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中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疾病 脑寄生虫病 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化脓性脑膜炎:细胞数显著增多,一般达数千 * 106/L以上,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结核性脑膜炎:细胞数中等度增多,一般≤500 * 106/L,分类以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浆细 胞并存为特点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细胞数中度增加,以淋 巴细胞为主 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细胞数轻度增加,以淋 巴细胞为主
(一)一般性状检查---颜色
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红色: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穿刺损伤出血
黄色: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质含量增高
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陈旧)、椎管阻塞、脑膜炎等病变时
乳白色:白细胞增多引起
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绿色:
见于绿脓杆菌引起的脑膜炎
黑色:
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脑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穿刺损伤出血的鉴别
脑脊液检查
张缪佳
脑脊液是什么?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 面,正常成人量约为90~150ML。 70%由脑室脉络丛分泌,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 收入静脉。 功能: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界震荡损伤;调节 颅内压力;供给脑和脊髓营养,运走代谢物质; 调节神经系统碱储量,维持正常PH。
一、浆膜腔积液形成及分类
正常浆膜腔内的少量液体从壁层浆膜的毛 细血管内滤出,并通过脏层浆膜的淋巴管 和小静脉回吸收。当液体的滤出和回吸收 不平衡时,引起积液 根据浆膜腔积液的产生原因和性质,分为 漏出液和渗出液
浆膜腔积液发生机制
壁层 毛细血管静水压 浆膜腔 负压 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脏层 毛细血管静水压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疾病:
细胞数可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脑脊液中找到白血病细胞,可确诊为脑 膜白血病
脑寄生虫病:
脑脊液中细胞数可升高
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脑脊液离心沉淀后可找到寄生虫
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为均匀血性脑脊液,除红细胞明显增加外,还可 见各种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出血时间超过2~3天可发现含有红细胞或含铁血 黄素的吞噬细胞
–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减少明显,< 102mmol/L; –化脓性脑膜炎时氯化物减少不如结核性脑膜炎明显; –各种原因引起血氯减少时可导致脑脊液中氯化物减少
酶学检查
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测定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
肌酸激酶(CK)测定 其他:腺苷脱氨酶(ADA)
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
一般性状检查 化学检查 显微镜检查 细菌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压力
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40~50滴/分钟 (80~180mmH2O),随呼吸波动在10mmH2O 以内 压力升高见于脑膜炎、上腔静脉综合征、脑水 肿、充血性心力衰竭、紧张等 压力降低见于蛛网膜下腔阻塞、脱水、循环衰 竭、脑脊液漏等

注意
疑有脑脊液压力升高时先脱水后穿刺 标本留取时
– 第一管:细菌学检查 – 第二管:生化和免疫学检查 – 第三管:细胞计数和分类 – 第四管:脱落细胞
送检要求 立刻送检以免细胞破坏、形成凝 块
脑脊液的检查项目:
一般性状(颜色、透明度、凝固物、压力) 化学检查(蛋白质定性定量、葡萄糖、氯 化物检查等) 显微镜检查(细胞计数) 细菌学检查(墨汁涂片、细菌培养) 免疫学检查(免疫球蛋白测定) 骨髓鞘碱性蛋白电泳测定(MBP)
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组织缺氧以及 炎症介质的作用,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 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 原及各种细胞成分渗出血管壁形成渗出液
(二)渗出液形成原因
渗出液(exudate)为炎性积液
– 感染性:如化脓性细菌、分枝杆菌、病毒或支原体等 – 非感染性:如外伤、化学性刺激,此外恶性肿瘤、风 湿性疾病也可引起类似渗出液的积液
乳酸测定
有助于细菌性感染与非感染性的鉴别 诊断 当乳酸含量>10mmol/L以上时,高度提 示为细菌感染 风湿性、心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引起 的积液中乳酸含量可见轻度增高
酶活性检查
乳酸脱氢酶(LDH):LDH测定有助于漏出液与 渗出液的鉴别诊断,前者活性与正常血清相近, 后者活性增高或显著增高。
化学检查
蛋白质检查
–蛋白定性试验 –蛋白定量试验
葡萄糖检查 氯化物检查 酶学检查 (AST、ALT、CK、LDH等)
蛋白质检查
正常脑脊液中蛋白含量甚微,不到血浆蛋 白含量的1%,主要为清蛋白 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 [参考值] 正常人多为阴性或弱阳性 蛋白定量试验 [参考值范围] 儿童(腰穿)0.20~0.40g/L 成人(腰穿)0.20~0.45g/L
*临床应用*
外伤后出现头痛、呕吐、偏瘫、神志改变时,需 进行脑脊液检查;若腰穿获得均匀血色脑脊液, 提示为出血性脑病
通过脑脊液检查不仅可观察治疗效果,也可局部 鞘内注射药物增强治疗效果
浆膜腔积液检测 serous membrane fluid
关 于 浆 膜 腔
人体的胸腔、腹腔、心包腔统称为浆膜腔。 正常成人胸腔液<20ml,腹腔液<50ml,心 包腔液10~50ml,在腔内主要起润滑作用。 病理状态下,腔内有多量液体贮留,称为 浆膜腔积液。
(五)免疫学检查
结核性脑膜炎的抗体检测:用ELISA法检测血清 及脑脊液中结核杆菌特异性IgG抗体,有助于结 核性脑炎的诊断
用PCR法可检出脑脊液中微量存在的结核杆菌, 是目前最敏感的方法,但易出现假阳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脑脊液中的癌细胞
*临床应用*
当病人出现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时,体检发现脑膜刺激征、视乳头水肿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发现有外周血白细胞升高时,需进行 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并对脑脊液进行相关的生化 检查 除常规生化检查外,要做革兰染色镜检和印度墨 汁染色,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一)一般性状检查---凝固物
正常脑脊液内不含纤维蛋白原,静置24 小时,不会出现凝块或薄膜 炎症渗出时,因纤维蛋白原及细胞数增 加,可使脑脊液形成凝块或薄膜。 需将脑脊液静置若干时间后观察是否出 现凝块或薄膜 对凝块或薄膜进行病原学检查阳性率极 高
检验项目
一般性状检查 化学检查 显微镜检查 细菌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
葡萄糖降低有临床意义:
–糖显著减少或缺如,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结合性脑膜炎糖减少不如化脓性脑膜炎显著; –白血病、结节病、风湿病等累及脑膜,可有不同程 度的糖减少
(二)脑脊液的化学检查---氯化物
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约较血浆高20%,维持脑脊 液和血液渗透的平衡 参考值:120~130mmol/L 氯化物减少具有临床意义:
检验项目
一般性状检查 化学检查 显微镜检查 细菌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
(四)细菌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用直接涂片法或离心沉淀后取 沉淀物制成薄涂片
– 化脓性脑膜炎,作革兰染色后镜检 – 结核性脑膜炎,静置24h后涂片作抗酸染色镜 检 – 隐球菌脑膜炎,涂片上加印度墨汁染色,可见 未染色的荚膜
检验项目
一般性状检查 化学检查 显微镜检查 细菌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
免疫球蛋白检测 结核性脑膜炎的抗体检测 乙型脑炎病毒抗原检测 用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脑脊液中的癌细胞
(五)免疫学检查
免疫球蛋白检测 参考值: IgG 0.01~0.04g/L IgA 0.001~0.006g/L IgM 0.00011~0.00022g/L IgG增加见于多发性硬化症、结核性脑膜炎等 IgA增加见于各种脑膜炎及脑血管疾病 IgM增加提示中枢神经系统近期有感染
脑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穿刺损伤出血
观察红色是否改变
前后三管均为红色
前后三管红色逐渐变淡
离心后上清
淡红色或黄色
无色
上清液隐血试验
阳性
阴性
(一)一般性状检查---透明度
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当细胞、蛋白增多或存 在病原菌时出现浑浊 透明度改变的临床意义
– 脑脊液仍清晰透明提示细胞数轻度增加,见于病毒 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等 – 脑脊液呈毛玻璃样浑浊提示细胞数中度增加,见于 结核性脑膜炎 – 脑脊液呈乳白色浑浊提示细胞数极度增加,见于化 脓性脑膜炎
(二)脑脊液的化学检查---蛋白质
蛋白质增加的临床意义
–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脑膜炎、出血、内分泌或代谢疾病、中毒等
–脑脊液循环障碍
脑部或脊髓肿瘤、椎管内梗阻
–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 加
胶原血管疾病、脱髓鞘病变、多发性硬化症等
(二)脑脊液的化学检查---葡萄糖
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约为血糖的60% 参考值:2.5~4.5mmol/L 脑脊液中葡萄糖低于2.25mmol/L或脑脊液与 血之比<0.3为降低
二、检验项目
一般性状检查 化学检查 显微镜检查 细菌学检查
(二)化学检测
蛋白质检查
–粘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试验) 蛋白定量试验
葡萄糖检查 乳酸测定 酶活性检查 (ADA、LZM、LDH等) 癌胚抗原(CEA)测定
粘蛋白定性试验
浆膜上皮细胞受炎症刺激时分泌粘蛋白量 增加 漏出液粘蛋白含量很少,多呈阴性反应 渗出液因含有大量粘蛋白,多呈阳性反应
渗出液常表现为单一浆膜腔积液,甚至是一侧胸 膜腔积液(如结核性胸膜炎)
二、检验项目
一般性状检查 化学检查 显微镜检查 细菌学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颜色 (红,黄,白,绿) 透明度 比重 凝固性
颜色
红:见于渗出液,血性积液可为淡红色、 红色或暗红色,见于恶性肿瘤、结核性 胸腹膜炎、风湿性及出血性疾病 黄:漏出液多为淡黄色,渗出液常呈深 黄色, 白:胸导管或淋巴管阻塞引起的真性乳 糜液,或含有大量脂肪变性细胞,也呈 乳糜样,叫假性乳糜液。 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