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中西历史上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在中西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因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对于“什么是政治”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2: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包含以下一些要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是指导并服务于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其核心是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问题。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无论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还是人民掌握政权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存在与解决,都是通过政治权力实现的。

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它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3: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范围我们认为,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方面(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1、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2、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传统政治学所使用的制度研究方法和法律研究方法,只能研究政治现象的表面,而无法研究实际政治现象中的各种心里和文化因素,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

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人的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它应该能够被经验地证明。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他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人类政治学说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科学地揭示了人类政治生活的本质、规律和最终命运,从而奠定了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基础。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第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的。

第二,提出了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的观点。

第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问题和最终结论。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彻底解放的第一步,是人类从有政治社会到无政治社会的过渡,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

第四,强调指出了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观点。

第五,系统的阐述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领导工人阶级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

上述论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则,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第一节国家的起源1、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有两个基本论断: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2、国家产生形式(欧洲)早期国家产生的主要形式和特点恩格斯分析了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第一种是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它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

第二种是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

外来居民平民斗争,加速了氏族制度的崩溃和国家的形成。

第三种是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这是德意志的日尔曼部落征服罗马帝国的直接结果。

尽管国家产生途径有所不同,但国家产生的根源都是一致的,都是由于社会内部经济发展。

3、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论断表明了三点:第一,国家是个历史范畴,这表明了国家产生的时间。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社会组织。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因此国家绝非公正地代表社会的每一个阶级,而是特定阶级的统治。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统治阶级允许的“秩序”的范围之内。

这种秩序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4、契约论:资产阶级的契约论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

另一种是用来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契约论都主张不能长久地停留在国家以前的那张票买个自然状态下,为脱离这种自然状态,人们就互相订立一种契约,成立国家,来保证财产和安全。

契约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非科学的理论。

契约论虽然缺乏科学根据,但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却起过积极的进步作用。

5、暴力论: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暴力论观点的非科学性主要在于,抹煞国家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暴力在一定条件下对国家的形成起过促进作用,但它不是国家产生的原因。

如果没有内部的经济发展的要求,单纯的暴力是不会产生国家的。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1:国家的定义列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断,对国家的涵义作了界定:“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的定义包括三层含义:首先,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其次,国家是阶级统治。

再次,国家是个机器。

2:国家权力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与其他权力相比,国家权力具有如下特性: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

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

第二,普遍的约束力。

国家权力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对全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即不仅对被统治阶级成员具有约束力,而且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也要在国家权力的约束之下。

第三,主权性。

主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属性,也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国家内部,主权是指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的独立性。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概括为3层含义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当阶级出现,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就产生了国家,当阶级完全消灭,国家就消亡了;2、国家本知识阶级统治、阶级专政,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改变,通过社会变革,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随之改变;3、国家是个实体物,是社会组织,是机器、工具。

它是实现统治权力的机器,这个“统治权力”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主权性。

4、国家的职能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的职能和外部的职能。

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外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5、根据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国家的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在具体的国家活动中,国家的内部职能与外部职能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本质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它执行国家意志即统治阶级的意志,受根本政治、法律制度的制约,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国家的社会职能也具有政治性质。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1、如何理解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间相互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制度的变革,包括国家历史类型的变革,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具体更替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爱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社会力量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国家历史类型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2、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只有通过政治革命,才能完成一种国家类型转向另一种国家类型的社会政治发展的质变。

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发展的另一种方式,但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

一般地说,革命与改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以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代替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改良是统治阶级在不改变现行的根本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现象,其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则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第三,革命必须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是渐进的、和平的、局部的改造过程。

政治改良是被统治阶级通过斗争获得的,在某种程度上对被统治阶级是有利的;同时,改良也有利于被统治阶级积蓄革命力量,从而为社会和政治的彻底变革创造条件。

知识点3:国家退出历史舞台的方式代替最后一种剥削者国家——资产阶级国家而出现的新的国家类型,是无产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