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笔记:人体解剖学之消化系统汇总

医学笔记:人体解剖学之消化系统汇总

(六)唾液腺口腔周围的大唾液腺由3对,即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1、腮腺最大,呈不规则三角形,位于耳廓的前下方,上达颧骨,下至下颌角。

2、下颌下腺呈卵圆形,位于下颌骨体和内面,导管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最小,呈杏仁形,位于口腔底舌下襞深面,导管有大、小两种,大管有一条,开口于舌下阜,小管有数条,开口于舌下襞。

二、咽(一)咽的位置和形态咽是一个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是消化和呼吸的共用通道,位于颈椎前方,上起颅底,下至第6颈椎下缘续于食管。

(二)咽的分部与交通咽以软腭和会厌上缘平面为界,按照咽的前方毗邻将咽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1、鼻咽位于鼻腔后方,颅底与软腭之间,向前经鼻后孔通鼻腔。

2、喉咽位于会厌上缘至第6颈椎体下缘之间,向下移动为食管,向前经喉口通喉腔。

三、食管(一)食管的位置与分部食管为前后略扁的肌性管道,全长约25cm,上端在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咽相接,下行穿过膈的食管裂孔,下端约在第11胸椎体左侧连于胃。

1、颈部较短,长约5cm,位于起始端至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之间。

2、胸部较长,长18~20cm,位于颈静脉切迹平面至膈的食管裂孔之间。

3、腹部最短,长1~2cm,位于食管裂孔至胃的贲门之间前方邻肝叶。

特点:最重要是3处生理狭窄。

第一狭窄为食管的起始处,相当第六颈椎体下缘,离上颌切牙15cm。

第二狭窄在主支气管后方交叉处,相当4、5胸椎体之间,水平离上颌切牙25cm。

第三狭窄在食管通过膈、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十胸椎。

离上颌牙40cm。

此三部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滞留和食管癌多发部位。

3.2.4 胃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

其大小和形态因胃充盈程度、体位以及体型等状况而不同。

成年人胃在中等度充盈时,平均长度(胃底至胃大弯下端)为25~30cm,胃容量约1500ml。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胃分上下口,大小2弯和前后2壁,并可分为4部。

胃的上口称贲门,接食管。

下口称幽门通十二指肠。

胃小弯,相当于胃的右上缘,自贲门延伸到幽门。

在胃小弯的最低处,可明显见到一切迹,称角切迹,它是胃体与幽门部在胃小s弯的分界。

胃大弯始于贲门切迹,此切迹为食左缘与胃大弯起始处所构成的锐角。

胃大弯从起始处呈弧形凸向左上方,形成胃底的上界,此后胃大弯弧形凸向左,继而凸向前下方,直至第10肋软骨平面。

胃的4部即:贲门部、胃底、胃体与幽门部。

贲门部指胃贲门周围的部分,胃底指贲门切迹平面以上的部分,亦称回穹(穷)窿(龙),其中含有咽下的空气(约50ml),胃体上方与胃底相续,下界在胃小弯为角切迹,在胃大弯无明显界标,一般以胃大弯开始转为近于横向行走处为界,此处与角切迹之连线为胃体与幽门部的分界线。

幽门部居胃体下界与幽门之问。

幽门的左侧份较为扩大,称幽门窦;右侧份呈长管状,管腔变窄,称幽门管。

,幽门管长约2~3cm。

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于胃的幽门窦近胃小弯处,临床上所称的“胃窦”即幽门窦,或是包括幽门窦在内的幽门部。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胃的前壁在右侧与肝左叶贴近,在左侧与膈相邻,为左助弓所掩盖。

介于肝左叶与左肋弓之间的胃前壁,直接与腹前壁相贴。

胃后壁与胰、横结肠、左肾和左肾上腺相邻,胃底与膈和脾相邻。

贲门与幽门的位置比较固定,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1腰椎右侧附近。

胃大弯的位置较低,其最低点一般在脐平面。

胃的位置因体型、体位、胃的虚盈等情况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矮肥体型者的胃位置较高,瘦长型者胃的位置较低。

胃壁肌张力低、饱食后站立时,胃大弯最低点向下可达髂嵴水平。

胃,居于膈下,腹腔上部,中医将其分为上、中、下三部。

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位;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与脾相表里。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

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

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素问·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是;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容纳于胃中的饮食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以进一步消化吸收。

如果胃的这一功能发生障碍,可出现食欲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胃脘胀痛等。

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故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功能概括为“胃气”。

胃气的盛衰有无,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

因而又称脾胃为人的“后天之本”。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饮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后,必须下行而入小肠,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

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在藏象学说中,胃的通降作用,还概括了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若胃失和降,则影响食欲,并出现口臭、脘腹胀满疼痛等;胃气上逆则出现嗳气吞酸、呃逆、恶心、呕吐等。

2.3.5小肠小肠是消化管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5~7m,上起幽门,下接盲肠,可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小肠的作用:进行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器官。

中医认为小肠位于腹中,上口接幽门与胃相通,下口接阑门与大肠相连,是一个比较长的、进一步消化食物的器官。

小肠与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受盛化物:受盛,接受、贮藏。

化物,消化饮食物、化为精微。

小肠主受盛化物,一是指小肠具有接受、贮藏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的作用。

二是指小肠对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和化为精微的作用。

2.3.5.1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约25cm,十二指肠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最为固定的部分。

功能:它即接受了胃液,又接受了胰液和胆汁所以十二指肠起着十分重要的消化功能。

1、上部:长约5cm起自胃的幽门,行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急转向下移行为降部。

上部近侧与幽门相连接有一段肠管长约2.5cm。

也是十二指肠溃疡和穿孔好发的位置。

2、降部:也叫做十二指肠下曲,长约7到8cm沿第1~3腰椎右侧下行,至第3腰椎体高度转折向左移行为水平部。

3、水平部又称下部,长约10cm,于第3腰椎平面横行向左,移行于升部。

4、升部:升部最短,仅有2到3cm。

自第3腰椎左侧上升至第2腰椎体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

5、空肠和回肠空肠和回肠迂回盘曲在腹腔的中、下部,相互延续形成肠袢,全部被腹膜包裹,借小肠系膜连于腹后3.2.6大肠大肠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约1.5m,围绕在空、回肠周围,功能吸收水分、维生素、无机盐,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

中医认为大肠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下口紧接肛门。

大肠的上段称“回肠”,下段称为“广肠”。

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结肠和直肠。

大肠与肺,通过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糟粕、主津。

传化,包括传导和变化。

传导,即传送、引导。

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传来的食物残渣,逐步向下传送、引导,以致排出体外的作用。

变化,是指大肠将食物残渣中多余的水液吸收,变化为成形粪便的作用。

主津,是说大肠在传化糟粕过程中,吸收水液,参与了水液的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主要病变:大肠传导变化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大便的异常。

若水液不得吸收,与糟粕俱下,可出现泄泻;若大肠津液不足,肠道失润,可出现便秘。

3.2.6.1盲肠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位于右骼窝内,长6~8cm,其下端为盲肠,上续升结肠。

作用: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到小肠,在回盲口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

(二)阑尾阑尾为一蚯蚓状盲管,长6~8cm,根部连于盲肠后内侧壁。

阑尾根部位置比较固定,其体表投影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称麦氏点,急性阑尾炎时该处常有压痛和反跳痛。

(三)结肠结肠始于盲肠,终于直肠,整体呈M型,围绕在空肠和回肠周围,结肠的直径是6cm,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

1、升结肠升结肠长约15cm,在右髂窝处,始于盲`肠,沿腹后壁右侧上升至肝右叶下方,弯向左侧形成结肠右曲(或称肝曲),移行为横结肠。

2、横结肠长约50cm,起自结肠右曲,在脾的下方转折向下形成结肠左曲(或称脾曲),向下移行为降结肠。

3、降结肠约长25cm,自结肠左曲沿腹后壁左侧下降至左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

4、乙状结肠约长40cm,起自降结肠,呈乙字形弯曲进入骨盆,至第3骶椎水平续接直肠。

(四)直肠直肠位于小骨盆腔的后部,长10~14cm,上端于第3骶椎水平接续乙状结肠,向下行于骶、尾骨前面,穿过盆膈,延续为肛管。

直肠并不长,在矢状面上形成两个明显弯曲。

(1)直肠骶曲:是直肠上段沿骶尾骨盆面下降形成一个凸向后方形弯曲,距肛门7到9cm。

(2)直肠会阴曲:是直肠末端绕过尾骨尖,转向后下方形成一个突,向前方的弓形弯曲,距肝门3到5cm。

直肠内有三个直肠襞(闭)(1)最上方直肠横变襞:接近直肠与乙状肠交界处,位于直肠左侧壁上距肛门11cm。

(2)最下方直肠横变襞:位置不恒定,一般位于直肠左侧壁上,距肛门约5cm。

(3)中间直肠横襞:大而明显,位置恒定,位于直肠壶腹稍上方直肠右前壁上距肛门7cm。

(五)肛管肛管上端在盆膈平面续接直肠,长约4cm,其内面有6~10条纵行黏膜皱襞,称肛柱,相邻肛柱下端之间有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相连,称肛瓣,肛瓣与相邻两个肛柱下端共同形成开口向上的袋状陷窝,称肛窦,此处易积存粪屑,如发生感染可引起肛窦炎。

肛管周围有内、外括约肌环绕,肛门内括约肌为肛管处于环形平滑肌增厚而成,有协助排便的作用。

第二节消化腺一、肝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也是腹腔中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呈红褐色,质软而脆,受外力冲击而破裂,引起腹腔内大量出血。

成人男性重约1500g,成人女性1300g,占人体重量的二、肝外胆道系统肝外胆道系统是指肝门以外的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这些管道与肝内管道一起将肝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腔内。

(一)胆囊胆囊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容量为40~60ml,具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其上方借少量结绨组织与肝相连,易于分离,下面游离并有腹膜覆盖。

与结肠右曲和十二指肠上曲相邻。

胆囊呈长茄形,长8到12cm,宽3到5cm。

容量40——60ml作用:贮存和浓缩胆汁胆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和胆囊管四部分。

胆囊底是胆囊突向前下方盲端在肝前缘胆切迹处露出。

胆囊体是胆囊主体部,与底之间无明显界限,胆体向后逐渐变细。

胆囊颈是胆囊向下延续并变细的部分,以直角向左下方弯行。

胆囊管比胆囊颈稍细,长3到4cm,直径是0.2到0.3cm。

(二)输胆管道输胆管道是将肝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的管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