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2019年教育文档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2019年教育文档
6.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在我们甘肃省的周边城市宁夏银川有座影视基地——华夏西部影视基地,被誉为东方的好莱坞,在这里拍摄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红高粱》﹑《锦衣卫》﹑《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离我们很近,他的领导人是谁那?谁投资的那,用幻灯片打出张贤亮的照片,这个人的一生是怎样的?。
多媒体展示:
(3)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高贵品质。
5.教学策略设计
(1)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从张贤亮个人的人生际遇中探究新时期理论形成的过程及伟大历史意义,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3)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加强对新时期理论伟大历史意义的认知。
师生共同总结:其错误在于利用人们对领袖的热爱,打着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不做任人崇拜的体现,说明左倾错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师:那么,这一状况又是如何改变的那?
生: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对人思想的束缚!
展示情境二:拨乱反正重见天日
今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作家代表”…以张贤亮为代表七十岁上下这一年龄段为例,他们大都五十年代初走上文坛,开始被称为“文学新星”,却不不就就被打为“右派”。直到邓小平站出来拨乱反正,这批人才像文物一样重现文坛。
提问学生:此时的张,心情好不?为啥在咱们当时的中国能出现这种好事?
生:1978年底,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进一步冲破了两个凡是,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探索。
展示情境四:三中全会命运转折
2019年6月5日,上海电视台在采访张贤亮时,张贤亮说,的确要感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感谢中国在各个领域内的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我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告别了生命中的苦难,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50年代:文学新星农场改造;70年代:拨乱反正重见天日三中全会命运转折;80年代:一举成名参政议政;90年代:下海经商运筹帷幄;21世纪初:转危为机走向世界。
师:五十年代,他已经是文学新星了,但一直到80年代他才有了自己的著作《牧马人》,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那?下面我们通过张贤亮第一段人生经历来了解其中的缘由。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张贤亮告别了生命中的苦难,看到了希望,三中全会使张贤亮看到了那些希望?
展示情境五:一举成名参政议政
1980年,张贤亮的小说《牧马人》发表,获得全国中篇小说奖,从而一举成名,跻身文坛。1982年,张作为十二大代表,到北京参加会议,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师:张贤亮所关注的十二大做出了怎样的决策?(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意义?(指明了新时期前进的方向)
(要求学生请从社会大环境方面思考)。
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可见张贤亮是文革的直接受害者,又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文革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引人注目,但从1976年文革结束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却停滞不前,这又是为什么那?
生:两个凡是
师:两个凡是错在何处?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的存在又说明了什么?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普通班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材料分析能力较弱,理解和概括能力不强,且不善于抓关键信息。
3.教材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分析:本课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新时期的理论成就,高度评价新时期的理论是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2)教学重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及伟大历史意义。
(3)教学难点: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4)教学用具:有关张贤亮个人生平事迹的资料。
4.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方面: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探索新时期理论的历史地位;理解新时期理论与马列主义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方面:情境再现和问题探究,让学生从张贤亮个人的人生际遇中探究新时期理论形成的过程及伟大历史意义。
展示情境一:文学新星农场改造
1957年9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为《斥大风歌》的文章,抨击《大风歌》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和思想,大风歌成为右派言论的代表作品,文学新星张贤亮也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被送进了银川西湖农场改造。从此从此过了22年的劳改生活。
师:同学们,此时的张贤亮郁闷不?他的郁闷,在当时能避免不?你能不能从主流思想的角度说说的理由。
设计主题
人教版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
人教版版必修三《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课是高中历史的主干知识和热门考点。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对这一课很难提起兴趣,教师对这一课也甚感纠结。究其原因有耳二:其一,这一课理论性强,枯燥难懂,远离学生日常生活,学生很难从中找到共鸣,缺乏学习的动力。其二,教材的叙述“微言大义”,点到即止,少有详实的描述,教师教授起来困难重重,缺乏有效的突破途径。如果教师只是依据教材泛泛而教,不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很难适应考试的要求。但若只关注考点,又会陷入应试教育的死穴,历史课堂失去了价值追求。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既要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又要落实知识、提升能力;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汲取知识的养分。基于以上考虑,我决定创设历史情境,以华夏西部影视基地的创始人张贤亮为切入点,通过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来深入挖掘改革开放后中国理论建设的成就;同时,让学生从人物的经历中汲取智慧,获得成长。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张贤亮非凡的人生经历历程深入了理解改革开放后理论建设的相关史实,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变革、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本课教学设计紧扣课标,始终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的主导,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