的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第1条)。但不适用于法律当局以强制执行或其他方式进行的买卖,不适用于股票、股份、投资证券、流通票据或货币的买卖(第2条)。第2章为“准据法”,其中规定“准据法的确定”和“准据法的适用范围”,关于准据法的确定,公约首先肯定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即支配合同的法律是当事人通过合同条款或行为明示选择的法律(第7条)。如果当事人没有对适用的法律进行选择,原则上受合同缔结时卖方营业地国法支配。但如果买方营业地国,是合同的谈判和缔结地,或者是合同明确规定的卖方交付货物地,以及如果合同主要根据买方确定的条款订立,并且是对买方所发出要约邀请的回答,则合同受买方营业地国法支配(第8条)。作为例外,如果合同明显地与所规定应适用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联系更密切,则该合同即依该其他法律。关于准据法的适用范围,公约规定,合同准据法支配合同的解释、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合同的履行、买方对权利的行使和对货物承担风险的时间、当事人之间有关保留对货物所有权的有效性及效力,不履行合同的后果、债的消灭的各种方法以及取得时效和诉讼时效、合同无效的后果等。第3章为“一般规定”,该章规定当事人有两个以上的营业地时,有关营业地为与合同及其履行有最密切联系的营业地;当事人无营业地,则以惯常居所地代替之(第14条);规定在解释公约时必须注意其国际性和促进其适用的统一(第16条),但公约不排除法院地的不受合同准据法限制的法律的适用(第17条),如果依公约确定的法律适用,明显地与公共秩序相抵触,可以拒绝适用(第18条);根据该章规定,如果一国有几个具有自己的关于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制度或法律规范的领土单位,在依公约确定准据法时,任何对该国法律的指定,应解释为指定有关领土单位的有效的法律,但该公约不适用于各领土单位之间的法律冲突(第19、20条)。此外在这一章中还规定了公约的保留和不影响《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与《国际货物买卖时效公约》的适用等问题。该公约最后一章为“最后条款”即对公约的签字、批准、接受、认可和加入等问题作出的专门规定。(黄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条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条释义 以下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条释义,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第一条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对于合同法立法目的的规定。 合同法是民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市场交易的基本法律,它涉及到生产、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订立的合同大约有40亿份。法院每年受理的合同纠纷案件,大约300万件。因此,制定一部统一的、较为完备的合同法,规范各类合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及时解决经济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三部合同法。这三部合同法对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国内经济、技术和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这三部合同法的一些规定不能完全适应 ·

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国内经济合同、涉外经济合同和技术合同分别适用不同的合同法,有些共性的问题不统一,某些规定较为原则,有的规定不尽一致;第二,近年来,在市场交易中利用合同形式搞欺诈,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情况较为突出,在防范合同欺诈、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方面,需要作出补充规定;第三,调整范围不能完全适应,同时近年来也出现了融资租赁等新的合同种类,委托、行纪等合同也日益增多,需要相应作出规定。 制定合同法的原则是:第一,制定一部统一的、较为完备的合同法。过去所以先后形成了三部合同法,不是不要搞统一的合同法,制定统一合同法的条件还不成熟,如果等成熟了再制定,又不能适应市场对法律的迫切需要,为了加快立法步伐,成熟的先制定,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现在情况不同了,经过10多年的实践经验,已积累了大量经验,有条件制定一部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合同法,对有关合同的共性问题作出统一规定,把10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有关合同的行政法规和司法的规定,尽量吸收进来。这个问题,在1993年修改经济合同法时就被反复考虑并提出来了。 根据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1993年对经济合同法进行了修改,同时开始着手研究起草统一的合同法。第二,以三个合同法为基础,总结实践经验,加以补充 ·

合同法法条释义第一百二十二条.doc

合同法法条释义第一百二十二条- 法条原文 第一百二十二条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法条文义解释 本条规定了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在任何合同关系中都有可能发生,最常见的是下列几类合同: 1、买卖合同。当出卖人给付物品具有瑕疵时,致买受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出卖人的行为除构成违约责任外,还构成侵权责任。 2、赠与合同。赠与物因有瑕疵致受赠人损害的情形与买卖

合同相类似,但赠与合同因是无偿合同,只有在赠与人有故意或重大过失时才负赔偿责任。 3、租赁合同。就出租人而言,因租赁物瑕疵引起承租人损害的,构成违约与侵权;就承租人而言,因其过失行为,毁损租赁物,也构成违约与侵权。 4、雇佣合同。在此类合同中,受雇人在履行义务时应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雇佣人损害的除构成违约责任外,还构成侵权责任。 5、运输合同。在旅客运输中,因承运人的过失,例如紧急刹车,或车门突然开启,致使旅客落地受伤,死亡的,同样出现责任竞合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同一违法行为可能符合不同的责任构成要件,具体来说: 第一,合同当事人的违约行为同时侵害了法律规定的强行性义务,包括保护、照顾、保密、忠实等附随义务和其他法定的不作为义务。

第二,在某些情况下,侵权行为直接构成违约的原因,这就是所谓侵权性的违约行为。例如,保管人依据保管合同占有对方的财产并非法使用,造成财产毁损的。同时违约行为也可能造成侵权的后果,这就是所谓违约性的侵权行为。 第三,不法行为人实施故意侵害他人权利并造成损害的侵权行为的,如果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事先存在着一种合同关系,那么加害人对受害人的损害行为,不仅可以作为侵权行为对待,也可以作为违反了当事人事先约定的义务的违约行为对待。 第四,一种违法行为虽然只符合一种责任构成要件,但是法律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出发,要求合同当事人根据侵权行为制度提出请求和提起诉讼,或者将侵权行为责任纳入到合同责任的范围内。正是由于以上原因,责任竞合才得以产生,并需要在法律上予以规制。 根据本条,在发生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的情况下,允许受害人选择一种责任而提起诉讼。法律允许受害人选择责任,是因为在责任竞合的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已符合两种责任的构成要件,受害人选择任何一种责任都是加害人所应当承担的。同时允许受害人选择责任也是因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写 主编:胡康生 副主编:王胜明孙礼海 撰稿人:姚红何山贾东明杨明仑武再平郑淑娜陈佳林段京连李文阁王瑞娣 贾红梅杜涛郝作成石宏严冬枫 目录 总则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二章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合同的效力 第四章合同的履行 第五章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第六章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第七章违约责任 第八章其他规定 分则 第九章买卖合同 第十章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第十一章赠与合同 第十二章借款合同 第十三章租赁合同 第十四章融资租赁合同 第十五章承揽合同 第十六章建设工程合同 第十七章运输合同 第十八章技术合同 第十九章保管合同 第二十章仓储合同 第二十一章委托合同 第二十二章行纪合同 第二十三章居间合同 附则

总则第一章一般规定 本章共八条,对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合同法的调整范围以及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作了规定。 第一条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对于合同法立法目的的规定。 合同法是民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市场交易的基本法律,它涉及到生产、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订立的合同大约有40亿份。法院每年受理的合同纠纷案件,大约300万件。因此,制定一部统一的、较为完备的合同法,规范各类合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及时解决经济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三部合同法。这三部合同法对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国内经济、技术和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这三部合同法的一些规定不能完全适应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国内经济合同、涉外经济合同和技术合同分别适用不同的合同法,有些共性的问题不统一,某些规定较为原则,有的规定不尽一致;第二,近年来,在市场交易中利用合同形式搞欺诈,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情况较为突出,在防范合同欺诈、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方面,需要作出补充规定;第三,调整范围不能完全适应,同时近年来也出现了融资租赁等新的合同种类,委托、行纪等合同也日益增多,需要相应作出规定。 制定合同法的原则是:第一,制定一部统一的、较为完备的合同法。过去所以先后形成了三部合同法,不是不要搞统一的合同法,制定统一合同法的条件还不成熟,如果等成熟了再制定,又不能适应市场对法律的迫切需要,为了加快立法步伐,成熟的先制定,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现在情况不同了,经过10多年的实践经验,已积累了大量经验,有条件制定一部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合同法,对有关合同的共性问题作出统一规定,把10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有关合同的行政法规和司法的规定,尽量吸收进来。这个问题,在1993年修改经济合同法时就被反复考虑并提出来了。根据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1 993年对经济合同法进行了修改,同时开始着手研究起草统一的合同法。第二,以三个合同法为基础,总结实践经验,加以补充完善。实践证明,三部合同法总的原则和规定是正确的、可行的。制定统一的合同法,不是将现有的合同法律推倒重来,而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情况,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要注意法律的连续性,对于现行有效的制度和原则要继续保留,不适应的予以修改,不够的予以补充完善。第三,从我国实际出发,充分借鉴国外合同法律的有益经验。合同法主要是规范财产流转的,相对来讲共性问题要多些,我们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贸易,不考虑国际通行的作法也是行不通的。当然,借鉴国外经验,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能离开我国实际。例如,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这一点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同的。 第二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释义】本条是关于合同法调整范围的规定。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平等、自愿原则 合同法的平等原则指的是当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平等,包括订立合履行合同两个方面,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平等原则是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是区别律、刑事法律的重要特征,也是合同法其他原则赖以存在的基础。合同法的自愿原则,既表现在当事人之间,因一方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无效或者可以撤销,也表现在合同当事人与其他人之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自愿原则是法律赋予的,同时也受到其他法律规定的限制,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自愿”。法律的限制主要有二方面。一是实体法的规定,有的法律规定某些物品不得买卖,比如毒品;合同法明确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对此当事人不能“自愿”认为有效;国家根据需要下达指令性任务或者国家订货任务的,有关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合同,不能“自愿”不订立。这里讲的实体法,都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涉及社会公共秩序。法律限制的另一方面是的规定。有的法律规定当事人订立某类合同,需经批准;转移某类财产,主要是不动产,应当办理登记手续。那么,当事人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不能“自愿”地不去办理。 在合同法中,不仅对平等、自愿作了原则规定,而且在具体制度、具体规定方面体现平等、自愿原则。比较于三部合同法,

许多是新规定。主要有:第一,在合同法第一章中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第二,关于合同内容。合同法第12条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并在其他条款中规定,当事人就数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时,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仍不能确定的,才适用法律的有关规定。第三,关于合同形式。《合同法》第10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第36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第37条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第四,关于格式合同。一是明确了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提示义务,《合同法》第39条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二是明确规定有些格式条款无效。《合同法》第40条规定,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三是对格式条款的解释作出特别规定。《合同法》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

合同法经典案例

该古董买卖合同是否有效? 案情介绍 李某本人酷爱收藏,并且具有相当的古玩鉴赏能力。其家中收藏有一商代酒杯,但由于年代太久远,李某无法评估其真实价值,而只能大略估计其价值在10万元以上。某日,李某将其酒杯带到一古董店,请古董店老板鉴赏,店老板十分喜欢该酒杯,并且知道其价值不下百万,于是提出向李某买下该酒杯,出价为50万元。李某对此高价内心十分满意,但仔细一想,心知该酒杯价值绝对超过50万,如果拍卖,超过百万也有可能。但苦于拍卖成本过高,自身也没有条件拍卖。于是,李某心生一计,同意将酒杯卖给古董店老板,待日后古董店老板高价卖出后再主张合同可撤销,要求变更合同。结果,古董店老板通过拍

卖,酒杯被卖到1000万元。此后,李某向法院主张合同显失公正,要求古董店老板至少再补偿900万元。 试分析: 1.李某与古董店老板的合同是否成立,是否有效? 2.李某的请求是否具有法律依据?为什么? 3.法院应如何处理? 评析 1.李某与古董店老板的买卖合同已经成立,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并且一致,合同有效。

2.没有法律依据。我国《合同法》规定,显示公正的合同属于可撤销或可变更合同,本案中的买卖合同不属于此种情况。首先,李某具有相当的古玩鉴赏能力,虽然他不知道酒杯的真实价值,但内心已经知道其价值绝对超过50万元,在此情况下他仍然将酒杯卖给古董店老板,法律上就应该推定其意思表示真实有效,而不属于因缺乏经验导致判断失误的情形;其次,李某将酒杯卖给古董店老板的时候,就已经准备事后主张合同变更,因此当然不存在被骗或者失误的情形,相反,李某心知肚明,不属于合同显失公正;再次,李某主张合同显失公正属于恶意,不应得到支持。 3.根据上面分析可知,法院不应支持李某的请求,应认定合同有效。

海牙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适用公约

(1985年10月30日订于海牙) 本公约各缔约国, 铭记1980年4月11日订于维也纳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为统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选择规则,特订立以下条款: 第一章公约的适用范围 第一条本公约确定适用于下列情况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一)分别在不同国家设有其营业所的当事人之间; (二)在其他所有情况下,涉及在不同国家法律之间进行选择。 第二条本公约不适用于: (一)经上法院强制执行或根据法律规定的买卖; (二)公债、股票、投资证券、流通票据或货币的买卖;本公约却适用于根据单据进行的买卖; (三)购供个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货物买卖;但若卖方在订立合同时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货物是为任何这种用途而购置的不在此列。 第三条就本公约而言,货物包括: (一)各种船舶、气垫船和航空器; (二)电力。 第四条 一、供应尚待制造或生产的货物的合同应视为买卖合同,除非订购货物的当事人承担提供制造或生产所需的大部分重要材料。 二、供应货物一方的绝大部分义务系提供劳务或其他服务的合同不应视为买卖合同。 第五条本公约不确定下列问题的法律适用: (一)当事人行为能力或因当事人之无能力二引起合同无效的后果; (二)代理人是否能约束本人或某一机构是否能约束某一公司或法人团体或非法人团体; (三)所有权的转移,但第十二条特别提及的问题受本公约适用于合同的法律的支配; (四)买卖对当事人以外的任何人所发生的效力; (五)仲裁协议后法院选择协议,即使这种协议规定在买卖合同中。 第六条根据本公约所确定的法律不管起是否为缔约国的法律,均应予适用。

第二章适用的法律 适用法律的确定 第七条 一、货物买卖合同依双方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当事人选择法律协议必须是明示的,或为合同条款具体案情总的情况所显示。此项选择可限于适用合同的某一部分。 二、当事人可在任何时候将合同的全部或一部分从属于原先所支配的法律以外的法律,而不管这样做是否是早先选择的结果。当事人在合同缔结后对适用法律的任何变更并不影响合同的形式有效及第三者的权利。 第八条 一、在未根据第七条规定对适用于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作出选择的范围内,合同依合同缔结时卖方设有其营业所的国家的法律。 二、但是,货物买卖合同应依合同缔结时买方设有其营业所的国家的法律,如果: (一)双方当事人进行谈判和签订合同是在买方国家;或者 (二)合同明确规定卖方必须在卖方国家履行其交货义务;或者 (三)合同根据主要由买方确定的条款和买方向被邀请进行投标的人所发出的邀请书而订立。 三、从总的情况看,如在双方当事人的商业关系中,合同如果明显地与根据本条第一款或第二款规定将会适用于合同的法律以外的法律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则该合同依该另一国的法律。 一、如果在订立合同时,卖方和买方的营业地位于根据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二项作出保留的国家,则本条第3款不适用。 二、如果在订立合同时,卖方和买方的营业地位于《维也纳公约》两个不同的缔约国,则本条第3款不适用于《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1980年4月11日订于维也纳)调整问题。 第九条拍卖和在商品交易所或其他交易所上进行的买卖,依双方当事人根据第七条选择的法律,只要拍卖举行地或交易所所在地国家的法律不禁止这种选择;如果当事人没有选择法律或这种选择被禁止时,则依拍卖举行地或交易所所在地国家的法律。 第十条 一、在选择符合第七条要求的情况下,有关对适用法律的选择是否成立及其实质有效性问题,依该被选择的法律。如果根据该法,选择为无效,则根据第八条确定支配合同的法律。 二、买卖合同或其中任何条款的成立及实质有效性,决定于根据本公约确定的将会支配合同或条款的法律,如果该法律是有效的话。

合同法是民事立法中的一部佳作汇总

合同法是民事立法中的一部佳作 内容提要: 今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至此,历经六年修改的统一的《合同法》终于诞生了。《合同法》的颁布,无论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方面,还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贯彻落实《合同法》,本刊邀请了我国著名的法学专家,就《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基本原则、重大突破及得失等问题撰文,以飨读者。 今年3月15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是调整市场经济与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重要法律,是我国民事立法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合同法》颁布以来,可以看出人们对《合同法》是充分肯定的,对其不足之处的评价则有分歧。正确理解与评价《合同法》,既需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又需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因为一项立法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其科学性,还要看其可行性。 (一)从执行国家计划的经济形式到市场交易的法律形式 合同本是商品交换的法律形式,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根据国家指令性计划签订合同,合同主要是落实产品供应、工程建设及货物运送等的时间、地点,标的物与价款的交付方式等具体细节,而标的物的数量、工程项目、价格等主要内容,是计划或行政法规规定,而不是由当事人协商决定的。合同的变更必须依据计划的变更。一方不履行合同造成他方损失,由主管机关

通过行政手段协调解决,不讲违约责任。在旧的经济体制下,计划就是法律,合同实际上是贯彻执行国家计划的经济形式。 1981年12月13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以下简称《经济合同法》),是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家实行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政策情况下制定的。当时仍然实行计划经济,《经济合同法》第1 条规定制定本法的目的之一是“保证国家计划的执行”。该法还专章规定了经济合同的管理。“经济合同”这个概念是采用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有的概念。该法的规定说明,合同仍被视为执行国家计划的形式。与过去不同的是由不讲违约责任的经济形式,转为强调违约责任的法律形式。这是重要的转变。 1993年9月2日公布的修改后的《经济合同法》,主要是删去了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国家计划的规定,明确了《经济合同法》属于民法的范围。修改是小修,但它反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学观念上的重大变革与进步。 《合同法》在我国立法上的进步,突出体现在立法指导思想上,由将合同视为贯彻执行国家计划的经济形式,转变为把合同作为市场交易的法律形式。党的十四大作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以来,市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主体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在自愿的基础上交易。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用计划形式相互联系,相互约束,而是用合同形式相互联系,相互约束。合同是一种法律形式,而不是经济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交换中才产生的实际关系,而后才获得了契约这样的法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22~423页。)有效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法律保护合同当事人的权利,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市场交易需要有交易规则,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相互约束的具体规则,合同法则是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新颁布的《合同法》在指导思想上把合同作为市场交易的法律形式,而不再视合同为执行国家计划的经济形式,主要体现在《合同法》贯彻了自愿原则,而不是计划原则。《合同法》第4条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自愿原则(通说为合同自由原则)是合同本质的体现。 合同关系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在自愿基础上发生的法律关系,当事人一方要约,另一方承诺,即双方达成协议,合同方为成立。无自愿则合同不能有效成立,因此合同自由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新颁布的《合同法》,对当事人是否订立合同,与谁订立合同,合同内容的确定,合同的变更与转让,合同方式的选择,违约责任形式的选择,都给予充

合同法基本原则

合同法基本原则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执行合同法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合同法的灵魂。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合同法区别其他法律的标志,集中体现了合同法的基本特征。 平等、自愿原则合同法的平等原则指的是当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平等,包括订立和履行合同两个方面,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平等原则是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是区别行政法律、刑事法律的重要特征,也是合同法其他原则赖以存在的基础。合同法的自愿原则,既表现在当事人之间,因一方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无效或者可以撤销,也表现在合同当事人与其他人之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自愿原则是法律赋予的,同时也受到其他法律规定的限制,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自愿” 在合同法中,不仅对平等、自愿作了原则规定,而且在具体制度、具体规定方面体现平等、自愿原则。《合同法》第10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第36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第37条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 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里讲的公平,既表现在订立合同时的公平,显失公平的合同可以撤销;也表现在发生合同纠纷时公平处理,既要切实保护守约方的合法利益,也不能使违约方因较小的过失承担过重的责任;还表现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因客观情势发生异常变化,履行合同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重大失衡,公平地调整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诚实信用,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诚实,要表里如一,因欺诈订立的合同无效或者可以撤销。二是守信,要言行一致,不能反复无常,也不能口惠而实不至。三是从当事人协商合同条款时起,就处于特殊的合作关系中,当事人应当恪守商业道德,履行相互协助、通知、保密等义务。 公平原则既表现在整个社会的交易秩序方面,更表现在个别的具体的合同之中,任何一个合同都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体现公平原则的精神。由于合同种类广泛性,有的合同属于无偿合同,用公平原则比等价有偿涵盖更宽一些,更能照顾千姿百态的各类合同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的适用面愈来愈宽。有人认为,按照恪守商业道德的要求,诚实信用原则包含公平的意思。除合同履行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以外,合同法规定诚实信用还适用于订立合同阶段,即前契约阶

协议合同法与侵权法的关系以日本消费者保护立法为中心(筱冢昭次)

合同法与侵权法的关系 ——以日本消费者保护立法为中心 筱塚昭次 上传时间:2003-2-19 [日]筱塚昭次(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著 丁相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译 周永胜(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法学院教师,法学博士)校 (本文是作者在2000年10月在首都经贸大学法律系所做讲演的基础上整理成文的。)“合同”与“侵权行为”的关系问题直到今日也是民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理由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第一,合同是经过“合理的”意识达成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合意,与此相反,侵权行为是没有计划的、偶然发生的事件。当然,在侵权行为中,象有意制造的交通事故那样,有的也是有计划有预谋的事件,但这不是“合理的”事件;第二,虽然二者存在上面的差异,但是在法律上二者最终的结局都是金钱“损害赔偿”。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将二者加以严格区分。那么, 这一看法是正确的吗?这里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日本大学法学教育习惯上把民法的起源分罗马法和日尔曼法, 并且将这两种对立的法原理进行比较和讲解;而且强调罗马法是商人的法,日尔曼法是农民的法。也有的学者称罗马法为城市的法,日尔曼法是农村的法。当然,罗马是指意大利,日尔曼是指德国。我曾经在德国的大学做过访问学者,也在意大利做过访问学者,讲授日本民法,并单身一人分别在两国居住了数个月,我认为将两国的民法体系加以对照比较具有深远的意义。 日本民法的合同形态与消费者保护立法 日本民法总则中规定了合同的成立、效力、解除等内容。而分则规定了赠与、买卖、交换、消费借贷、使用借贷、租赁、雇佣、承包、委任、寄托、合伙、终身定期金、和解等合同形式。 近代合同思想确立了私法自治的基本原理,同时确定了私法自治的界限。这主要包括:(1)对“意思”的合理性和纯粹性的追求,并以此作为合同解释的标准和依据;(2)过失责任主义。所谓过失责任主义正如耶林所讲的那样,“无过失则无责任”;(3)合同自由的原则,就是在选择合同对象、合同内容(合同条件、违约金等)、缔约方式等内容上的自由,要排除行政管制。 但是,日本在坚持近代合同法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出现了限制合同自由的立法倾向,出现了现代合同法的原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现代合同原理的出现、发展 现代合同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以下立法体现出来。 (1)限制利息法。这部法律制定于1877年,是日本1868年开始向近代国家转化后10年左右制定的法律,1954年对该法作了修改。这是一部禁止高利贷的立法,该法规定了10%棗20%的利率限制,但是,由于出现了被称为“天取”的“先取得利息”的违法行为,该法实际上是一部有漏洞的法律。虽然1983年又对该法作了修改,但这部法律仍然是不完善的。 (2)借款业管理法。这一法律制定于1983年。这是一部禁止对贫民无担保高利融资的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中国合同法的比较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中国合同法的比较 北京盈科(昆明)律师事务所 宁红玲律师 对于做外贸的企业来讲,不仅要了解中国合同法,更加重要的是要了解国 际贸易中经常适用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中国的合同法有哪 些不同,这样才能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权利义务,从而在外贸活动中防范法律风险。 一、公约的适用范围(Sphere of applicatio n) 与中国合同法相比,公约[1]的适用范围要小。 (一)公约适用的当事人范围(scope of the parties) 公约第1条第1款规定:本公约适用于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货物销售合同,如果:A)这些国家是公约的缔约国;或者B )国 际私法规则导致适用某一缔约国的法律。”如果用更简单的语言对第1条第1款A、B两项加以表述的话,可以推出公约在两种情况下适用于买卖双方之间订立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第一种情况是: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营业地分处于不同的国家( place of bus in ess in differe nt states),而且这些国家同是公约的缔约国( con tract ing states),这时公约将直接适用于他们之间所订立的合同。例如,中国和埃 及都是公约的缔约国,那么一家营业地在上海的公司与一家营业地在幵罗的公司之间所订

立的货物进出口合同,就直接适用公约,除非双方当事人另有其他约定。 公约适用的第二种情况是:合同双方当事人营业地分处于不同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不是 公约的缔约国,但如果国际私法规则导致适用公约某一缔约国的法律 ( the rules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lead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w of contracting state ),这时公约将间接适用于他们所签订的合同。 案例:马登诉黑森案(Maaden v. Thysse n, ICC Arbitration Case M6653 of 1993):一家营业地在叙利亚的买方向一家营业地在德国的卖方进口了一批马口铁,后双方因标的物的质量发生争议并提请仲裁,叙利亚当时已经是公约的缔约国,而德国还不是,双方提请仲裁时共同选择了法国法作为合同的适用法律。 仲裁庭审理后认定了以下三个事实:首先,双方营业地分处于不同的国家;其次,双方所订立的合同是一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再次,法国是公约的缔约国。据此,仲裁庭认为该合同的适用法律应当是公约,而不是法国法。 因为根据公约第1条1款B项的规定,只要国际私法规则导致适用公约某 一缔约国的法律,就应以公约为合同的准据法,而不是以该国的国内法为合同的准据法。中国代表在向联合国递交批准书时,就声明公约的适用范围仅限于当事人营业地位于不同缔约国之间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例如,中国一方当事人与英国一方因合同发生争议,如 果根据国际私法规则导致适用中国法律的 话,则只能适用中国的合同法,而不能适用公约,因为英国是公约的非缔约国,而中国又对第一条第1款B项提出了保留。 但公约对“营业地”没有下一个具体的定义。而决定将“营业地”的确定权交给各国的司法和仲裁机关,由他们在个案( case by case的基础上根据本国法自主决定营业地的确定标准。

合同法教案

合同法教案 主编赵旭东 责任教师胡静 合同法立法历程 1999年3月15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至此一部统一的合同法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这部法律的出台,在我国立法史上留下可圈可点的一笔。 条文多达428条,借鉴了各国先进立法经验,在我国现有法律当中是罕见的。 合同的定义来源 大陆法系的合同定义来源与罗马法。认为合同是当事人间发生债权债务的合意。 英美法系强调的却是当事人对要约的“允诺”。 在我国古代,“契”与“约”最初是分开用的 “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释名.释书契》 “约,缠束也,从系,勺生。” --《说文》 合同法概述 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第二节合同法的概念和性质 第三节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合同的分类 合同的概念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的法律特征 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行为 合同是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行为 合同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内容 合同法的概念 广义:调整合同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由立法机关通过严谨的立法技术创制的、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以合同法命名的基 本法,可以称为合同法典。 调整对象和范围 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合同法只调整民事法律关系中的财产关系。 合同法的本质和地位 本质上是财产流转关系的法律规范 合同法是民法体系中的单行法 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1、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3、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第三条) 自愿原则(第四条)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不少法律法规在实行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的基本原则的,并且不同的法律法规之间,这基本原则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说一说合同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请跟随律伴小编在下文中进行具体了解。 一、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平等原则。合同当事人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各方应在权利义务对等的基础上订立合同。 2.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是贯彻合同活动整个过程的基本原则,在不违反强制性法律规范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3.公平原则。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任何当事人不得滥用权利,不得在合同中规定显失公平的内容,要根据公平原则确定风险与违约责任的承担。 4.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应当诚实守信,善意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不得有欺诈等恶意行为。在法律、合同未作规定或规定不清的情况下,要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解释法律和合同,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5.守法、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原则。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二、合同可撤销 根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情况,合同可以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成立的合同; (二)显失公平的合同; (三)因欺诈成立的合同; (四)因胁迫成立的合同; (五)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 三、合同无效

根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情况,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者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 经过上文的介绍,我们知道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了平等、公平、意思自治等五种,详细内容各位可以从上文中进行了解。小编在此就不赘述了。如果您对此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律伴网站的在线律师,我们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帮助您解决问题。 文章来源:律伴网http://biz.doczj.com/doc/634671506.html,/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公约(20201208041440)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公约 ( 1 9 6 4年4月2 5日) 各缔约国希望建立一个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决定缔结该公约,并同意下列规定: 第1条 (1)各缔约国根据宪法程序将本公约合并到本国的立法之中,并不得晚于该公约生效的日期。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简称《合同成立统一法》为本公约的附件(一)。 (2)各缔约国得把合同成立统一法正本之一翻译成本国一种或几种文字, 纳入本国的立法。 (3)凡同时是1 9 6 4年7月1日,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的缔约国应该把本公约附件(二)对附件(一)第1条和第4条的说明合并到本国的立法之中。 (4)各缔约国应把已经并入本国立法中的文本通知荷兰政府。 第2条 (1)就统一法第1条第(1)、(2)款要求的地点或习惯居所而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可以声明,他们同意不把他们作不同国家论,因为在无此项声明他们所适用的买卖合同的成立将受与统一法相同或相近法律的约束。 (2)为了适应本条第(1)款规定的为统一法自身要求的目的,任何一个 缔约国都可以声明,它不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非缔约国看作与其相异的国家,因为他们知道同这些国家进行买卖时,如无此项声明,由统一法制约的合同成立所适用的法律,是受与本国相同或相近法律的约束。 (3)如某个国家系本条第(2)款所作声明的对象,而后来批准或加入了本公约,该项声明仍然有效,但该批准国或加入国宣布它不能接受者除外。 (4)根据本条第(1)、(2)或(3)款所涉及的声明,须由有关国家交存本公约的批准书或加入书时提出,亦可以后任何时间内提出,并应当交荷兰政府。此种声明应在荷兰政府收到之日起3个月后生效,如果这一期限终了时,该公约尚未在该国生效,则在本公约对该国生效之日起生效。

浅谈合同法关于合同订立规定的意义

浅谈合同法关于合同订立规定的意义 八十年代,是我国合同立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先后出台了《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及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实施条例、细则等,合同立法取得可喜的成就。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上述三部合同法立法指导思想偏于保守,调整范围显得狭窄,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内容相对陈旧,带有深刻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顺应“依法治国”的历史潮流,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今年三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标志着我国合同立法已经成熟和基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本文仅就现行合同法关于合同订立的规定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 比较原有的三部合同法,现行合同法关于合同订立的规定更为详尽和明确。具体地说,一是条款完备。《经济合同法》关于合同订立的规定为13条,其中原则规定仅4条,关于单类合同订立的规定占去9条;《涉外经济合同法》关于合同订立的条款为9条;《经济技术合同法》涉及合同订立的条款为7条。三部分合同法关于合同订立的规定不仅条款少且内容简单、粗糙。而现行合同法关于合同订立的条款在总则中就用了一个专章共35条,在分则中还对单类合同的订立有具体的规定,较之前三个法规更为完备和细致。二是结构合理、科学、规范。原三部合同法有的将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条文合为一个章节;有的则总则分则不分笼而统之;有的名为合同订立专

章,实际内容又夹杂涉及合同效力的条款;有的干脆在同一条款中既涉及订立又涉及变更,显得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现行合同法在结构上分为总则和分则两大部分,既在总则中对合同订立中共性的、普遍的规则作了原则的、基础的规定,又在分则中对15类合同的订立作了具体的要求。体现了原则与具体的有机结合,既有指导性,又有可行性,较为科学、合理、规范。三是规定明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七十年代的计划经济到八十年代末的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直至九十年代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历史过程。诞生于八十年代的三部合同法,在当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尚不具备对一些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的条件,因而它们只能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法律,需要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补充、修改、调整和完善,在合同订立中的规定同样如此。如九三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根据改革形势的发展对《经济合同法》作了修改,在订立合同主体的规定中增加了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与农村承包户。这种规定,仍然是不确定的。现行合同法是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在积累和总结了合同立法经验的前提下出台的,因而这部法律无论是在基本原则还是具体问题的规定上都是十分明确的。和前三部合同法相比,现行合同法在合同订立的主体资格、形式、主要条款、订约的程序及一些重大问题的规定上,都明确得多,详尽得多。四是步骤具体。原三部合同法对一般合同订立的步骤如出一辙地简单规定,只要双方当事人依法就主要条款协商一致或是就合同条款以书面形式达成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