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准则的模式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

会计准则的模式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

会计准则的模式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姓名:班级:学号:摘要:随着半个多学期以来对“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会计这一学科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和看法,并认识到会计准则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

所以我认为,对会计准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和总结不仅可以使我们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加深对会计学的理解,而且对今后对于“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深入学习也会有很大帮助,对于掌握会计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就是我对上述内容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会计准则模式结构发展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了解到:每个企业都有着不同的会计业务以及各自的会计模式特定,这就需要一个共同的标准来约束企业会计工作的进行。

会计准则的出现,就使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可在同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

会计准则的作用就是提当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

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的总结,是会计理论的体现,是制定会计制度的依据,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

所以,会计准则有着根基性的重要作用,对会计准则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是学习会计学的重要环节。

一、中国会计准则的模式所谓会计模式,也可以理解为模型、样式,它可以为人们的认识提供一种具体的形象,有助于人们掌握会计的本质特征。

研究会计模式,可以有两个作用:一是它可以帮助人们对会计准则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具体的认识;二是有助于人们在研究、制订会计准则过程中,通过不同模式之间的分析比较,兴利除弊,博采众长,最后制订出适合本国具体情况的会计准则。

我国会计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以基本准则充当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制度与其体准则并存,共同指导会计实务的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一直执行的是按行业(或部门)和所有制关系分别制订的统一会计制度,这种模式是和实行中央集权管理的产品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很好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机制的建立和逐步走向正常运转,经济工作对会计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原有的执行分行业、分所有制形式的统一会计制度模式已显得很不适应,因此,从80年代开始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会计准则作为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规范,应当考虑其所处环境的变化,根据经济体制改革所构建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与国家的新型关系,重新规划其以日标为导向的新模式。

客观来讲,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效地是会计准则与企业利益更加趋于一致,但是仍然存在例如:(一)基本准则充当财务会计概念,指导力度不强。

(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内容重复。

(三)准则规定周期短,内容不完善等缺陷。

因此,为了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模式,应(一)构建独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分别指导不同娄型的企业。

(三)根据环境变化,制定拓宽覆盖面,可操作性更强的具体会计准则。

二、中国会计准则的结构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一系列变革。

会计体系在此背景之下,首要任务就是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加以完善。

因此,我国国家财政部自2005年初至2006年底,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其中包括一项基本准则,三十八项具体准则以及相关的应用指南。

其基本本构架立足于我国国情,为经济发展建设提供新的会计理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按结构模式来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大层次。

1、基本准则基本准则是概括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是说明会计核算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依据、主要规则和一般程序。

企业会计的帐务处理程序、方法等都必须符合基本准则的要求。

基本准则包括独立经营准则、经济效益准则、计划准则等。

2、具体准则具体会计准则是按照基本准则的内容要求,针对各种经济业务作出的具体规定。

它的特点是操作性强,可以根据其直接组织该项业务的核算。

包括会计核算、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准则。

具体准则条目如下:第1号——存货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4号——固定资产第5号——生物资产第6号——无形资产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8号——资产减值第9号——职工薪酬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第11号——股份支付第12号——债务重组第13号——或有事项第14号——收入第15号——建造合同第16号——政府补助第17号——借款费用第18号——所得税第19号——外币折算第20号——企业合并第21号——租赁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24号——套期保值第25号——原保险合同第26号——再保险合同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31号——现金流量表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34号——每股收益第35号——分部报告第36号——关联方披露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三、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改革也由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向市场经济的需求的过渡,既要坚持我国特色,适应我国自身的环境特点,又需要自始至终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发达国家会计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最终摸索出一条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国际化的道路。

2006年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有效地执行新的会计准则,才能使得新会计准则在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可分为如下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9年,建立各行业统一的会计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前,既没有全国性的会计准则和各行业的统一会计制度来规范各行业的会计工作。

建国初,财政部制定和发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务政经济委员会进一步规定,中央各部门要分别制定各部门的统一会计制度,从而结束了会计制度无政府状态。

1958年至1966年间,会计准则几经起伏,但1978年开始,随着工作的重心转移,我国会计制度的设计出现的新的局面。

例如,1978年国务院修改颁发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第二阶段1979年一1992年,部分借鉴国际惯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使得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大量涌现。

但我国与国际惯例存在很大差异,使得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会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方面有很大困难,迫切需要出台新的制度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于是,财政部1979年首先起草了《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又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草案)》等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又在1985年3月4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参照国际惯例设计的全新的会计制度,与以往的国营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它适用于我国境内设立的各个行业所有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实际上树立了一个不同行业通用会计规范的典范。

在这一会计制度中,会计程序与方法尽量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方法和表达方式,例如无形资产与开办费的摊销、加速折旧法在限制条件下的应用等。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开端。

第三阶段1992年一1997年,广泛借鉴国际惯例。

随着外商在华投资的增加,统一规范的会计核算显然十分必要和迫切。

财政部于1992年8月10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具体规定中更为广泛地借鉴了国际惯例。

例如:企业可以根据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年末金额提取3%的坏账准备;以及在投资人权益的核算与列示方面、汇兑损益的处理方面适当采用了国际通用做法。

1992年5月颁布的《股份制试点企业计会制度》的施行是另一项较为广泛地借鉴国际惯例的会计制度改革。

如:会计要素中的投资人的权益改为“股东权益”;提取坏账准备的范围不包括“应收票据”,且提取比例改为30%—50%。

这一制度开创了我国内资企业实行适合商品经济需要的会计制度的先河。

此后,我国陆续出台了大量借鉴国际惯例的分行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于1993年7月1日开始生效,实现了全国会计指标的工程统一。

它在借鉴国际惯例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各行业的特点和政策要求。

第四阶段1997年至今,构建按经济业务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实行之后,在上市公司信息揭示,企业兼并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便。

为了增强财务信息的作用,建立一套全行业范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这一阶段,不仅要制定企业会计的30多个具体准则,还要制定《核算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形成配套。

这一阶段是以《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的发布为正式开始的标志。

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进入了国际化的阶段。

我国经济、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更加迫切。

但由于我国的会计环境的特殊性,我国不能完全照搬IAS,同时又要为经济的国际化服务,基于这佯的考虑,我国确立了以国际化为主导同时兼顾我国自身特色的渐进式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制订策略。

自2006年以来发布了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由一个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至此,我国终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

该体系在总原则、结构与范围上充分借鉴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趋同,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及法律环境,对部分经济事项或交易选择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处理方法。

四、总结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改革,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为了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做出了诸多努力。

当下的企业会计准则新体系的构架正是在此基础上指定的。

但是,社会经济瞬息万变,新的会计准则在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架构也会面临市场经济体制的检验,要想充分发挥会计准则任市场经济条件中的作用,相关部门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完善会计体系,与各部门建立联系,加强交流沟通,取得社会认可,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1、刘玉廷架构、趋同与等效——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国农业会计,2007;052、潘乐,滕丽霞新旧《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的比较与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043、谷淑霞,徐玉德中国企世会计准则体系的创新与特点新理财.2006;074、郑霏霏浅析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架构中国外资 20l1;015、阎达五关于中国会计准则模式、结构的研究6、李强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和意义现代商业 2010;067、李应芳.论会计准则国际趋辩:时代经贸.2008;068、李平新会计准则的评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069、纪金莲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1210、陈锐轩中国会计准则发展简史——国际化趋同时代经贸 2008;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