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尝试点滴
孟凡悦
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老师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一味地灌输的不良倾向,看起来讲了不少知识,实际上这些知识并没有被学生所接受。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如新课程改革所倡导,应当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所谓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是指老师不应当把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适时地进行点拔、质疑、启发、解惑,授予“鱼”,也授之以“渔”;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应当是探究的,学生不应当满足于死记硬背,模仿重复,而应当猜测、尝试、质疑、发现,在这过程中,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使输入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升华为数学技能和素养,一方面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学生不仅学了知识,更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收到“鱼”和“熊掌”兼得的良效。
一.指导思想
1、创设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在人的素质中,创造力是最根本的素质;在人才的特征中,创造性是最本质的特征。
所以,素质教育应十分注重人的个性、创造才能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而人的个性、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必须在自由的、民主的、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得到发展,研究性学习更应努力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营造一种学生能“自由呼吸”的环境,其意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心智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捕捉创造灵感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2、体现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
只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主动获取研究内容,主动吸取人类积累精神财富,他们才能认识世界,促进自身发展。
因此,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切忌越俎代庖。
3、启发性原则
在教师“启”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已的研究活动而达到“发”,去获得知识和发展潜能,它继承了我国传统启发式教学的精华,即:启而不灌、发而不乱、学思结合、循循善诱。
“发”的基本形式是学生的研究活动,既不是一般的培养思维能力,也不是抓不住问题实质的,形式主义的集体讨论,而是有一定深度的、系统的研究活动,研究的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突出了发展学生智能这个重点。
二.操作程序
(一)启发入路
(1)时间4分钟
(2)内容:上节课作业讲评或复习上节课知识点。
然后教师介绍本节课内容的整体概貌、逻辑结构、知识发展线索及分析处理的方法等,使学生能先站在高处俯看。
[案例] 课题: 九年级26.2.3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回顾二次函数的常见形式(1)一般式c bx ax y ++=2
)0(≠a (2)顶点式 k h x a y +-=2)( (0≠a ) 多媒体放一下足球射门场景,出示幻灯片:某场足球赛中,运动员在距球门30米的A 处射门,球运动的路线是抛物线,当球距门10米的B 处时到达
最高点,距地高5米,球门的高度为3米,问球是否入门?
P 3M
5M
10M 20M
以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并向学生讲明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题设条件,采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关系式,从而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
(二)阅读研究。
(1)时间:15分钟
(2)步骤: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列出阅读提纲,由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内容,围绕提纲思考问题。
对没有读懂或自我感觉模糊的问题,记录下来(9分钟)
将学生前后四人分组,就每位学生的疑难问题让其共同讨论、研究。
教师在教室中巡视,注意课堂纪律并参与指导,但决不能越俎代庖,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
(6分钟)
[案例]自学九年级下(华师大版)p17~p18页后分组讨论:
(幻灯片)阅读提纲(1)解决课本问题2的实质是什么?首要点又是什么?(2)例6例7为什么设的函数关系不同?(3)通过阅读,用代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想法(规律注意点等)告诉老师?
(三)精讲质疑。
(1)时间:10分钟
(2)内容:这是中心环节,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解时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对于典型的难点精心讲解。
这样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益。
首先让学生提问,提出的问题让全班学生思考,在教师的调控下,逐一由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当教师确定学生对某些问题不能作答的情况下,教师再作答。
教师讲
解时要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对于典型的难点精心讲解。
[案例]师生互动结合阅读提纲使学生明白:(1)问题2的实质是根据实际信息(数据),求出函数关系式,再用两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首要点是建立恰当的坐标系,使数据变“活”。
(2)例6用设顶点式解题,例7用设一般式解题,故应根据不同条件,选用适当的形式。
(3)如果抛物线经过三个已知点,往往设“一般式”;如果已知抛物线的顶点或对称轴或最值,常设“顶点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分三步走,先建立坐标系设好函数式,再求出函数式,最后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关键是求函数式。
(四)题组练习
(1)时间:10分钟
(2)内容:根据本节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习题,使学生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并发现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可多次重复上一环节,即讲完练,练完再讲、再练。
[案例]题组练习
(1)情趣导入时的实际问题。
(2)已知抛物线过点A (-1,0)和B (3,0)与y 轴交于点C ,且BC=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分析:C (0,3)或(0,-3)告诉三个任意点,设一般式求解。
(3)若二次函数32
++=bx x y 的最高点为(1,-4),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分析:一题多解a )设一般式a=1,444,122
-=-=-a
b a
c a b 得解;b )因a=1,设顶点式4)1(2
---=x y 解之 (五)堂上检测
(1)时间:6分钟;
(2)形式:小考
(3)内容:教师课前应精心作好设计,准备好考题。
可用试卷、幻灯片等打出
[案例]堂上检测:写出下列三题的解题思路,可不求具体值:
(1)(2004绍兴中考压轴体第1小题)A (-1,0),B (3,0)若抛物线过A ,B ,与y 轴交点(0,-3),求此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2)已知二次函数c bx ax y ++=2
当x=1 时y 有最小值-4,与x 轴一交点的横坐标为3,求函数解析式。
(3)枫江桥洞呈抛物线型,最高点A离水面4.5米,水面CD宽6米,有一艘载货船(所装货是长方形)宽4米,路出水面高2米,问这艘船能否通过桥洞?
C D
(六)反馈
必须做到及时反馈。
[案例]检测及讲解注重“分析数据”和“设关系式”,即解题思路,不必每题都求出系数a,b,c,另习题设计采用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体现“高质量轻负担”的教学理念。
上述为研究性学习运用于学科教学实践的一个方案,从时间分配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探究、研究占整堂课时的3/4,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在活动中,教师以普通参与者的身份参与讨论,同样的主体性,紧扣目前“双主体”的教学思想。
以这样的课型结构进行教学活动,相比传统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还是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同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并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情商方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形成了集体荣誉感。
在具体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结合上述课型结构,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课前对教学设计要反复研究,作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所选材料的难度、针对性、适用性、准确性等。
可以这么说,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此。
2.教学中有个“度”的问题。
无论是教师在学生讨论中的参与度、深度,还是在教师综述和检测时的难度把握都应强调一个适度。
这对教师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最难把握的一个环节。
如题组练习难一点,堂上检测易一点,给学生以成就感。
3、教学中还应注意,时间的把握很重要。
按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的要求,留给教师的时间很少,这时,为了更高效率地利用宝贵的时间,应多使用幻灯、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传媒,以提高效率,使研究性学习教学课能完成预订的课时目标。
参考文献:
①《研究性学习的原则》;②《研究性学习的操作程序》③《(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