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以《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

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以《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

尚德义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以《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摘要:尚德义先生作为我国歌曲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作品寻求艺术的真善美、创作手法独具个性、并富含浓厚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文章对尚德义先生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其艺术创作风格、创作背景和旋律特点的研究,并以混声四部合唱《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对尚德义先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材料运用、歌曲音阶旋律艺术的表达、词曲的完美结合形式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

其内容主要包括:重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音乐旋律曲调的融合;注重歌词旋律的结合性,将深刻的思想赋予优美的旋律中得到表达与体现;注重歌曲旋律的流畅性,将音乐创作技巧与歌词的天然融合,彰显歌曲的感染力。

关键词:尚德义合唱作品;《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艺术特征;民族特色;研究引言中国的合唱艺术起步较晚,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是音乐领域中最年轻的成员,而真正快速发展期应该说是建国以后。

随着时代发展,全国掀起了合唱“风暴”,大到国际合唱比赛,小到各省市合唱专场等。

但是,在合唱艺术越来越得到重视的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

许多合唱团在演唱作品时,只会想怎样把歌词、旋律唱准,没有深入了解,使许多作品的内涵精髓没能很好的表现出来。

这样对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十分不利。

尚德义先生在艺术歌曲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理论界对其歌曲的研究工作却仅仅停留在只言片语层面,当下,开展合唱作品的深入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因此,本人选择尚德义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以《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例》作为本科的毕业论文。

希望能够为中国合唱歌曲创作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作者的简介及其合唱作品概述(一)作者简介尚德义,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98年任教于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缔造很多器乐、钢琴、艺术歌曲及合唱歌曲等优秀作品,其中在花腔歌曲、艺术歌曲与合唱歌曲创作上成就尤其突出,是国家最高文艺成就奖的获得者。

尚德义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作品大都融会了西方的音乐艺术与东方民间音乐的特点,充分体现了音乐的使命感与时代感。

尚德义的音乐作品涵盖了不同地域、民族和不同风格的题材,创作领域极为广阔。

他在艺术歌曲以及合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许多歌曲至今仍广为传唱。

尚德义先生对艺术歌曲的精心创作极大的丰富了我国艺术文化的内涵。

(二)合唱作品概述尚德义教授的声乐作品可分为艺术歌曲以及合唱歌曲。

根据不同的题材分类标准可以将其作品分为如下三类。

1.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合唱作品《祖国永在我心中》原本为独唱歌曲,在2000年经过对歌曲的改编成为了一首合唱作品。

这首作品主要是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抒发。

作品在开始阶段采用g小调将听众带入一个清新优美的情景,而随着作品的深入,在后面采用节奏明快的G大调,充分展现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与向往,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情感真诚地的展现在听众眼前。

《中华谣》是一首四部合唱作品,采用中速三拍子的歌谣体裁形式,整个作品的风格清新优美,赞颂了祖国河山以及悠久历史。

《盛世百花开》通篇都采用各种不同的节奏形式来充分表现我国各族人们在节日中所处的激情与快乐、情感奔放的欢畅气氛,为每个听众勾画出一幅色彩斑斓、生动活泼的场景,表达了祖国人民对国家的美好祝愿。

2.展现西部民俗的合唱作品如《火把节的欢乐》、《牧笛》、《牧场情歌》、《放歌大西北》、《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以及《向往西藏》等。

其中《火把节的欢乐》与《牧笛》都是融入了花腔的合唱作品,其余四首与《大漠之夜》这几首混声合唱都来自于《西部大合唱》,是尚德义先生通过九次去西北采风后才整理完成的。

《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于2000年创作完成,是尚德义先生在参观敦煌石窟时所激发的创作灵感谱写而成。

该作品从现代人审美视角出发,采用西域地区特有的音调形式充分展现了我国敦煌石窟的恢弘。

全曲洋溢中浓浓的蜜意。

《放歌大西北》在吸收陕西民歌、甘肃秦腔等音调的基础上完成,该作品充分展现了我国西部各地区民族儿女的勤劳善良,展现了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北地区崛起和腾飞的美好蓝图。

《向往西藏》于1997年创作完成,该作品节奏平稳、旋律优美、通过采用复调、和声来充分表现出雪域高原的质朴、祥和以及圣洁的品质。

其中的男低音部分采用佛教“六字真言”,通过懒嘛诵经的歌唱形式来表现出西藏低于浓厚的宗教氛围和地域特点,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平静与美的享受。

3.对人生不同阶段情感感悟的合唱作品如《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大漠之夜》、《最美不过夕阳红》、《青春的足迹》、《繁星升起》等。

其中《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与《青春的足迹》都是由尚德义教授把本身创作的独唱歌曲改编而成的合唱作品。

《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创作于1992年,在2003年改编成合唱歌曲。

作品从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绘制,揭露了故事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最美不过夕阳红》是于1998年根据中央电视台栏目《夕阳红》主题曲改编成的无伴奏混声合唱作品,在不改变歌曲原有的思想内涵前提下,灵活运用复调写作手法,更加系统地抒发了老年人对夕阳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眷恋。

二、《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创作背景尚德义教授的童年是在兰州度过的,是教授的第二故乡。

可以说,他对音乐的喜爱跟兰州这片沃壤的感化有着不少的关连。

尚德义教授自1992年起,每一年都会到兰州讲学和采风,大西北就成为了他重要的创作基地。

多年来,尚德义先生在各种创作中,深深体会到大西北发展的滞后,比起东部南部地区更需要有人来培养更多音乐人才。

因此,他选择留在了大西北,决定用他的余生来为这片土地做些有意义的事。

在这里,尚德义教授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是继《大漠之夜》后创作出来的享誉音乐界的合唱作品,这首作品还在2002年获得了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也成为了中国近年来各类合唱比赛中被选率较高的曲目之一。

《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尚德义先生采用西域音调来对敦煌美丽风景文化的一次塑造与赞扬。

古代丝绸之路上绵延千里的残垣断壁,敦煌石窟上反弹琵琶的飞天神韵,尚德义先生每次经过甘肃这片土地,都会静下心来慢慢思索,用心来感受他历史的厚重与灿烂的文化,在这之中的每一幅画面都激发着尚德义先生的创作灵感,因而写出了这首朝气蓬勃的歌曲,流传至今。

三、《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艺术特征混声四部合唱歌曲《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从现代人审美视角出发,采用西域地区特有的音调,充分展现了我国敦煌石窟的恢弘,全曲洋溢中浓浓的蜜意。

该曲抒情优美,洋溢着西域地区人们满满的热情。

西域音乐和外来音乐素材进行无缝衔接,融为一体,使歌曲的内涵得到了全面升华。

该曲的前半部分采用男、女声紧缩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让人们脑海中浮现出当年丝绸之路的繁盛和敦煌石窟的灿烂。

完美的展现了一个花雨飘散的丝绸古道和精美绝伦的壁画长廊。

前奏与间奏都采用的是同一个旋律,甚至于进入歌曲转化的段章时,也是一样,只是在上面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当转调进入第二段后,歌曲的节奏加快,伴奏织体的加厚,和声的表现更具张力,充分表现出了曲作者对敦煌的爱慕之情。

由于中间的转调,使得歌曲的结构上发生了变化,这调式上的对比让人耳目一新。

使得音乐空间豁然开朗,进入另外一个动人的天地。

让听众赏心悦目、热情兴奋。

(一)歌曲的旋律特征旋律优美流畅、风格多样、个性鲜明,是中国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一歌的风格亦是如此。

该作品有着浓厚的西部风情,以极富西北民族舞蹈的鲜明节奏、贯通的旋律,弥漫出一股开朗热情的情感。

该曲一开始就运用大量的音阶旋律、切分节奏以及后半拍起的乐句,情绪上轻快活泼,层层递进,让全曲充满了一股向上的朝气和舞蹈的动感。

全曲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融合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特性,风格统一,个性鲜明,充分表现出尚德义先生对音乐的精心安排和对民族音乐的深入了解,同时也表现出他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深厚的专业创作功底。

1.民族调式特征五声调式普遍存在于我国古代音乐和民间音乐当中,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

五声调式由五音构成,名称分别为:宫、商、角、徵、羽。

由于这类调式是我国特有的,所以五声调式也经常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

而《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虽为七声调式,但其本质仍以五声调式为骨架,保持有五声调式色彩,如该曲开头“让歌声轻轻张开翅膀…”由后半拍进入,旋律均以“La Do Re Mi So”等五声调式为基础,加上鲜明的节奏,使得旋律更为生动、流畅。

见谱例一:2.递进式音阶旋律特征尚德义教授的作品朗朗上口,关键就是歌曲当中的旋律特点。

不难发现,在《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部作品中,全曲均贯穿着递进式的音阶旋律。

如谱例二:如例所示,旋律开头第一句以“La Do Re Mi Fa So”为基础,第二句以“Fa Mi Re Do Xi La”为基础,均为递进式音阶旋律。

这一特点使歌唱者充分感受到歌曲所要表现的热情欢快以及作曲者对生活的热爱。

花雨飘散的丝绸古道,精美绝伦的壁画长廊,优美动人的旋律使这一幅幅画面充分展现在我们脑海中,使人流连忘返。

这正是尚德义创作的歌曲能够在我国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朗朗上口的旋律,活泼跳跃的节奏,鲜明的西域音乐风格为此曲增添了不少光彩。

同样地,在尚德义先生的另外一首作品《火把节的欢乐》中也有相同的特点,先生运用“So Do Mi So”这样递进式的琶音加上轻巧灵活的花腔技巧运用,使旋律变得更加轻快灵活,与《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的递进式音阶旋律相似。

见谱例三:(二)多种民族风格的融合《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作为一首叙述性很强的歌曲艺术,融合了多种的民族风格。

尚德义教授在创造该作品时,受到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 柯萨科夫的中亚曲风的影响,在歌曲音调中把我国西域少数民族的舞蹈节奏以及中亚歌曲遗风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欢快明朗的气氛。

歌曲中的调式调性变化有度、旋律中流动着满满的热情,时而如同奔腾的骏马,时而又如同轻灵的燕子,中亚遗风的运用使得该作品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尚德义先生曾经说过:“《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的主旋律是在五泉山创作出来的,该作品从当代人的审美角度为出发点,充分展现出了西域音调的鲜明欢快、优美抒怀的特点”。

尚德义先生在创造该作品时不仅采用了本土的民族音乐素材,同时还选择性的吸收了国外音乐的优点。

音调中透露出一股中亚风情,同时与西域地区民族的舞蹈节奏和洋溢热情相映衬,将敦煌描绘成了一幅令人遐想的古朴美丽画卷,使人们联想其当年丝绸之路上的繁荣与辉煌。

(三)词曲的结合《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原名为《美丽的敦煌》。

这部作品采用西北地区的音乐材料来表现西域敦煌的魅力,在海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唱。

尚德义先生的文化功底对歌词内外美感的发掘与诗意情调的诠释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