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婚俗相关介绍
纳西族婚俗介绍
订亲,纳西语“日蚌”,意为送酒,男孩长到五六岁,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到适合
的女方家为儿子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待女孩长到十岁左右便择吉日订婚。
之后男方家
要向女家行“小酒”、“大酒”等礼,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节都要到女方家送礼。
结
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
接亲队伍到达,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
新娘边祭祖先、告
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
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正中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
过去,纳西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谈恋爱称为“命若贺”,一般不受父母干涉,通过各种节日活动和红白喜事场合相识交往,定期约会于山间田野,对歌弹弦,倾吐衷肠,互赠情物。
这种传统的社交自由,与汉文化影响的封建包办婚矛盾尖锐,加上社会中的阶
级压迫剥削和农民的贫困加深,致使相爱的青年往往不能成婚,为了忠贞于纯洁的爱情,
就相约至玉龙雪山或村寨附近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
东巴祭司依据当时所发生的情死悲剧情况,创作东巴经典《鲁般鲁饶》牧奴迁徙记,
并把它作为超荐情死者的经书,在道场仪式中反复吟诵。
纳西族第一对情死者从情死鬼头
目演变成爱神,十二岩子坡这个情死鬼魂的归宿地,也演变成雪山情国游翠国,并把情死
国描绘成不同境界的三个国。
经过东巴教的不断传播,民间又形成口传的长诗《游悲》殉
情调,其故事说:女主人公从小在山上放羊,孤单寂寞;男主人公是次子,分家没有份,
就上山打猎。
二人相会在深山,互诉苦情,于是相爱,但他们烧香问卜,都难于成婚,便
去准备情死的用物,接着双双爬上雪山,经历“树上盘恶峰,石上长尖刺”的“游翠第一国”和不长草木的第二国,过了独木桥,到了“金花不会谢,金果不会落”,没有苍蝇蚊
子的理想乐园“巫鲁游翠国”第三国,过上了“白鹿当耕牛,斑虎当骑马”的自由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文化教育的逐步普及,加之新婚姻法的
深入实施,恋爱自由和结婚自主得到切实的法律保护,纳西族的殉情之俗早也成为过去。
纳西族结婚过程
结婚前一天,新郎家也是一片忙碌,布置沿房堂屋,扎搭彩棚,到处张灯结彩,写贴
婚联等,同时要杀猪宰羊,挂一红纸或纸绸裹扎的筛子,上插三枝柳箭,并写"麟麟在此"
四字。
以阻白虎。
新床由媒人和新郎佼母安置,并请一祖父母、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当晚陪
新郎睡在新床上压床。
第二天,新郎由媒人、亲友等陪同,前去女方家接亲,并备一空轿或马匹,在归来时
让新娘乘、骑,同时带去酒席两桌和其他部份礼品。
到达女方有门口时,接亲的队伍高奏
喜乐,连奏三次后,女方的大门敞开,接亲者才得以进入,随后受到热情的接待。
一般在
午时前后,男方接亲的女伴把新娘抱入轿中。
这时,新娘使劲挣扎,一副不愿去的样子。
经安慰和劝说,才告别父母和亲友,由舅舅、叔叔、妹妹等陪同乘轿或骑马上路。
新娘来到男方家门口,可男方家的门是关闭的。
这时,送亲的人们在门口讥唱纳西调子,让男方家开门,金驼子来不来?银驼子来不来?女方家的人在门外唱道:"金驼子来了,银驼子来了,快快开门。
"一番对唱后,大门开了,新娘新郎要双双从红纸糊的马鞍上跨
过去,才能进入大门。
这时,东巴要念经,同时在新娘的脑门上点几滴酥油或泼点清水,
表示新娘已是男方家的人了。
新娘进屋后,要送公婆各一双鞋。
这时,送亲者故意把新娘送给新郎的鞋丢到新床底
下的深处,让新郎弯腰将芏捡出穿上,这种习俗称为换脚鞋。
接着举行拜堂仪式。
新郎新
娘先拜天地,祖先和公婆,再拜见家族中的长辈,接着夫妻互拜。
拜堂时,新娘手握盐巴,新郎手持一个茶水罐。
拜毕,新娘要象征性地看一下陪嫁的红柜,锁上后把钥匙随便在红
柜一丢,孩子们顿时争抢起来,因为夜班抢到角匙,谁就可以向新娘赎喜糖。
傍晚晚时分,在新房里摆上由女方家带来的酒席,新娘新郎由几个孩子陪同共进晚餐,其余宾客则由男方家盛情宴请。
晚上,青年男女可以去闹房,可以欢聚在一起跳纳西舞,
纳西东巴们则一刻不停地唱结婚调,充满了热烈、欢腾的气氛。
这一天,女方家也同时宴
请亲友,请东巴唱嫁女调。
第二天,婆婆要亲自端来并喂新媳妇一碗莲子粥,一碗面条,以示对新娘的关心。
这
一天,还要举行认亲仪式,即把男主家族中的人全部请来,按长幼顺序,让新娘一拜见。
长辈们也向新娘致以祝福,并送新娘见面礼物。
第三天为回门。
新郎新娘要带礼物回到女方家。
一一拜见女方的父母、舅舅、叔叔、
伯伯等长辈,并同他们共同进餐。
按习俗,不管路途多远,新婚夫妇要当天返回男方家。
第四天,新娘由小姑等陪同,上街买鱼、葱和松明等东西,分别表示鱼水之情、照亮
前程和孩子聪明等含义。
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送喜神的仪式。
如果你到丽江去旅游,千万百万莫错过了参加纳西族婚礼的机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