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模式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理论依据之一:语言习得研究。 理论依据之二:心理语言学
两个主要模式:1.互动假设 2.认知途径
理论依据之三:社会建构理论
六个方面: 自我 自信 自主 自择 自律 互动 理论依据之四:课程理论
理论依据之四:课程理论
学术知识基础 意识 · 关注点 · 悟力
伦理价值 ·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 为什么做 · 有意识的参与 · 反思 · 责任感 · 义务感 · 自由选择 · 教育民主 · 对学习的承诺 · 诚实 · 尊重陆晓筠白雪纯韦静珍
一、什么是任务型教学
“任务教学法”是当今高等教育界提倡和推崇的“以人为本”、
“以学习为本”、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 学法。 教师的主要责任是设计任务,提供必要的材料,提出活动要求, 并监控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在课堂上的多数时间里,学生独 立或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要 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 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 任务型语言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干非 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 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任务也包括各种增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 言技能的练习活动
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过于偏激 任务选择的随意性 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评估的依据是任务的完成,不单独进行专项测试 ,难
以推广
自主
· 自律 · 动力 · 信息处理深度
· 语言运用 · 相关联系 · 交际交流
真实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原则
1.形式与意义的结合 2.真实性原则 3.循环性原则 4.任务相依性原则 5.在做中学原则 6.辅助性原则 7.互动性原则
传统的课堂教学

教师控制整个课堂活动的进展,学生只能按照教师 的安排学习 教师提供的问题事先已有确定答案,学生的回答必 须符合教师设定的答案才为正确 教师只对学生的表现正确与否进行反馈 教师只把学生正确的观点作为典范,进行重复
四、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优势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可以带来如下的
变化: 1)课内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课内语言环境——创造语言的运用机会 3)校内学习环境——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 4)校外学习条件——大量增加接触与运用语言的机会
五、任务型教学的局限性
任务型教学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可以自由选择话题、控制 话题的进展,教师只担当辅助者
教师提供的课堂问题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的答案, 学生可以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中会安排小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一同协商 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不论学生的表现好坏,教师教会对学生的观点给予 反馈
重复属于学生个人的行为,当学生认为他人的某些 观点有意义时,学生可以重复、记录和模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