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生鲜蔬菜进口市场及其需求弹性分析_刘亚钊

日本生鲜蔬菜进口市场及其需求弹性分析_刘亚钊

DOI:10.13246/ ki.jae.2007.02.005 农业技术经济 2007年第2期 日本生鲜蔬菜进口市场及其需求弹性分析刘亚钊 王秀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94)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L A/A I D S模型,估算日本生鲜蔬菜进口市场的需求弹性,探讨中国生鲜蔬菜在日本市场上的贸易地位和竞争策略。

结果表明,在日本蔬菜进口市场上,中国生鲜蔬菜对日本进口总支出缺乏弹性,自价格弹性由缺乏弹性逐渐变为富有弹性,与韩国和美国蔬菜呈互补关系,与墨西哥、新西兰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蔬菜呈替代关系,各地区出口量对中国出口价格变化的反应比中国生鲜蔬菜出口量对相对价格变化的反应更敏感。

中国大幅度降价确实推动了出口量的增加,但并不是今后发展的最优策略,质量与安全水平的提升是维持或提高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生鲜蔬菜 日本市场 需求弹性一、引 言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蔬菜出口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

蔬菜出口额由1988年的34933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305213万美元,增长了近9倍。

随着蔬菜出口的迅速发展,中日蔬菜贸易关系日益密切,一方面,日本取代香港地区成为中国蔬菜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另一方面,中国逐渐超过美国成为日本蔬菜的第一大供应国。

但近年来,随着中国蔬菜对日出口量急剧增加,日本贸易壁垒不断升级。

1995年日本对中国大蒜和生姜进行出口量限制;2001年对大葱、香菇和灯心草采取紧急限制进口的临时措施;2002年又掀起了加强进口蔬菜检验检疫的风波,并对《食品卫生法》不断修正;2006年5月29日开始实施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指农药、动物药即俗称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肯定列表制度,给我国蔬菜对日出口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日本是中国蔬菜出口第一大市场,巩固与发展日本市场对中国蔬菜出口至关重要。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中国脱颖而出成为日本蔬菜的第一大供应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源于较低的生产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

安玉发(2002)认为我国蔬菜产业具有足够的市场供应能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强,决定了我国是日本蔬菜主要进口国的地位。

陈永福(2001)以大葱为例,分别计算了两国的生产成本,在考虑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日本比中国高8.7元/公斤,不考虑劳动力成本的情况,日本比中国高3.1元/公斤。

王立鹤(2002)在生产成本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运输成本的优势,与主要竞争对手美国相比,中国蔬菜出口日本的运输时间仅为美国的1/3,每公斤运费低1美分。

王志刚等(2002)从汇率的角度分析了日元升值给中国蔬菜带来的机遇。

陈永福(2006)通过贸易引力模型和进口模型分别计算了两国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人口老龄化、价格及汇率等经济变量对日本蔬菜进口的影响系数。

这些文献虽然对影响中国蔬菜出口价格的成本、汇率及运费和*系通讯作者 农业技术经济 2007年第2期 影响日本蔬菜进口需求的生产、消费等关键因素在中日蔬菜贸易中的作用进行了较为成熟的论述,但都是以本国蔬菜为立足点进行优劣势分析。

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主要对手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为弥补以往研究不足,本文以中国对日出口增长最快的生鲜蔬菜市场为对象,运用理想的需求系统模型(A I D S),对日本进口生鲜蔬菜的消费需求系统进行估计,通过支出弹性、自价格弹性及交叉价格弹性的测算,明确其他主要出口国与中国产品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程度,全面分析中国蔬菜对日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

二、日本生鲜蔬菜进口市场(一)市场结构日本生鲜蔬菜进口主要来源于亚洲的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欧洲的西班牙,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中南美的墨西哥,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表1是1988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个年份日本生鲜蔬菜进口市场上出口国家和地区数量和市场集中度的统计与对比分析。

由表可见,(1)对日出口生鲜蔬菜的国家和地区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出口量在百吨/年的小规模国家以及出口量在千吨/年的中等规模的国家和地区数量都呈下降趋势,出口量超过万吨/年的大规模国家和地区数量呈上升的趋势。

(2)出口集中度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绝对集中度指标C R1和C R4在近年来均大幅度提高。

结合绝对集中指标C R n与相对集中指标H H I*,并参考经验数据,可以发现,日本生鲜蔬菜进口市场一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

表1 日本生鲜蔬菜进口市场结构项目1988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出口国家(地区)总 数31383940 100~1000吨9997 1000~10000吨6654 10000吨以上5999出口集中度C R134363459C R482758790 H H I2148193824883898 资料来源:日本贸易统计(二)竞争主体1988—2005年,对日本出口生鲜蔬菜的主要有中国大陆、美国、新西兰、墨西哥、中国台湾、韩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

新西兰、中国大陆和韩国出口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美国、墨西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台湾地区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从2000年开始被韩国取代了其前五大供应商的地位。

各地区对日本市场出口的生鲜蔬菜平均价格从整体上看均有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不一致。

中国大陆下降幅度最大,下降的趋势比较显著,其他各地区的出口价格年度间波动很大,其下降的趋势并不明显。

表2是对日本生鲜蔬菜进口市场上主要竞争主体概况的描述,由表可见,韩国和新西兰两国的出口量虽然呈上升的趋势,但由于当前所占的份额比较低,并且主要出口的蔬菜品种与中国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所以目前对中国尚不能构成威胁。

台湾地区、墨西哥和美国出口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这有利于中国大陆生鲜蔬菜对日出口的扩大。

虽然美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与中国有直接的替代关系,但由于供应时间的错位和用途上的差异(美国产洋葱甘甜适合直接食用,多用于“色*H H I,赫芬达尔—赫尔希曼指数,或称市场集中度指数,等于某一行业市场中每个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

一般地,H H I指数小于等于1000为低集中度市场,大于1000且小于1800为中集中度市场,大于1800为高集中度市场 刘亚钊等:日本生鲜蔬菜进口市场及其需求弹性分析拉”等西餐,中国产洋葱辛辣适合烹饪,多用于中餐和日本料理),美国与中国大陆的生鲜蔬菜之间有相互补充的作用。

表2 生鲜蔬菜市场竞争主体概况国家或地区最高出口量(百吨)最低价格(日元/公斤)平均价格(日元/公斤)高峰期(出口量)变化趋势(出口量)主要品种中国大陆589643.32124.616—7月上升洋葱美国260847.0752.0812—1月下降洋葱新西兰159838.1879.624月上升南瓜台湾地区48546.91115.173—4月下降甜玉米韩国38853.22463.006—8月上升青椒墨西哥47924.58148.5112月下降南瓜 资料来源:日本贸易统计三、日本生鲜蔬菜进口的需求弹性(一)研究方法近乎理想需求系统(A l m o s t I d e a l D e m a n d S y s t e m ,简称A I D S )是D e a t o n 和M u e l l b a u e r 根据需求理论在1980年提出来的,它是在W o r k i n g 和L e s e r 有关恩格尔曲线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价格变量后的一个扩展。

其建模思想是在给定价格体系和一定的效用水平下,消费者如何以最小的支出来达到给定的效用水平,它被广泛用于描述居民的消费行为,其函数形式为:w i =αi +βi l o g (x /p *)+∑jγi j l o g (p j)一般意义上,w i 代表i 商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份额,x 代表总消费支出,p j 是产品j 价格,p *表示总的物价水平,αi 、βi 、γi j 均为估计参数,系统需求方程的约束条件为:可加性、齐次性及满足S l u t s k y 对称性,即有:∑n i =1αi =1,∑ni =1γi j =0,∑ni =1βi =0(1)∑jγi j =0(2)γi j =γj i(3)A I D S 模型设计了一个含有参数的非线性方程,因此,需要运用最大似然法。

由于需要估计的参数数量巨大,且价格之间又经常发生多重共线性问题。

所以,D e a t o n 和M u e l l b a u e r 指出,在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当被研究的时间段内价格不发生巨大变化时,可以用S t o n e 价格指数来代替p *,即:l o g p *=∑iw i l o g p i ,此时该模型则称为线性近似几乎理想的需求系统(L A /A I D S ),模型的弹性计算公式为:支出弹性:e i =1+βi /w i价格弹性:e i j =-δi j +γi j /w i -βi w j /w i式中δi j 为克罗内克符号(k r o n e c k e r d e l t a ),当i =j 时δi j =1,为自价格弹性;i ≠j 时,δi j =0为交叉价格弹性。

本文把日本进口的生鲜蔬菜作为其食品项目之一,并以供应地区为标准对其细分,采用线性近似几乎需求系统模型(L A /A I D S )对其消费细目(中国大陆、美国、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新西兰、墨西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估计,计算各地区生鲜蔬菜在日本市场的需求弹性。

此时,模型中w i 代表日本市场自i 地区进口蔬菜支出占蔬菜进口总支出的份额,x 代表日本生鲜蔬菜进口总支出,p j 代表第j 地区生鲜蔬菜出口到日本市场上的平均出口价格,e i代表日本生鲜蔬菜进口总支出变动1%时i 地区出 农业技术经济 2007年第2期 口量变动的百分比,e i j代表j 地区价格变动1%时i 地区出口量变动的百分比。

(二)估计结果1.数据来源。

在综合考虑所需数据的可获得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的数据以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日本贸易统计》为标准,并参考日本统计情报部主编的《农林水产物输出入情报》。

其中各地区出口到日本的蔬菜价格均指日本从各地区进口蔬菜的到岸价格(C I F ),通过进口额除以进口量得到。

模型使用数据为月度数据,数据区间为1988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216个样本值。

其中生鲜蔬菜的关税号为0701—0709。

中国对日本生鲜蔬菜出口基本上呈阶梯性增加,从1988年到1992年为缓慢发展阶段,从1993年到1997年为稳步提高阶段,从1998年到2005年为高速发展阶段。

为准确认识中日蔬菜贸易发展历程,本文对3个时期分别进行估计。

2.参数估计与分析。

对支出份额系统方程,通过似不相关(S U R )求得待估参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