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现象分析与论述

文化现象分析与论述

1871年E.B·太勒《原始文化》 :“知识、信 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 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 总称为文化或文明”。
从而可知所谓“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是指 人在其生存的社会里后天学得的;由社会传续 下来的,也可称之为“社会遗传”的生活方式。
文化最初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 以后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艺术和 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亦指人类社会在 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思 想财富。
2、中国春节在2003年成为纽约市的法定节 日,于2004年成为纽约州的法定节日。试 分析这一文化现象
(1)中国节日得到世界的重视和承认,是 中国节日“全球化”特征日益明显的缩影,是中 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地位稳步提升的表征。
(2)中国春节逐步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重 视和认同与海外华人的地位不断提高是分步 开的。
对于内在的自然如人的本能、身体而 言,文化主要指人的身体和精神的训练, 尤其是指艺术和道德能力的形成、知识的 获得等类的东西。
对于物质文明而言,文化是指艺术、 宗教、哲学、道德、文学、科学、法律等 等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物。
3、文化的四个层次: ①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 ②制度文化层:准则、规范
③行为文化层:约定俗成的习 惯、风俗
(3)人类文明含有普遍性的价值,作 为一种具有浓郁本土色彩的民俗文化, 春节的背后有强大的文化合理性基础, 值得其他国家民族予以尊重。 (4)春节得到尊重与欢度春节活动中
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有关。
3、试分析相声艺术处于低迷的 原因及走出低迷的建议。
原因分析:
(1)内容上:缺乏平民体现, 脱离百姓生活;趋向小品化,语言逊
建议:
(1)我国传统节日总体上是在过去 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成型的,较注重活动的集体性 以及吃穿等层面的满足,需要有新的精神文化内 涵注入,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
(2)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将传统节 日与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并为传 统节日制定出合理的假期,预留出空间,以此 形成较合理的忙闲节奏。
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历史、艺术和科 学价值的文物,包括 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 动文物。
指各民族世代相承、与群众生 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 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 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器具、 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
必要性: (1)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地 为人们带来精神的富足。传统节 日日渐式微,人们在节日过后总 是体会一种失落,对亲情、友情, 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 (2)重新找回那份渐行渐远的 “传统”,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 需求,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一种
共识。
必然性: (1)千百年来,传统节日以其 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周期性、群 众性等特命力、创造力、 凝聚力。
1、近些年来,由国 外移植而来的圣诞节、情人节、 愚人节等“洋节”声势不小, 而我国传统的节日如元宵节、 七夕节、端午节、仲秋节等影 响日减,试分析原因并就弘扬 传统节日提出合理建议。
原因分析:
(1)“洋节”的移植并为我所用,总体上 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国外节日较注重 个性化的体验,富有人情味,满足了人们 的精神需求。 (2)“洋节”乍一接触有新鲜感,由此形 成了不小的时尚,自在情理之中。
色;内容退化、萎缩,风格单一。
(2)演员敬业精神减弱,不务 正业。 (3)观众缺乏欣赏动机,相声 艺术的观众群匮乏。
建议: (1)融合诸家诸派艺术,创作 应贴近百姓生活,争取稳定的 观众群。 (2)培养内行稳定的观念,增 强演员的敬业精神。
4、2005年11月,中宣 部等五部委发文倡导运用中华 民族的传统节日推动社会主义 精神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结合 你对传统节日的体验与认识, 联系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试 论述传统节日这一文化资源对 推动文化发展的必要性与必然 性并阐述弘扬传统节日的措施。
④心态文化层:价值观念、审 美情趣、思维方式、文学艺术 作品
二、文化现象分析
文化的具体形式,除文学、 戏剧、美术、音乐、历史等之 外,还有民间故事、传说、史 诗、宗教、岁时节日、礼仪、 法律、哲学、伦理等形式。
既有文字的、舞台的、荧
屏的、也有主要靠口头或实际 行为完成的,其中涉及历史社 会、时代风云、民风民俗、社 会百态。凡是对社会造成一定 影响的文化事件,就形成社会 文化现象。
(2)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国的 民族精神和情感,承载着中华 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 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宝贵 资源。
措施: (1)我们不应满足于对传统节 日的简单回归,而应在深入挖 掘其文化内涵的同时,积极创 新其形式和载体,使传统节日 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以增 强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2)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探索 将传统节日与新时期的精神文 明建设结合起来,并为传统节 日制定出合理的假期,预留出 空间,以此形成较合理的忙闲 节奏。
(二)传统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
化存在着矛盾冲突,这就涉及 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遗产 的保护问题。刚刚举行的民俗 学会2006年年会上,重新探讨 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化现象分析与论述
一、关于文化
1、《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 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即指人类社会的各 种现象)
2、孔颖达:“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 谓”。(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指文学艺术和礼
仪风俗等上层建筑的东西)
文化的涵义
“文化”一词有各种用法。“文化”的定义是 在人的生活方式中,通过学习从社会获得的那 一部分总称为文化。
(一)民俗文化 古语说:“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从文化考察和 文化研究的角度去看,一个民 族的民俗文化最能体现这个民 族的心理、志趣、信仰和历史 发展,因而也是这个民族最有 意义的文化特征。
要关注民俗文化在社会生 活中的体现与渗透,比如民族 节日文化、民俗礼仪文化、曲 艺文化、地域文化、民俗禁忌 文化、婚俗葬俗文化、民俗祥 瑞文化、传统服饰文化、饮食 文化、茶文化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