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灵的七种兵器》有感
心灵的七种兵器包括愤怒、恐惧、悲伤等七种消极情绪。
一般作品所给出排解消极情绪的方法是发泄或忘记。
武志红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样治标不治本,只有真正接纳自己的情绪才能缓解由这类情绪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理解情绪由来,找到问题的根源。
通过这样细细分析,归纳得出这样的结论:愤怒、恐惧、悲伤等七种消极情绪不是自己的敌人,而是保护自己的朋友。
书中曾提到这样的实例。
一些家长经常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我是为了你才怎样怎样做,你一点也不听话或是我这样做是为你好。
一般孩子在听到此类话时,由于年龄小表达不清,可能嘴头上说不过家长,心里却是极度排斥,甚至非常生气。
武志红老师认为当你感到气愤时要留心,气愤是自身给出的一个警报,说明你的利益受到侵犯。
事实上,人的身体反应比理智反应更灵敏,它更能诚实的反映自己的实际想法。
家长所说的为孩子好,细细想来是真为孩子好吗?不少家长没上过大学,就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用尽各种办法让孩子上大学。
当孩子在学习道路上有挫折时,不是帮孩子解决问题,而是说教打骂。
当孩子最终考上大学,不再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习,以致孩子放纵自我,在大学被毁。
《不要用爱控制我》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也提到类似问题。
另一方面,武志红老师认为愤怒的发泄如果不能找对对象,是没有用的。
有位先生小时候,父亲惩罚他的时间通常都在吃饭的时侯,因此他经常由于惩罚,不能即使吃上热腾腾的饭。
每每他的惩罚时间过去了,饭也凉了。
由于当时年龄小,即使饿的要命,也不敢抵抗。
长大了去餐厅吃饭,饭菜上晚了,就会大发脾气,即使朋友相劝,也有当场摔盘子的状况。
有一段时间,甚至一直给一家餐厅穿小鞋。
他的愤怒一直到接到父亲的一个电话才停下来,父亲在电话里说你爸也就这样了。
这位先生一直不接受父亲饿他这件事,他认为父亲不应该饿他,现在他想明白了,父亲就是那样的人,曾经饿过他,也可能做过这样那样的好的不好的事。
了解这样的心理,他才真正的放下。
这是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的书。
书中论点突出而鲜明,又十分有心意。
武志红老师参加工作多年,所以书中引用了许多比较典型的咨询案例,读来让人既惊讶又觉得很有道理,不禁感慨此书写到了人的心里。
可能由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素养,说理的部分读起来丝毫没有说教的感觉,语言温和细腻,情感真挚。
文字上也没有纷繁拖缀之处,分析恰到好处,故事叙述增一点多,减一点少,是不可多得的心理佳作。
现实比你想象的更慈悲
——读《一念之转》有感
这是我2012年以来读到的最让我心奇的书本之一。
大学时,通过阅读部分书籍了解到人都用自己的视角看实物,有时候反而看不到实物的全貌,由此引发对事物的偏颇理解。
对于这个事实的觉察,当时只是当做知识点来了解,并未想过这与自己的生活有多大关系。
即使后来在几何课程和美术立体绘画课程的学习中,感悟此知识的可靠性,也没能让我有丝毫探索的冲动。
或许像《你值得更好的生活》书中所说的,与某些事物的相遇有其必然性。
如果我不关心心灵成长类书籍,如果我不喜欢看书,就没办法看到这本书,就没办法知道人类的大脑多么爱编故事,也没办法看清生活中的一些谜题。
该书通过四句话做反向思考,进而揭开生活中的迷雾。
这四句话分别是“那是真的吗?”,“你敢肯定那是真的吗?”,“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和“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可以说这四句话时这本书的核心。
如果你光看我介绍的这四句话,是没办法真正理解反向思考的真谛和实用之处的。
反向思考是心灵的一次对话。
在对话中你会发现其实不知不觉中,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信念,比如我应该好好学习,父母说的做的都是为我们好,小孩子应该乖乖的,夫妻之间应该互相理解。
秉持这样的信念势必会让大家受到许多困扰,就夫妻之间应该互相理解为例,用反向思考四句话来揭示事实真相。
首先,夫妻之间应该互相理解,那是真的吗?事实上,全世界夫妻之间能和睦相处的就已经占少数,不要说还要相互理解了。
所以当再次问你敢可定那是真的吗?我们回答那不是真的,事实上,夫妻之间不应该相互理解,或者说夫妻之间的理解没有其必然性。
大家可能知道,一个人不能完全了解另外一个人。
当我们一心想着夫妻之间应该相互理解时,而夫妻之间又没有相互理解,你就可以明白自己是掉进了多么大的困境。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信念,心里对对方就不会有太多的怨恨和不安,生活也会大有勇气。
像我这样的浅显分析,可能只有读过的人才真正知道我在说什么。
可是这本书可以切实帮到你,反向作业也很简单,作者介绍说即使是三岁的小孩子都可以做一做的,所以千万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