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课件-胁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胁痛


中医内科学
病位主要责之于肝、胆,且与脾、胃、肾相关。肝居右胁下,胆附 着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均经过胁肋部,因而 肝胆功能失常均可导致络脉失和,发生胁痛;肝肾同源,藏泄互用, 肝阴源于肾阴,盛则同盛,衰则同衰,房劳过度,肾之阴精耗损, 以致肝阴亏虚,络脉失养;肝血与肾精同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 微,脾胃化源不足可致肝肾亏虚,发生胁痛。其病机转化较为复杂, 既可由实转虚,又可由虚转实,甚或虚中夹实;既可气滞及血,又 可血瘀阻气,但不外乎病在气,或病在血,或气血同病。
3.胁痛与悬饮
中医内科学
两者均有胁肋疼痛。悬饮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满,持续不已, 伴见咳嗽、咳止,伴有口苦、暧气、腹胀,肋间外 形正常。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中医内科学
一般说来病程短、来势急,因肝郁气滞、血瘀痹阻或外感湿热之邪 所致的胁痛属实,症见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病程长,来势 缓,因肝血不足、络脉失养所致的胁痛属虚,症见疼痛隐隐,绵绵 不减而喜按,脉虚无力。
2.辨疼痛性质
中医内科学
疼痛走窜不定,时重时轻,症状的轻重与情绪有关,多属肝郁不舒, 气阻络痹;重着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疼痛多为持续性,间 歇加剧,多为湿热结于肝胆,肝胆疏泄不利;隐痛为主,疼痛轻微, 绵绵不绝,疲劳后疼痛加重,按之反较舒适,多属血不养肝,络脉 失养;刺痛为主,痛有定处,触之坚硬,间歇发作,入夜更剧,多 为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经脉。
(二)病证鉴别
1.胁痛与胸痛
中医内科学
胸痛的肝郁气滞证,与胁痛的肝气郁结证病机基本相同。胁痛以一 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伴有腹胀、口苦、厌食恶心等症; 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伴有胸闷不舒、心悸少寐等 症。
2.胁痛与胃痛
中医内科学
胁痛与胃痛均发生在腹部,皆有肝郁之证,易于混淆。胃脘痛病位 在胃脘,兼有暧气频作、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胁痛病位在 胁肋部,伴有目眩、口苦等少阳经的症状,两者有别。
胁痛是临床常见病证,可见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 中,如肋间神经痛、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 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等,以上疾病凡以胁痛为 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胁痛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跌仆损伤、饮食不 节、外感湿热、劳欲久病等。
1.情志失调
中医内科学
肝气郁结或暴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导致肝脉不畅,气机 失和而产生胁痛。气滞日久,血运不畅,瘀血渐生,阻于胁络,亦 可发为胁痛。
【诊断】
(一)诊断要点
中医内科学
1.临床特征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 隐痛、闷痛或窜痛,可伴有胸闷、急躁、暧气、口苦、腹胀、纳呆、 厌食、恶心等症状。
2.病史发病常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感湿热、跌仆闪挫、劳欲 久病等有关,常反复发作。
3.相关检查肝功能、腹部B超、腹部CT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内经》即有胁痛记载,明确指出疾病的发生与 肝胆疾病有关。《景岳全书》进一步指出,胁痛 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密切, 并将胁痛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强调“治宜伐 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 亦宜补泻兼施”。而“凡木郁不舒”者,“又当 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
本章主要学习胁痛、黄疸、积聚三个病证,要求 掌握各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 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


【学习目标】
1.掌握胁痛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胁痛的病因病机、转归预后。 3.了解胁痛的中医适宜技术、预防调
护。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 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12肋骨部的统 称。胁痛一般由肝胆病变引起,可分为左胁痛、 右胁痛、两胁痛,疼痛性质主要有胀痛、隐痛、 刺痛等。
5.劳欲久病
中医内科学
久病耗伤,劳欲过度,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精血亏损,水不涵木, 血不养肝,络脉失养,致使不荣则痛。
中医内科学
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两 个方面。气滞、血瘀、湿热阻滞肝胆气机,络脉失和,不通则痛, 属实证;体虚久病,肝阴不足,肝络失养,不荣则痛,属虚证。
肝之疏泄正常,气机条达,对维持人体各脏腑的功能 正常有重要作用。而他脏功能失常,可导致肝之阴阳 失调,其中尤与脾、胃、肾关系密切。肝主藏血,脾 主统血;肝主筋,脾主肌肉;脾胃纳运水谷,为气血 生化之源,脾胃失健,或使气血乏源,或使痰浊内生, 导致肝阴、肝血不足,或水湿、痰浊积聚体内;肝肾 乙癸同源,肾阴虚常导致肝阴虚。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体阴而用阳,临床常见阳常有余而 阴常不足之证。肝之实证,多为气郁、肝火,宜疏、宜泄、 宜利,但不可久用,以防香燥伤阴。肝之虚证,多为血虚、 阴虚,宜养血、滋阴。湿热注于肝胆,宜清热利湿、疏肝 利胆;气滞皿瘀者,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肝肾同源, 肝肾阴虚,常治以滋水涵木之法。“见肝之病,知肝传 脾”,在肝病治疗上应该随时注意固护脾气,以防正气受 损,疾病发生传变,以致难治。
2.跌仆损伤
中医内科学
跌仆损伤,或强力负重,致脉络受伤,瘀血停着,痹阻胁络,不通 则痛。
3.饮食不节
中医内科学
暴饮暴食,长期饮酒,或酗酒,或过食肥甘油腻,辛辣厚味,伤及 脾胃,湿自内生,湿郁化热,湿热互结,侵犯肝胆,使肝胆失于疏 泄条达,导致胁痛。
4.外感湿热
中医内科学
外感湿热之邪,侵及肝胆,枢机不利,使肝胆经气失于疏泄,导致 胁痛。
肝胆病证
肝胆同居腹腔,肝位于右胁下,胆附于肝,足厥 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通,肝与胆互为表里。肝 为将军之官,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 目,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内藏 “精汁”,主决断勇怯,胆汁的正常分泌、排泄, 依赖肝之正常疏泄。
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则为黄疸; 肝失疏泄,络脉失和,则为胁痛;肝脾受损,脏 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或兼痰湿凝滞, 则成积聚;肝、脾、肾受损,气血水积于腹中, 则成鼓胀。此外,肝之疏泄太过,或肝阴不足, 可致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内动,发为眩晕、颤证 等;肝之疏泄不及,可致肝气郁结,发为郁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