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上传时间: 2008-06-19 15:42:18 ][信息来源:湖北省首届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生论坛][信息作者:丁为]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丁为(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武汉,430074)[摘要]:高校科研成果的贡献,主要表现为科技成果在经济领域的有效推广和应用。
本文分析了目前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即我国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质量、规模、速度和效率相对较低。
分析并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因、从而提出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对策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Measures in Transfer of S&TAchievements in China UniversityDING Wei(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Abstract: The contribution of transfer of S&T achievements is mainly manifested on its broad and effective application in the economic field.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ransfer of S&T achievements in China at present time are rather poor in number, quality, scale, speed and efficiency. It analyzes the reason in the transfer of S&T achievements in high institutions and puts out some measures for promot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transfer of S&T achievements in high institutions.Keywords: university ;transfer of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strategies随着高校科研与社会功能的延伸,高校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产出地的,通过生产部门的合作,走产学研发展的道路,将科学研究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经济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研项目,把科学技术与新产品开发结合起来,提高了科研的效率,促进了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来自实践和市场的新方式,推动高校科研的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许多优秀成果并没有走出象牙塔。
在科技日益更新、竞争力日益加强的今天,只有了解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清楚转换难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促进高校的科技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对当今我国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果的概括分析高校科技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可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规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通常科技成果转化包括市场预测、科技成果产生、转移和推广使用等四个阶段, 并具有利益驱动机制、风险和效益并存、集成性强等特点[1]。
而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则是指以知识形态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成果如何“并入”生产过程,从潜在的“一般社会劳动力”“物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它是一个动态的分阶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挖掘潜在生产能力并使之显化,转变为直接生产能力的过程。
其关键就在于技术的可靠性及转化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当前,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00多个是依托高校建立的,占全国的2 /3强,有近30个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形成了一批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基地, 承担了约2 /3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4%以上的国家科技攻关任务。
全国两院院士的37%以上集中在高校, 全国重大科技成果的1 /3出自高校[2]。
另据资料统计表明,“九五”期间我国高校的科技经费年均递增率超过20%,2001年通过各种渠道高校共获得科技经费17415亿元,比2000年增长2214%,其中纵向经费达到8812亿元,占总经费的一半以上。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为67万人,占全国科技力量的22%,每年完成的科技成果和发表的科技论文约占全国70%以上;发表SCI、EI论文也分别占到《SCI》、《EI》收录我国论文总数的70%和75%[3]。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 高校己经成为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与国家科技创新的强大生力军。
然而,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状况并不理想。
截止到2001年底,高校在获得国家三大奖的80项中,虽占到国家自然科学奖的50%,技术发明奖的66%,科技进步奖的46%,但申请的专利数、授权数仅占全国的71.7%和71.3%,分别为27677 件和15247 件[4];在已上市的新产品中,源于高校的技术还不到20%。
以北京地区为例,北京拥有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65所,科研机构26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70 多个,年平均立项1万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的有1000项,而真正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仅有50项左右(发达国家约60%左右)。
高校每年的国家级科技成果达6000 - 8000项,但真正实现有效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 /10。
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左右的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5]。
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高校作为高新技术的重要创造者和拥有者,虽然每年都产生大量的高新技术成果,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为低下,科研与经济存在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发挥到其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造成高校大量科研资源的浪费,不利与高校科技工作的展开,在科研过程转化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定位不够明确高校科技成果一般强调学术价值,而忽略其市场价值。
具有学术价值的科技成果对于教师可以评职称、继续申报课题,并代表着教师本人的学术水平;对于高校可以提高知名度,影响其在国内众多高校中的排名,所以科技成果的学术价值代表着一种“学术荣誉”。
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只有在转化后创造出经济效益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否则很难加以评价。
而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周期较长、因素复杂的过程,在短期内很少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因此尽管现在多方提倡高校要转变观念,但没有一个与现行科技成果评价标准相一致的成果转化“荣誉”激励机制,很难改变高校和教师重成果、不重成果转化的观念。
于是在高校科技成果中,由“学术荣誉”所激励的占多数[6]。
在高校科技人员看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只要取得成果,通过技术上的鉴定,工作就算完成了,很少考虑科技成果转化或产业化问题。
因此,一旦开发成功某一项科技成果,便走向技术保守,成果拥有者不愿主动将成功经验推向社会,有时即使进行有偿推广,也总是在关键步骤上实行技术保密,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二)科研成果转化投资机制不完善按照我国现行的投资体制,在研究领域,有科研经费的投入;在生产领域,有技术改造和生产资金投入,惟独缺少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资金投入(这笔经费投入是科研经费投入数倍到数十倍)。
缺乏中试和二次开发资金的投入,已成为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中不可逾越的严重障碍,这也是制约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大因素。
实践证明,风险投资是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经济对科学技术牵引的具体执行者。
由于科学技术向生产的转化具有长周期、高风险和高利润的特点,决定了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项目或承担项目的经济实体无法从常规的商业渠道获得资金支持。
高校科研光靠政府单方投入远远不够,应研究能否引入风险基金,调动社会资金,以支持高校成果的转化。
树立风险投资意识和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是高校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转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科研人才缺乏企业看重的是技术的市场前景及其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因此,高校在科技成果推广转让中如何深入浅出地阐明技术的先进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对其成果的成功转化至关重要。
好的科技成果缺乏宣传或宣传不力,将无法同企业进行沟通,更难以说服企业接受。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大多数科研人员擅长理论分析和科学实验,而缺乏科技成果宣传、推销及经营的经验和能力;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又重于管理,无法满足企业对成果和技术的深入了解。
高校缺乏既懂得专业又擅长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导致成果推不出去,资金引不进来,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多数停留在理论和实验阶段,难以成熟和应用,更难以迅速地抢占国内国际市场,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人才的紧缺延缓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对市场缺乏了解,科研选题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要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选题要结合生产需求。
部分高校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在传统科研模式影响下不注重市场消息的收集和研究,造成科研成果跟不上市场变化,没有经济效益,也就谈不上成果转化。
一项调查表明约64%的科研人员认为了解与自己科技成果相关的市场,36%的科研人员认为自己对市场仅是一般了解。
从第一类人员了解市场的渠道来看, 50%的人是通过一些大众媒体(报刊、杂志、电视等),26%的人是通过网络查询,而借助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的仅为4%,通过企业了解市场的仅为2% [7]。
由此可见科研管理人员对真正的市场知之甚少,仅停留对市场一般性肤浅认识层面,因而造成日后科研成果与市场结合困难。
(五)科研管理体制方面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模式基本上是:国家计划立项→政府财政拨款→高校进行研究,特别是国家高新技术项目,大部分是由国家各部委组织相关领域和行业的专家通过论证而确定的,该立项方式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立项课题所组织的专家大都是相关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往往侧重于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和高新,而忽视技术的实用性,因此所研究开发的成果未必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专家之间的门户之见和利益之争往往不能真正决定科研领域的重大决策,导致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