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工作室管理制度(讨论稿)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2017学年度)二○一八年三月编制目录一、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1)(一)指导思想 (1)(二)研究生教育概况 (1)二、规模与结构情况 (2)(一)博士、硕士学位点分布及结构 (2)(二)学科设置与经济发展融合度 (4)(三)研究生规模及结构 (5)(四)重点学科情况 (6)(五)学科评估水平 (8)(六)学位点合格评估和动态调整情况 (8)三、招生与就业情况 (9)(一)研究生招生及生源情况 (9)(二)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 (11)(三)学位授予情况 (12)(四)研究生毕业及就业状况 (15)四、资源与条件情况 (19)(一)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与条件 (19)(二)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22)(三)导师队伍规模及结构情况 (25)五、培养与管理情况 (28)(一)研究生课程改革和建设情况 (28)(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及成效 (30)(三)研究生专业能力提升工作实施及成效 (35)(四)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及成效 (36)(五)研究生论文发表、专利授权及科研获奖情况 (37)(六)研究生参加国家及省级相关专业能力比赛获奖情况 (39)(七)研究生培养特色及改革典型案例 (40)六、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成效 (41)(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 (41)(二)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服务举措 (43)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6)(三)学术或学位论文评优获奖情况 (46)(四)学位论文盲审及抽检情况 (47)(五)研究生奖助体系建设情况 (54)(六)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 (54)(七)思想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情况 (54)七、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情况 (56)(一)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 (56)(二)留学生情况 (57)八、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57)(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57)(二)下一步改革与发展工作举措 (58)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2017学年度)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等文件精神,加大研究生教育的建设力度,加强质量常态监控,全面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
现编制《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2017学年度)》,旨在向社会公开我校研究生招生、培养过程、学位授予、毕业及就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国际化等情况,主动接受社会评议和监督,并总结上一学年度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一、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一)指导思想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政策,深入实施教育、科技和人才规划纲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为发展中医药特色研究生教育,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提供坚强保证。
(二)研究生教育概况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1985年,我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学科相对齐全、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是有权推荐优秀本科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单位;是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单位;是开展中医、中药学、药学、护理4个专业学位的工作单位。
我校现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1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护理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4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中医、中药学、药学、护理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5个福建省研究生创新基地,2个专业学位联合培养省级示范基地。
目前,我校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3人,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9人;在校研究生1539人,其中学术型博士研究生111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450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978人。
二、规模与结构情况(一)博士、硕士学位点分布及结构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学位点建设,已建立起门类较齐全、层次多样的学科体系。
目前学校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1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设二级学科);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4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含自设二级学科);有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各学位点分布情况见表2-1。
表2-1 福建中医药大学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一览表备注:1.“※”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为兼有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为自设专业;4.“○”为未获一级学科授权(二)学科设置与经济发展融合度随着《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系列文件的发布,中医药健康产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同时,新医改方案、“一带一路”和福建省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医药事业长足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日益广泛,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
在学科设置上,学校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福建省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的布局,紧扣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坚持“总体规划、分类建设、重点突破、目标管理”的方针,按照“扶优、扶强、扶新、扶特”的导向,“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制定一系列配套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发展的政策举措,通过优先发展、重点支持、特色培育,不断加强以高水平学科方向、高层次人才队伍、高起点科研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准国际交流合作和高质量社会服务为抓手的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争取实现若干学科的率先突破,同时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学校科研和成果转化的能力,使学校成为福建省中医药知识创新和解决中医药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努力在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上发挥带头辐射作用。
(三)研究生规模及结构2016-2017学年,学校在校研究生1539人,其中学术型博士研究生111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450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978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占全校硕士研究生的68.5%;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1020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为1:7.2。
详见表2-2、表2-3。
表2-2 福建中医药大学在校学术型研究生人数统计表表2-3 福建中医药大学在校专业学位型研究生人数统计表2016-2017学年研究生因攻读难度、身体状况、提前工作、超过学习年限等原因休学12人,复学11人,退学5人。
(四)重点学科情况学校在深入贯彻国家与省政府等上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办学定位和近期、中期及远期发展目标,遵循“扶优、扶强、扶新、扶特”的学科建设导向,突出中医药学科特色和品牌学科优势,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总体方针,在科学分析各个学科发展优势与潜力的基础上,集中资源与力量,优先建设,率先突破,推动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两个学科建设成为福建省高峰学科,推动中药学、护理学、药学三个学科建设成为福建省高原学科,推动临床医学与管理学两个学科建设成为福建省应用型学科。
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2017年5月12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校医学论文影响力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当中,我校成为继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之后拥有ESI全球前1%学科的中医药院校,总被引用频次在全球机构排3966位,全国排名312位。
目前,学校拥有2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7个福建省重点学科,2个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1个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的学科(临床医学),1个福建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培育项目。
详见表2-4~2-8。
表2-4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一览表表2-5 福建中医药大学省级重点学科一览表表2-6 福建中医药大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情况表2-7 福建中医药大学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培育项目表2-8 福建中医药大学ESI学科情况(五)学科评估水平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16年在全国95个一级学科(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范围内开展第四轮学科评估,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博硕士一级学科参评。
评估结果按照“精准计算、分档呈现”的原则,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
我校根据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参评规则,组织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临床医学等6个一级学科参加全国第四轮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最终结果如表2-9。
表2-9福建中医药大学各学科第四轮评估结果一览表备注:我校药学与临床医学未进入该类学科排名的70%,没有相应排名。
其中药学的全国参评院校104所,临床医学的全国参评院校86所。
(六)学位点合格评估和动态调整情况根据省学位办《关于做好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精神,对照国务院学位办下发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我校组织申报了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中药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虽然最终未能获批,但学校从中更精准的梳理了问题导向,积极制定建设方案和目标,为下一轮的学位授权点申报做积极的准备;在校内第一轮学位点自评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各学位授权学科再次自评和聘请国内同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我校第二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并将各学科的自评报告与国务院学位办2017年发布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进行比对,将比对结果、专家函审意见反馈给相关学科,推动各学科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学位授权学科绩效评价机制和运行机制,为新一轮邀请专家进校进行学位点评估工作打下基础,确实加强学科学位点的内涵建设。
三、招生与就业情况(一)研究生招生及生源情况1.规模与结构2017年,全校共招收各类研究生62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3人(含境外生4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60人(含境外生3人),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442人(含境外生3人,长学制转段3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