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

关于“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建议_数学论文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6-12-12 23:42:18 发布人:yujklj68kfg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一经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呢?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强化目标意识,以目标指导教学让学生明确目标,这是强调师生积极性、主动性,以其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步骤。

为此,在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时,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发挥目标导向的功能。

1、教前诊断。

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必备铺垫或有关的“双基”情况,并吸收学生的意见,使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2、展示目标。

进行定向学习。

让学生一上课就明白这节课该学什么,学习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与教师默契配合,成功达标。

3、围绕目标互动。

教师凭借教学目标,利用教材中固有的知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以新旧知识的联系或冲突中引发学生需求,从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入手,通过质疑问难,学习讨论等环节,使书本上枯燥的规则,抽象的数学为自身所内化。

4、目标检测。

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掌握学生达标情况。

二、抓教法和学法的结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多向交流”“自主学(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请保留此标记。

)习,多向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和同学、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活动。

具体做法:1、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三个“最佳结合”。

注意情感,诱发兴趣,使学生心理活动得到最佳结合;强化质疑环节,把教师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与学生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过程最佳结合起来;教师的精讲和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得到最佳结合。

2、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采用“引、扶、放、评”的指导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就是引导学生自学、给学生搭桥辅路,指导学生自己“走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放”就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以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评”就是收集反馈信息,教师通过耳闻目睹等多种途径,把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所了解的信息,进行整理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三、课堂引进“小组学习”形式,扩大学生参与面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

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

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溃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

本文《关于“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建议_数学论文》来自中国教育文摘,查看更多与相关文章请到。

关于“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长期以来,由于受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

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上存在一个严重误区,就是教师教的越来越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越来越少。

其表现为:教师上课满堂灌,对学生的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必须学多少。

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差,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益低下。

近几年来根据二期课改的要求,我在课堂教学采取了“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就“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心灵上的一种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充满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尊重学生是“互动式”教学的前提(一)要使师生互动,就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

“互动式”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向活动过程。

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互动”发自于学生“愿意”,而不是“强迫”,愿意来自人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

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是“互动式”教学的基础。

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二)要使师生互动,就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自由活动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尤其如此。

我们过去的一些传统教学模式拘泥于所谓的课堂纪律,严重压抑了学生自由活动。

我自己在这些年的“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生并不只受教于教师,他们自己也能独立学习。

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社会,学生更应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我们把每样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长此以往将对他们的后继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将抹杀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而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但是,留给学生学习自由,并非放任自流。

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自由的同时,应该站在更高管理层面,准确把握教学的“流向”,给学生以恰当的“规范”。

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常常产生于对课堂教学流动性本质的把握,在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提供可供学生自主探索与选择的空间之间求得一种完美的平衡。

(三)要使师生互动,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

教师凭想像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

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状况,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教师在其中起到串针引线的作用。

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对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很有益处的。

我的具体做法是:1、教前诊断。

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必备铺垫或有关的“双基”情况,并吸收学生的意见,使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2、展示目标。

进行定向学习。

让学生一上课就明白这节课该学什么,学习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与教师默契配合,成功达标。

3、围绕目标互动。

教师凭借教学目标,利用教材中固有的知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以新旧知识的联系或冲突中引发学生需求,从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入手,通过质疑问难,学习讨论等环节,使书本上枯燥的规则,抽象的数学为自身所内化。

4、目标检测。

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掌握学生达标情况。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互动式”教学的保障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心理活动中占优势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主要指群体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觉醒状态、注意状态、情绪状态、灵感状态。

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它是“互动式”教学的保障。

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与学校心理环境、物质环境的创设密不可分。

(一)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盖兹尔思——赛伦模式是学校心理环境设计的著名模式,该模式将心理环境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第二、三、四层次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建设。

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分别是:个体层次,包括个人、个性和需要;群体气氛层次,包括群体、气氛和意向;学校制度层次,主要包括学校制度、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这三方面内容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尊重和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与想法,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

但是,我常常发现,要让每个学生在一堂课上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是非常困难的。

这就需要展开小小组讨论式学习,这样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和主动参与欲望可以得到最大满足。

学生在小小组讨论中,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他们互相帮助,认真纠错,既有个体的发现,又有集体的探索,更有不同观点的争论。

下面本文将专门就小小组形式进行讨论。

(二)物质环境的优化心理环境的创设也需要与物质环境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课堂心理气氛创设的整体效益。

我们知道,教室内光线、温度、空气、声音、颜色以及四周墙壁布设等是物质环境优化的经常性因素。

物质环境的优化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

但是,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座位的编排方式在物质环境优化中的作用,也容易忽视课桌椅、教学工具、设备等教学设施对优化物质环境的影响。

合理设计和编排课堂座位,充分利用座位的变式适应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的变化,对整个教学环境的创设有一定作用。

圆形排列法、会议式排列法、小组式排列法、U形排列法均为座位排列方式的不同变式,值得尝试。

我经常根据教学需要,变学生单行单坐的座位形式为小组式排列,便于师生、生生之间多角度交流,课堂气氛宽松,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成效明显。

(三)使学生有成功感一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及时使用肯定评价性语言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

一般来讲,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三、通过“小小组讨论”形式,“自主学习,多向交流”,扩大学生参与面,使“互动式”教学获得最大效益“自主学习,多向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和同学、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它要通过小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

小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非常有效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