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治疗的临床体会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治疗的临床体会
汗浊凝涩 , 以作 痛。夜则痛 甚 , 所 行于 阴也。 ( 格致 余论 ・ ”《 痛风论》 痛风 的内因在于脾 肾亏损 、 ) 运化 降浊 功能失常 而致
湿热内聚。外湿夹杂风寒热邪更易诱发痛风发作 。临床上可 见不少患者是久居潮湿 环境或涉入 高蛋 白饮食 , 多有湿 热 内 聚的病理基础 , 不慎为风寒 湿热外邪 侵袭而发 病。沿海地 区
细。湿阻血瘀临床表现为关 节局部疼痛 、 反复发作 , 关节肿大 僵硬变形 , 关节破溃可 见 白色 晶体 , 围皮色紫暗 , 周 关节屈伸
不利 , 皮下结节 , 下肢浮肿、 时轻时重 、 腰酸乏力 , 舌质紫 暗, 脉 细涩 。治病求本是 中医学治病 的主导思想 。对痛风的总治则
滞 留体 内 , 反成隐患。可见 , 只有 肾之 阴 阳平衡 肾气 的蒸化 、 开阖和推动作用发挥正常 , 升清 降浊功能才得 以有效调摄 , 废
・4 ・ 3
痛 风 性关 节 炎 中医治 的 临床 体 会 疗
张 富 贵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平 中西医结合医院 ,50 0 100 )
【 摘要 】 关于痛风性关节炎 , 以脾运失调, 是 内生湿热为其病因 , 肾蒸无力 , 湿浊排泄不畅 为其病机 , 、 、 、 风 寒 湿 热外邪诱
述痹证之因为“ 饮食居处 , 为其病本 ” 即是此意 。 12 不沿衣 钵 , . 阐述 肾蒸 无力 、 浊 排泄 不 畅为 病理 基 础 湿 肾主水 , 肾脏在津液代谢 过程 中起着 重要作用 。津液代谢 之 的每一个环节都 是在 肾阴和 肾阳的协调作 用下进行 的 , 各脏 腑官窍代谢后产 生的浊液 , 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 肾, 在肾气蒸
运化降浊功能失常而致湿 热内聚 。外湿 夹发寒热 邪 , 血得 热
围绕本虚标实的病 机 , 以四妙散 为底 方 : 柏 、 可 黄 苍术 、 牛膝 、
薏苡仁。黄柏苦寒 , 寒以清热 、 以燥 湿 , 肾经 ; 苦 人 苍术 苦温 , 善燥湿醒脾 ; 牛膝补肝 肾, 引药下行 ; 苡仁利湿清热 作用尤 薏
21 00年 2月
第 2卷
第 2期
Fe r ay 2 1 Vo . No 2 bu r 0 0 12 .
中 国 中 医药 咨 讯 Ju a f hn rdtnlC ieeM dc eI ̄n ai orl o iaTa ioa hn s e in nont n n C i i o
1 1 脾 胃失调 , . 内生湿热为病 因 痛风性关 节炎发作 时关 节红肿热痛 , 中医热痹范 围。对 于痹证 的 病 因病机 , 属 传统 中医十分强调风寒湿热之外 邪侵袭人 体经脉关 节 , 致使 经脉
关节痹阻而发病 。但 结合 临床 所见 , 不少痛风 性关节炎 患者 多由于饮酒或过食肥甘厚 味之 品而发病。但结合 临床所 见 ,
佳, 故主治湿热下注的两足麻痿肿痛 。湿重者可选加土茯苓 、 蚕沙 、 车前子等 , 脾湿 、 佩
兰、 白豆蔻 , 红肿灼热者可加忍冬藤 、 海风藤等 , 瘀血重者加丹 参、 地龙 、 红花 、 芍活血化瘀 。缓解后 以基本方加 白术 、 赤 太子 参、 茯苓补脾 胃, 加菟丝 子 、 山茱 萸 、 斤拔 、 千 杜仲 、 续断 补肾 ,
运不及外 , 更主要的是肾的降浊功能失常 。
13 继承传 统 , . 强调风寒湿热外邪诱发起 病 金元 时期 , 李 东垣 、 朱丹溪等医家另立 痛风病名 。李 氏认为 , 痛风 内 因为 血虚 , 朱氏则认 为是血热 。他们对痛风 内因的认 识虽然不 同 , 但都认为 内因致病的重要性 以及外邪触 发 、 内外合 邪的发病 观 。朱丹溪 日:穷彼痛风也 , “ 大率 因血受 热 , 自沸腾 , 已 其后
气候湿热 , 又多吃海鲜 、 肉类 , 易内生湿 热 , 湿热气候 相 和, 与
增强脾 肾运化之功 以防复发 , 加上合理膳食则疗效显著 。
多见。老师对 痛风病机 提 出内湿致 病 、 病变累及脾 、 关节 肾、
等的新观点。而现代 医学研究认 为 , 风是 由于长期 嘌呤代 痛 谢紊乱及( ) 或 尿酸排泄减少引起 的一组 异质性疾病 , 其临床 表现为高尿酸血症 、 特征性 的炎性关节炎发作及痛风石形成。 尿酸是嘌呤代谢 的最 终产物 , 正常人 约 13的尿酸在肠 道经 / 细菌降解处理 , 2 3经 肾原性排 出。越来越 多的报告 表明 , 约 / 原发性的痛风与肥胖 、 血脂异 常 、 尿病 、 岛素抵抗关 系密 糖 胰
液的排 出才能正常 。若过 食肥甘湿 热稽 留不 去 , 其原 因除脾
为: 发作时清热解毒 , 利湿泄 浊 , 化瘀通 络 ; 缓解 后健脾 补 肾。
脾在脏属 阴, 喜燥 而恶湿 ” “ “ , 土爱 暖而喜 芳香 ” 。若 湿浊 内 阻中焦 , 则脾 胃运化水谷之功受阻。而芳香之 品能醒脾化湿 , 温燥之药可燥湿健脾 , 从痛风脾 湿而论 , 据脾 的特 性 , 故 根 当 以燥脾 、 运脾 、 香 化湿 为 主。而 肾主 水 , 水 有 真水 、 芳 “ 有客
不少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病 因 、 病机质疑 , 并提 出内湿致病及 病变 累及脾 、 、 肾 关节等 部位 的新 观点 。《 内经》 记载 :诸 湿 “
肿满 , 皆属 于脾。 脾 胃为仓禀 之官 , ” 腐热 水谷 , 主运化 , 布 输
切。 继发性痛风主要 因 肾脏病 、 血液病 等疾病 或药物 、 嘌呤 高 饮食等引起 。不难理解 , 高蛋 白饮食过量 、 肠道排泄及菌解障
化作用下 , 阖有节 , 开 升清降浊有序 。其清者再由脾气的转输 作用上蒸于肺 , 重新参与水 液代谢 ; 浊者化 为尿液 , 下输膀胱
排 出体外。若 肾阴阳失衡 , 必累及津液运行 , 清浊不 分而见 湿 浊 内生 ; 肾脏亏虚 , 蒸腾 化气无力 , 废液不 能排泄 , 阴浊 不降 ,
水” 《 ( 医宗金鉴. 名医汇翠卷二》 。所谓客水 , ) 即水液代谢 中 的浊水 、 废水 , 故从痛风 肾的降浊障碍来看当以利湿为主。但
因利水渗湿易伤津液 , 对阴亏津 少 、 肾虚者应用 利湿 而不伤 阴 之品 , 同时药性不可燥 、 润太过 , 以防药之偏性伤 肾碍脾 。
涉冷水 , 寒凉外搏 , 热血得汗 浊凝 涩, 以作痛 。夜则痛甚 , 所 行 于 阴也 。 ( 格致余论. ”《 痛风论》 痛 风的 内因在于 脾 肾亏 虚、 )
碍、 肾脏排泄尿酸减少 所产生 的高尿酸血症 与 中医之进 食肥 甘厚味 、 脾失健运 、 湿热 内生 、 肾之蒸腾气化无力 、 湿浊排泄不
畅 有 异 曲 同工 之 理 。 2 辩证 治疗
水谷精微 , 升清 降浊 , 为生化之源 , 五脏六腑 、 四肢百骸皆赖 以 养 。若饮食不节 , 过食肥甘 , 嗜食厚味 , 或素体脾虚 , 嗜酒 及肥 甘之品 , 致运化不及 , 水谷不化精微而滞 留成湿 , 湿郁化热 , 湿 热瘀阻关节经脉 , 故形 成痹症 之潜在 内 因。《 问. 论》 素 痹 论
痛风 的病机 以内湿 为主, 而湿 易化热 , 热 内郁 易成瘀 , 湿
故应 辨清湿 、 、 。湿热阻痹证 临床表现 为关节 红肿热痛 、 热 瘀 活动受 限、 屈伸 不利 , 痛剧 时如刀割 , 以远端 为主 , 以拇 、 多 尤 趾关节 为常见 , 其次 常累及关节及 趾骨小关 节 , 黄腻 , 弦 苔 脉
发起病。治疗应辨清湿热及寒湿 , 发作时应清热解毒 , 利湿泄浊 , 化痰通络 , 缓解 后应该补肾 , 文章将重点研究 痛风性关节炎 的 中医治疗疗法 。
【 关键词 】 痛风; 中医病机 ; 脾肾( 中医) 1 病 因病 机
形成湿 、 、 , 热 瘀 人脏则 “ 则及 肾” 故南方 地 区痛风 患者更 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