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宫 醉太平刺世 教师版

正宫 醉太平刺世 教师版

【使用说明】
1阅读自主学习内容15分钟,重点内容用红色笔勾勒出来,反复强化。

2合作探究25分钟。

3合作探究中“*”C层不做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一些元曲的相关知识及基础知识。

2反复诵读,了解主旨。

3激情投入,培养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能力。

【自主学习】
1、关于元曲: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散曲又被称为“清曲”、“乐府”,它可分为两类:小令与套曲。

小令又被称为“叶儿”,是散曲中最早产生的体制。

一般来说,小令是单只曲子,但还包括“带过曲”与“重头小令”。

“带过曲”是三个以下的单只曲子的联合,但必须同一宫调,并且音乐衔接,同押一韵。

“重头小令”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支数不限,每首可各押一韵。

而且各首可以单独成立。

套曲的体制有三个主要特征:1由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组成,
2一般说来应有尾声
3全套必须同押一韵。

套曲由于篇幅较长,可以包容比较复杂的内容,因此既可以用来抒情,也可以叙事。

2、元曲的独特的魅力:
◎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
◎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3、元代散曲的思想内容:
1)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寄托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张可久的《醉太平》。

2)慨叹世情险恶,向往脱离现实生活,归隐田园。

如马致远的《秋思》套曲。

3)歌唱爱情及描写闺怨。

4)写景。

4、元代散曲的风格:
元代散曲创作的风格是多样的,一般认为,主要可以分为豪放、清丽两派。

豪放派以马致远称首,清丽派则以张可久为魁。

5、散曲的特点;
1)它与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但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

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中,不能加在句尾。

2)曲韵与诗韵词韵不同,用的是北方话音韵。

通押一韵,不换韵。

3)对仗形式比较丰富,除了偶句作对外,三四句皆可对。

还有隔句对。

6、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80~1348后)元代散曲作家。

名久可,号小山。

庆元(今浙江宁波)人。

《录鬼簿》把他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

他的生平不可详考,只知他颇长寿,至正年间尚在世。

《录鬼簿》说他:“路吏转首领官”,首领官为民务官,相当于税课大使(又有说是掌文牍的小吏)。

他还曾为“桐庐典使”,70多岁时曾为“昆山幕僚”,约80岁左右尚为“监税松源”。

他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江、浙、皖、闽、湘、赣等地,一生奔波,不太得志。

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

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卒年不详。

祖籍奥州(山西河曲)。

他幼年时值金国覆亡,饱经兵乱,赖诗人元好问多方扶持,并教他读书。

金亡后流寓真定。

真定是当时北方一个重要戏剧演出地点。

在大都时,他曾和关汉卿共同参加过玉京书会,并到过汴梁、杭州等戏剧演出较盛的地方。

晚年寄居南京。

今存有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二种。

【自主探究】
1、知识网络结构
①散曲可分为两大类:小令和套曲,小令不超过58个字。

②套曲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

③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④《正宫醉太平刺世》一、二句道出了贪财乃世风腐败之根源,从第三句以下,铺写这种腐败风气的具体表现,水晶环比喻清白的人;面糊盆比喻污浊不清的社会;五六七三句进一步列举三种丑恶现象加以讽刺,读书写文章成了升官发财的手段,门庭竟变成专门坑害别人的陷阱,清正廉洁的人竟被贬斥打击。

最后一句,写作者愿糊涂不醒以求安稳之处世态度,收束全曲。

⑤《越调天净沙·秋》作者把一组由自然景物构成的意象并置,构成一幅富于特征的画面,其中落日、残霞、老树、寒鸦等意象给人以萧瑟、凄清、冷寂之感,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等意象又使冷清的色彩变得明朗,情感上也显出转折,似乎惆怅失落得到某种安慰和补偿。

⑥字音辨识:
命窘jiǒng 沾黏nián 盛钱囤dùn
2、大声朗读两首元曲,体会其中的情感及语言风格。

【合作探究】
★1、《正宫醉太平刺世》的结尾点明了自己的处世态度:葫芦提倒稳,即世俗名利,是非贤愚,我都不管,还是长醉不醒,权装糊里糊涂,反倒觉得一切安稳,有人评价这种处世态度消极颓废,不可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表面上看未免消极颓废,其实这只是作者愤激不平的反语,作者对这种病入膏肓、丧尽廉耻的社会风气是痛心疾首的,他既不齿失足掉进这社会大染缸里去同流合污,但个人又无回天之力扭转乾坤,移风易俗,为了解脱这种矛盾、苦恼,只好无可奈何装糊涂了。

2、《越调天净沙·秋》的前后两句分别描绘了两幅什么样的画面?他们之间有何关系?
前两句选取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老、寒加以点染,描绘了一幅暗淡、萧瑟的秋景图,后两句描写青山、绿水、红叶、黄花等景物,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鲜艳明丽的画面,充满着蓬勃的生机。

前一幅画是作者对现实之景的描绘,后一幅应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他向往
的归隐之地。

作者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的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相关链接】
元曲的发展:
(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
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

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2)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
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

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

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

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

(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元人南下以后,对“四书五经”不重视,对文人不重视,而那些优伶歌伎,歌舞戏曲,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

这些地方,也给予散曲发展以一定的影响。

(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宋代先遭辽、金异族侵凌,后则南宋亡于蒙古,文人百姓忽然要接受异族之统治,加以民不聊生,社会秩序异常紊乱,面对这么痛苦、不公的时代,文人自然要借某种文学形式来宣泄怨悱无奈。

元曲便是当时最适宜的文学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