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和县整体发展概况

太和县整体发展概况

太和县整体发展概况太和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人口171万,面积1822平方公里,辖3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是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发源地、全国书画艺术之乡、国务院最早批准的对外开放县之一。

“十一五”以来,太和县委、县政府确立并不断赋予“主攻工业、繁荣三产、强农固本、和谐发展”总体思路新的内涵,大力实施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两轮驱动”战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全面加快,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站在了崛起的新起点第一条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各类、各业、各地土地利用,为全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任务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土地利用调控措施,协调上下级土地利用关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划定土地用途区;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安排,协调基础设施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确定土地整治规模和布局;分解下达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指导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43号令);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6、《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核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8号);9、《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0、《阜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1、《太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12、《太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3、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四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第五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包括太和县行政管辖范围内全部土地,土地总面积186.69平方公里。

第二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第六条太和县概况太和县地处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腹地,位于东径115°25ˊ~115°55ˊ、北纬33°04ˊ~33°35ˊ之间。

东临涡阳、利辛,南依颖泉区,西接界首,北与亳州为邻,西北与河南省郸城县接壤。

太和县城位于太和县域南部,距阜阳37公里、毫州85公里、涡阳66公里、界首30公里。

太和县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安徽省的农业大县,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全县商业较为发达,尤以医药贸易闻名全国,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农商经济”,是皖西北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

2005年太和县总人口158.10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6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6.57:25.44:37.99,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全年财政收入2.03亿元,粮食产量69.63万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5.47万亩。

第七条土地利用现状结构2005年末,太和县土地总面积186692公顷,其中农用地145866公顷,建设用地26283公顷,其他土地14543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8.13%、14.08%和7.79%。

农用地中,耕地128495公顷,园地150公顷,林地12559公顷,牧草地190公顷,其他农用地4473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8.83%、0.08%、6.72%、0.10%和2.40%。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24948公顷,交通水利用地1319公顷,其他建设用地16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3.36%、0.71%和0.01%。

其他土地中,水域12574公顷,自然保留地1969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74%、1.05%。

第八条土地利用特点1、农用地比重较大,基本农田保护率较高;2、农业生产条件良好,特色农业发展较快;3、工业发展用地集中,配套基础设施齐全。

第九条土地利用主要问题1、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2、土地利用率较高,后备资源缺乏;3、居民点用地较为粗放,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第十条上轮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1、强化了对基本农田的保护;2、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3、保障了重大项目用地需求;4、增进了全民规划用地意识;5、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第十一条上轮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1、乡(镇)指标分配不尽合理;2、中心村布局不够完善;3、与其他规划衔接不够;4、规划目标较为单一。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趋势第十二条耕地保护将进一步得到强化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将采取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界定城镇村扩展边界等方式,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太和县作为安徽省的农业大县,保护耕地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十三条土地利用方式将面临根本性转变在国家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用地需求,太和县必须充分挖掘现有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十四条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将逐步加大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土地生产条件,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都必须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手段来落实,规划期间土地开发整理的力度会不断加大。

第十五条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将得到高度重视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化土地生态环境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将得到高度重视。

第三章规划目标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第十六条区域功能定位太和县功能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大县、皖西北重要的物流中心、阜阳市次中心城市。

第十七条社会经济目标到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1亿元,总人口控制在177万人以下,城镇化率达到47%。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第十八条土地利用总体战略1、严格保护耕地战略;2、节约集约用地战略;3、城乡统筹发展战略;4、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

第十九条土地利用规划目标1、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6002公顷(亩)。

2、守住基本农田红线规划期间,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17660公顷(亩),通过基本农田整理建设标准农田39500公顷。

3、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规划期间,全县新增建设用地不超过1202公顷。

2020年末,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27281公顷,城乡建设用地不超过25526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96平方米以内,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控制在148平方米以内。

4、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到2020年,全县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885公顷以内,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低于1511公顷。

5、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到2020年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2.60%。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二十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原则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优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扩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用地,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第二十一条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总体结构调整2005年全县农用地145866公顷,到2020年末,农用地面积1449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63%,比2005年下调0.50%。

2005年全县建设用地26283公顷,到2020年末,建设用地面积272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61%,比2005年上升0.53%。

2005年全县其他土地14543公顷,到2020年末,其他土地面积144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6%,比2005年下降0.03%。

2、农用地结构调整2005年全县耕地128495公顷,到2020年耕地调整为126002公顷,占农用地的86.94%,比2005年下降1.15个百分点。

2005年全县园地150公顷,到2020年园地调整为148公顷,占农用地的0.10%,比重保持不变。

2005年全县林地12559公顷,到2020年林地调整为13105公顷,占农用地的9.04%,比2005年提高0.43个百分点。

2005年全县牧草地189公顷,到2020年牧草地调整为188公顷,占农用地的0.13%,比重基本不变。

2005年全县其他农用地4473公顷,到2020年其他农用地调整为5479公顷,占农用地的3.79%,比2005年上升0.72个百分点。

3、建设用地结构调整2005年全县城乡建设用地24948公顷,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调整为25526公顷,占建设用地的93.56%,比2005年下降1.36个百分点。

2005年全县交通水利用地1319公顷,到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调整为1680公顷,占建设用地的6.16%,比2005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2005年全县其他建设用地16公顷,到2020年其他建设用地调整为76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0.28%,比2005年上升0.22个百分点。

4、其他土地结构调整2005年全县水域12574公顷,到2020年水域调整为12514公顷,占其他土地的86.37%,比2005年降低0.09百分点。

2005年全县自然保留地1969公顷,到2020年自然保留地调整为1975公顷,占其他土地的13.63%,比2005年上升0.09百分点。

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第二十二条城镇体系布局以县城为中心,依托骨干路网,构建“一心、一核、三轴、多点”的城镇体系格局:一心即太和中心城区,是太和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核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次中心,即倪邱镇;三轴指穿越县域三条交通主干线上的城镇带,即东西向的308省道、南北向的105国道和西南向的漯阜铁路;多点指呈点状分布在县域城镇经济片区的其他乡(镇)。

第二十三条农业发展布局规划期间,重点建设九大优势农产品规模基地。

在桑营、倪邱等乡镇建设小麦生产基地;以旧县为中心,带动周边乡镇(郭庙、原墙、三塔、三堂、二郎镇)建设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在三塔、三堂、关集、倪邱等乡镇建设红芋生产基地;以李兴、阮桥为重点,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建立以倪邱、马集、胡总乡为主的薄荷生产基地;在颍河沿岸建设香椿樱桃生产基地;以双浮镇、大庙镇、赵庙镇、城关镇、三堂镇为重点,建设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在原墙、苗集、三堂等乡镇,建设生猪、山羊、肉鸡、蛋鸡四大畜禽主导产业基地;以税镇、高庙、五星等乡镇为主建设林木、林产品基地。

第二十四条生态建设布局规划期间,全县重点加强对三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1、白鹭自然保护区主要是指白鹭自然保护区内的郭庙、原墙、旧县、三塔、关集五个乡镇的部分区域。

该区域土地利用重点是发展生态农业,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围绕区域经济特色,适度发展生态旅游。

2、沿河湿地保护区主要包括清浅、李兴、双庙、倪邱、原墙、关集镇沿黑茨河的区域;税镇、旧县、城关镇沿沙颖河的区域;肖口、胡总乡沿柳河的区域;郭庙、双浮、五星镇沿谷河的区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