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超越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于1844年5月移居巴黎后完成的,又称《巴黎手稿》。

在这部著作中的第三部分——“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深刻批判,既肯定了黑格尔辩证法积极的一面,又否定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超越。

马克思曾在《手稿》序言中写到:“本著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当代批判的神学家不仅没有完成这样的工作,甚至还没有认识到它的必要性。

”因此,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不彻底性促使马克思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完成这一使命。

一、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毋庸置疑,黑格尔哲学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处于统治地位,因此对于渴望实现理论突破的哲学家们来说,把批判的目标对准黑格尔哲学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在对批判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诸多哲学家中,甚少有人能够超越黑格尔哲学。

首先,以鲍威尔和施特劳斯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批判的方法上都未能超越黑格尔哲学。

他们虽然以批判黑格尔自居,但他们的批判“完全拘泥于所批判的材料,以致对批判的方法采取完全非批判的态度”,“甚至在语言上都同黑格尔的观点毫无区别,而毋宁说是在逐字逐句重述黑格尔的观点。

”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根本就没有离开黑格尔哲学的基地,他们只是站在黑格尔哲学的立场上来反对黑格尔哲学中的某些观点,这就注定了他们的批判必将是非批判的。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主要有三个要素:实体、自我意识以及实体和自我意识的统一即绝对精神。

施特劳斯抓住了黑格尔的实体思想、鲍威尔则抓住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前者走向了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则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但二者终究都没能跳出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只是部分地抓住黑格尔的某个观点来反对别的观点,这样就瓦解了黑格尔哲学的整体性。

青年黑格尔派的立场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抓住黑格尔哲学的本质问题,更不可能超越黑格尔。

其次,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也进行了批判,并获得了马克思的高度评价。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

”费尔巴哈实现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立场的突破,确立了其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的立场。

费尔巴哈从现实的、感性的东西出发,揭露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抽象性和无内容性,相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费尔巴哈着实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是,费尔巴哈虽然颠倒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把感性直观的人与自然视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却看不到人与自然只有在人的感性的、对性化的劳动中,通过辩证的否定之否定才能获得真正的、现实的肯定,费尔巴哈没有抓住黑格尔辩证法能动性的一面,不能发现其辩证法中所包含的真实而深刻的内容。

因此,虽然费尔巴哈对批判黑格尔
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奠定了唯物论的基础,但也是不彻底的。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在指出了以往哲学家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不彻底性后,马克思表明了他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态度。

马克思并未全盘否定黑格尔的一切哲学,而是既看到积极的面,又看到消极的一面,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可谓是有褒有贬。

第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肯定。

毋庸置疑,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也是整个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和推动原则。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性原则,认为否定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在活力的体现。

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过程就是由于它在自我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达到了对自身的真正肯定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否定性,黑格尔才能够为我们展现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充满活跃的、丰富的世界发展轨迹。

其次,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抓住了劳动的本质。

“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是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果。

”在黑格尔那里,人是自己对性化劳动的结果,这为我们理解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方法。

马克思认可了黑格尔的这种观点,认为辩证法是和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一种关于人的存在的一种理解方式。

马克思也是借鉴了黑格尔的观点,在谈及劳动的时候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产品则是对人的本质量的确证。

再次,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肯定体现在黑格尔的“扬弃”理论中。

所谓“扬弃”就是既有肯定保存,又有否定抛弃,它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在黑格尔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否定和扬弃。

马克思在论证异化理论时,已然运用了扬弃了理论,认为只有“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才能恢复人的真正自由的劳动,才能真正实现共产主义。

第二,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

虽然黑格尔的辩证法具有很多积极性的一面,但是它却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所内涵的仅仅只是抽象的思维,它是从绝对精神出发的,绝对精神通过外化否定自己,最后对外化再次否定和扬弃,终又肯定自己,回归绝对精神,这仅仅只是一个在思维领域里运动发展的过程,是无内容的、抽象的扬弃。

其次,黑格尔虽然把人看作是自身劳动的结果,但是他的劳动却也只是抽象精神的劳动,黑格尔是以一种抽象的形式抓住了劳动的本质。

因为他的劳动主体不是现实的、感性的人,而是自我意识。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

”再次,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只局限在精神领域之内。

这是马克思的辩证法所要批判和突破的。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之后,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注意辩证法不仅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颠倒了黑格尔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且扬弃了黑格尔的抽象的
唯心主义辩证法,使辩证法具有了现实性的内容。

第一,实践辩证法中的人是现实的人。

黑格尔辩证法中的人是绝对精神发展的产物,是抽象的人。

而马克思所理解的人一方面是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又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从感性的、现实的人出发,认为自然界是作为人的对象世界的人的现实的自然界,而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的基础就是对象化的劳动,即实践。

马克思所说的人,既不同于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人,也不同于黑格尔唯心主义意义上所理解的抽象的人。

第二,实践辩证法中的实践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

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劳动是抽象劳动,马克思改造了黑格尔的劳动,认为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并以自然界为对象的活动。

劳动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人通过劳动,不仅把人的生命力、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同时,也在对象化的世界中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属性。

人与自然的现实的、历史的辩证关系被统一于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同时,人的活动成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而自然界也成为属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这是一个既有能动性又不失感性的、现实的具体劳动。

第三,实践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马克思的辩证法不再是黑格尔式的封闭的辩证法,而是一个开放的、随着人类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发展的历史辩证法。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无一不是通过人的实踐活动实现的,而人的实践又是处于社会历史中的实践。

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既是一种实践辩证法,又是一种历史辩证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