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押韵、平仄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押韵、平仄


边练边悟2
(200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 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 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 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边练边悟2
对以下名句的原作进行分类,是哪一种体裁的诗歌
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七言绝句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古体诗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言律诗
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古体诗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词
认识格律诗
律诗基本格律——联
七言律诗(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排律/长律(至少五韵十句的律诗)
特点:字数、句数、段数、平仄、韵律都有固定格式,有词牌
(只有一段) 单调 (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 结构 双调 (有两段) 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段落) 三叠或四叠(分三段或四段)
字数 中调 ( 59-90 字) 又称“诗 余”“长 长调 (91字以上)
短句”

小令 (58字以内)
豪放词
风格
婉约词
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又称词 余。有曲牌和题目。
小令(独立的一支曲子)

分 类
散曲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许多曲子(小令)组成了套数 套数(曲)
《夜行船》(秋思)
杂剧《窦娥冤》
边练边悟 1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石鱼湖上醉歌 [唐]元结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 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我持长瓢 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寄李儋元锡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元诗为 古 体 杂言 ,韦诗为 近 体 七律 诗。
古体诗(古风)
中 国 古 代 诗 歌
( 按 诗 歌 题 材 )

(唐)
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诗 人的仿作。
近体诗(格律诗)
形成于唐代的格律诗 (宋) 小令

散曲

(元)
套曲
剧曲
古 体 诗
( 古 风 、 古 诗 )
特点:不讲对仗,押韵比较自由; 章 无定句,句无定式,句式可整可散, 篇幅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四言、 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包括:《诗经》(《关雎》)、《楚辞》 (《离骚》)、《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歌” (《长恨歌》)、”歌行”(《燕歌行》、《琵琶 行》)、“曲”(《塞下曲》)、“吟”(《游 子吟》)、“引”(《李凭箜篌引》)等
5、一首诗一般只押一个韵
6、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基本格律——押韵
律诗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压韵,可四韵或五韵,即二、 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首联
颔联
第五句
第六句
颈联
第七句 第八句
尾联
律诗基本格律——押韵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耘夜织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山 行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诗基本律——对仗
第一联
第二联
对仗
第三联
第四联
律诗基本格律——对仗
对偶就是将同类概念或对立概念并列起来。诗歌中的对偶, 叫做对仗。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
是句中自对,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则是两句相对。 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例题回顾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题: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 雨声”的妙处。(5分)
【答案】: ①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 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 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②该联的前后两句对仗极严,前一句着眼于地泉, 后一句着眼于飞雨,极富立体空间感。 ③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 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 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也傍桑阴学种瓜
霜叶红于二月花
律诗基本格律——押韵
送魏大将军 匈奴犹未灭 魏将复从戎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般是流水对)
古体诗

诗 歌 词
绝句:前两句写景,后 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 讲究 近体诗 “起 律诗:前四句写景, 承转 后四句抒情。 合” 首句渲染气氛, 上 写景 主句写景 片 (次) 尾句过渡
下片:抒情(主)

起: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 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 • 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 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承:是“起”句的延伸、拓展,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 “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等。其主要作用是: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下文。 转:对诗意的跳宕转折,在律诗中多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 片”。(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 合:收束全诗, 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 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 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 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 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 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
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 “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 “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律诗基本格律——对仗
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独自的规则,即: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3、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是要求对仗的 4、首联的对仗可用可不用(五律首联对 仗的较多,七律也有但较少) 5、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例外,那
每首诗有四联八句,第一句和第二句为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 六句颈联,最后两句为尾联.每句字数必须相同,五字或七字. 每一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二联 颔联 第一联 首联
第五句
第六句
第三联 颈联
第七句 第八句
第四联 尾联
律诗基本格律——押韵
押韵的特点及要求: 1、韵母完全相同的两个音节为押韵(钟功空虹) 2、韵母中主要韵母相同也可为押韵(阴森金晴) (注意古今读音的演变) 3、押韵的音节对应的字为韵脚字 4、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律诗基本格律——平仄
普通话分四个音,目前通常来说第一、第二声为平, 第三、第四声为仄 律诗平仄的基本规律: 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 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
(一联中平仄相对,也就是平仄相反)
3、联间的平仄相黏 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就是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除脚节外,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平平仄
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 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 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特点: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对 仗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 格 体律 诗 ) 诗
五言绝句(五绝)
(四句) 七言绝句(七绝) 《早发白帝城》
绝句
《江雪》
分 类
五言律诗(五律)
《春望》
律诗
(八句)
边练边悟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碛中作 岑 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
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 而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沉寂、荒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烟的莽莽平沙,气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