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习题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习题

第 18 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
1.邓小平指
“如果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
”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是在 (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改革开放后
答案】 C
【解析】 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是在 1975 年,是“文革”时期。

2.“嫦娥一号” 发射成功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
第一个里程碑应该是 (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发射成功 C .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 .“神舟” 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

【答案】 B
【解析】 注意考查的是空间技术。

A 项不
是;
B 、
C 项同属于卫星,但 C 项在 B 项之后;
D
项是第二个里程碑。

3.有人说: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没能赶上第一、二次科技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
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

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 ) ① “两弹一星” ②“万能蒸汽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 【答案】 D
【解析】 “万能蒸汽机”和有轨电车在近代就已经有了,故排除②④。

4.1979~1984 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 455.40%,粮食产量由 1978 年的 3.04 亿吨增加到 1984
年的 4.07 亿吨。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南优二号”的广泛种植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经济特区的创设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 1973 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此后又培育出 “超级杂交稻” ,7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粮食产粮和农业总产值大幅 提高。

选择题
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A .“一五”时期 B
C
D
③杂交水稻“南优 2 号”
④有轨电车
5.“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份颁奖词赞誉的科学家是( )
A.钱学森B .华罗庚C .李四光D .袁隆平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名满天下”却专注于“田畴”可判断出。

6.“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 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
日本的前面。

”这里的“它”指的是( )
答案】D
【解析】属于21 世纪且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的只有“神舟”五号的发射。

7.袁隆平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为此他( )
A.研制了“银河”系列计算机 B .培育了杂交水稻
C.发明了巴氏消毒法 D .研制出氨基酸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吃饭问题”这一信息。

8.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

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 。

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是( )
A.科学发展B .科教兴国C .和谐发展D .改革开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中主要强调教育和科技的重要性,故横批应是“科教兴国” 。

9.(2011 ·潍坊3 月)一团蘑菇云伴随惊天动地的巨响翻腾而起,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泱泱大国走进了新时代。

这反映了( )
A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 .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
【答案】 C
【解析】 第一团蘑菇云的升空指的是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0.“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 识献给祖国” ,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 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
② 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③邓稼先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归国的
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 D
【解析】 邓稼先回国是在建国初期,当时还没有制造原子弹,排除③④。

11.2006年 9月28日,中国最新一代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 ,在合肥成功放电, 这
是世界首个投入运行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
( 如图) 。

这一成果说明 ( )
①中国在核能源利用方面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 ②中国的能源建设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③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开发更丰富的能源
④ 中国开发利用核能源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艰难历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中国目前在核能利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但是不是最先进的地位, 这个装置的实 验成功, 只能说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也是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要导致的。

中国是从上个 世纪的 50 年代开始开发核能的。

12. 2008年3月 29日,“世界因你而美丽—— 2007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在中国北
B .导弹核试验成功
京大学世纪大讲堂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成为继著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后,第二位“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得主。

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 ) A.航天技术领域的贡献 B .农业科技领域的贡献
C.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D .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
【答案】B
【解析】袁隆平培育了杂交水稻,为此袁隆平成为2001 年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的获得者。

袁隆平培育了杂交水稻,增产粮食,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创造经济效益,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

这些成就属于农业领域。

13.阅读下框内文字材料。

它们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一项技术发表的评论( )
A.“东方红Ⅰ号”发射成功 B .“神州”五号发射成功
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 .成功发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
【答案】B
【解析】只有B 项能说明中国已“进入太空” 。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 世纪初,爱因斯坦从相对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战爆发后,爱因斯坦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建议,应抢在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但当他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他后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如果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材料三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获得了2005 年诺贝尔和平奖。

他在颁奖典礼上说:“我坚信,假如我们希望逃过自我毁灭的下场,我们的集体良知和安全保障体系内就不该允许核武器存在。

”“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彻底确保不会有更多国家拥有核武器。

”巴拉迪还强调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监督和平用核方面扮演的角色,即确保核材料仅被用于发电、医疗、研究等方面。

请回答: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及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核问题的认识。

【答案】(1) 用核武器作为制止法西斯战争的手段;反对把核武器作为大规模杀人武器。

(2)目的:反对核战争,打破核垄断。

意义: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

(3)当前核威胁依然存在;和平利用核能,防止核扩散。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1949 年10 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 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还不到500 人。

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 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 个研究单位,200 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三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到1400 多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 年,“863 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 多亿元。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归纳材料三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三可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 新中国成立时,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

些项目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党和政府对发展科技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与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创新精神分不开。

(4)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结合,促进经济发展,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