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主体个性体现及做法探讨
概述:作文是交际的需要,是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
孩子是追梦的蝴蝶,然而在作文时,学生很难自由表达,作文成了学生苍白无味的蜡团。
个人认为:学生才是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文应有其个性的体现。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展个性特点学以致用丰满个体渐成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常看到学生提笔难以下笔成文。
学生怕作文,不愿写作文。
作文教学因此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个人认为:作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展现个体特点。
教学,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
因此,教学应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作文教学这本来丰富多彩的活动,却让学生感到乏味。
一方面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不够,对学生生活了解不够。
同时,教师们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眼光,成人的尺度去评价学生的作文。
孩子活在成人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成长;但同时也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己的自由,以及感受生活的乐趣,去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
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感知方式和生存方式。
作文教学应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承认每个学生的差异,以及各自独立的个性;教师着力营造一个让孩子舒展自己心灵的空间,感受到自己心灵的真实,感到自由和乐趣。
作文教学以学生为本,展现个体特点的思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呢?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丰满个体
渐成。
我在做“成长的烦恼”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及解决方法,然后写一篇文章。
学生开始说得多的是环境问题、国家现在的经济发展、父母的工作……后来由于我不断的要求孩子放开心扉,说出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学生表述就贴近生活多了。
我常想:孩子的表达是出自于内心的体验和真实感受吗?是不是仅仅为了写作的需要而放弃学生内心的真实表达?只怕学生害
怕写作文的心理因素还没有很好消除。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归纳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关注生活,关注兴趣,增强信心,激发兴趣。
多年来,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疼,缺乏写作积极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践少。
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在于解除学生害怕和厌倦作文的心理,因此要让学生写自己生活经验有关和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手段的日益丰富,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应对作文的方法极其方便快捷。
老师一布置作文,学生就利用网络去“百度一下”,然后就“抄、编、套”,使班级同学的作文大同小异,毫无新意。
久而久之,学生也没有了写作的激情。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考虑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选择教学策略”,因此,我针对学生实际,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每天写一二句见闻”的活动。
要求学生每天
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自己心爱的本子上用一二句话表达出来。
并慢慢把这一二句见闻用更好的文字表达出来。
这样的指导,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难,写作其实就是写自己的生活。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就应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学生把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复苏各种知觉,尽情参与去获得独特的自我感受,这是作文创新的前提。
可以说,大到移山填海,小到穿针引钱;登山观景,下水游泳;月下品茗,雨中嬉戏;闹市疾行,丛林漫步;侥幸的胜利,偶然的失误:处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哲理需要深入思索,认真探究。
哲理只青睐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只钟情勤于思考的人。
鼓励学生欣然迎接生活的馈赠,捕捉生活的哲理之美,才能写出自己极富个性的作文。
二、有效训练,愉快参与,有效讲评,各有收获。
作为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亮出各自的个性思索。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与训练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法。
像日记、平常作文这样的集体性活动能够促进作文中特长生的个性发展,反过来把特长生的作文、日记作为示范、领头羊,也能够促进集体性作文的整体发展。
对学生的日记、作文不要一味的苛刻指责,而应当宽容地、低起点地鼓励他们努力攀登。
尤其是后进生,在作文点评中要积极捕捉他们文章中的闪光点:一句好话、
一个好词都可以拿到班上评议,进行褒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实现多嬴的良好局面。
多少年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已形成很大的相似性,思维的范围和内容具有严重的封闭性,在作文教学中,师生应共同创设一个允许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保持一个良好的个体心理状态。
为此,师生之间首先要有民主平等的良好关系,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创新心理,尤其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追求,即使暂时并不完美并不成功,教师也要及时关注并继续指导寄予厚望,允许学生在作文个性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乃至偏差,而不要因噎废食。
三、抓住时机,及时诱导,真情流露,走向成功。
大多数人都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表现自己,学生更是如此。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各种各样活动,在活动中尽情展露出自己的个性。
在去年的母亲节前一周,我给学生布置了“祝福妈妈”的活动,要求在母亲节那天,为妈妈送上自己亲手精心制作的小礼物并给妈妈一个拥抱。
同时布置了一篇半命题作文《拥抱……》。
结果母亲节后班里学生的作文收上来以后,大多数作文都给我深深的震撼。
从学生的作文中我看到孩子们释放了他们全部的情感,写出了他们的真情实感,向老师敞开了自己的心扉。
除此以外,我还抓住学校的各种大型活动,如校运会、文艺晚会等活动让学生进行相关的作文训练,因为有学生的真实参与,所以他写起来更加容易,
往往真情流露,能写出相当优美的文章来。
同时我还通过作文竞赛、编辑手抄报、推荐学生习作积极投稿等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自然流露、各抒己见。
四、课外阅读,素材积累,基于仿写,发展个性。
写作即信息输出,而这种输出是与信息的输入——积累分不开的。
著名作家梁衡说:“写作要首先积累素材,就像拾柴火,那里有一堆柴火,一旦有灵感的火花,就会燃烧熊熊大火。
”朱熹也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量,使自己的写作之源充满活力。
读写结合,丰富语言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情感,积累语言,并扩大课外阅读面。
重视语文课上阅读分析这一环节,从中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有的放矢地仿写作文。
一个句式、一个场面、一处景物、一个人的面貌、语言、动作、心理、一个片段、一篇文章等都可以模仿。
还可以阅读与本次作文题材相关的资料,丰富写作素材,提高认识能力,为自己独立完成作文奠定基础。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活动,是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
要与别人交流什么,要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感,就要写怎么样的文章。
而我们的孩子就是追梦的蝴蝶。
总之,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感情涟漪被激起,语文素质得以培养,学生的作文才具有灵性和个性。
参考文献
[1]李笑白.个性作文点评.哈尔滨出版社
[2]罗珠彪文友谊周新华.个性作文[m]
[3]李远.回归自我写好个性作文[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