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课件.ppt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 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二)副词。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 记》)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 用,可译作“是”“就是”。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 高“三文已言文总经复习系”列 “原来”“原来已经”。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
金人十二
《过秦论》
【以为】2.把……作为或制成。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劝学》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 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②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3.活用为第一人称。视句意译为“我 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则或欲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 数词。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
《劝学》 《六国论》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
《劝学》 《鸿门宴》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 译。
(二)用作代词。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通“尔”,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就是
5)临视,则虫集冠上
原来
6)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 已经 厉兵,秣马矣
温故知新
运用《游褒禅山记》中的具 体例子,分辩“则”在文中不同 的意义和用法。
乃
(一)用作副词。
①刿曰:“肉食者……”乃入见 《曹刿论战》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
的紧接,可译为 “就”“这才”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专题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 词在文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而、何、乎、
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②“在文中的用法”意为对该虚词在 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进行细致 推敲。
1之
(一)用作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四)用作动词。 ①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用。
①皆以美于徐公 2.以为,认为。 (五)通假。 ①固以怪之矣
1.通“已”,已经。
《屈原列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 《陈涉世家》
(五)固定结构。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条件,可译 为“才”等。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表 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逆转相背。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
骑
《项羽之死》
4.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②虏赵王,尽收其地
《荆轲刺秦王》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 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 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说》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
பைடு நூலகம்容词之前,应译为“他”“它”(包括复
①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游褒禅山记》
2.表条件、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个分句,
引出假设情况,译为“假使”“如果”;
有的用在后一个分句,表假设或推断的
结果,译为“要是……就”“那
么”“就”“便”。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师说》 《六国论》
3.表并列关系。“则……则……”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 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 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温故知新
运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的具体例子,分辩“以”在文中 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于
用作介词,分几种情况: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
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 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 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 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 笑9之乎?”
其
(一)用作代词,分几种情况: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班 三班
转折 修饰 假设 并列 承接 你的 同“耳” 何况
递进
温故知新
运用《师说》中的具体例子, 分辩“而”在文中不同的意义和 用法。
则
(一)用作连词。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1.表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原
来是”“已经是”。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5.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二)用作代词。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示儿》 《伶官传序》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 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 语。
(三)用作连词。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①请其矢,盛以锦囊
《伶官传序》
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苏武传》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 身份。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按照。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荆轲刺秦王》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
表示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
“就”,或不译。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4.表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
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
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四)用作助词。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牛刀小试
▪ 解释下面文段中的12个“其”字。
▪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 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 “其⑤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数 詈(lì)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 怨,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 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⑪许之!” 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护 羊愈谨,狐与狼愤然离去。
《苏武传》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岳阳楼记》 《六国论》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二)用作连词。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忽魂悸以魄动
《游褒禅山记》 《梦游天姥吟留别》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
①“余而与且四”人“拥并火且以”入等,或者《省游褒去禅。山记》
1.译为“而且”“可是”“于是”等。
课堂训练
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
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2 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 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 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 而谢。
San ban
以
(一)用作介词。
③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燕王欲结于君
《师说》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
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
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
“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
①或吾省其去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 是”。
①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 许”“大概”“可能”。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
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②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蔺列传》
2.指示代词,这,此。
(二)用作助词。(五种助词类型)
①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返回
(三)用作名词。(少见)
①《论语》六则。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以身作则。 2.准则,法则。
(四)动词。效法。以……为准则(少见)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练习:
1)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却
2)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 就 弛然而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