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波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分析【开题报告】

宁波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物流管理宁波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分析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研究意义:近几年以来,宁波市对物流业日益重视,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改造,物流观念更新等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物流企业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仍有很多物流企业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但随着宁波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也就对物流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如制造业规模化发展,对物流专业化提出了要求;以一些以大批量进货,大批量销售为特征的超级市场的兴起以及连锁经营的不断发展,零售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物流企业提出了规模化配送的要求;另外从物流服务的供给方来看,很多物流企业一时达不到经济规模,成本比较高,导致较高的服务价格使用户难以接受,并且用户很难在市场上寻找到合格的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

宁波的物流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比如几辆车、十几个人的物流公司比比皆是,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处于原始落后的经营状态。

虽然,宁波市国内也有比较知名的大型物流企业,但是大部分企业服务能力和晶质都不高,制约了物流业的键康、稳定、快速发联。

正是基于我国物流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事实,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对于加快宁波物流业发展,推动宁波经济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提高宁波物流企业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宁波物流的发展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缺乏领导型物流企业。

而中小型物流企业规模不够全面,设施不齐全,以传统物流企业为主,缺乏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高端人才,先进技术,低成本服务等等。

所以发展宁波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预期目标:本文通过对宁波中小型物流企业竞争力现状等问题进行研究,详细分析宁波中小型物流企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针对宁波中小型物流企业竞争力弱存在的问题,为宁波中小型物流企业提供发展建议和意见。

2.国内外研究现状2.1 国外研究现状企业竞争力是一个有明确直观含义但又难以准确定义的综合概念。

国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予以阐述。

根据列宁所定义的,这种为共同市场而劳作的独立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叫竞争,竞争力显然是某些独立生产者在共同市场取得优势,而另一些处于劣势地位的表现。

莫夫卓基(Donald G Mcfetridge,1995)认为,竞争力研究可以涵盖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三个层次。

市场结构学派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Porter Michael E.)教授。

其理论和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竞争三步曲”之中。

波特关于企业竞争力来源的观点,实质上是经典的产业组织范式“结构一行为一绩效”。

他认为,决定企业赢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在产业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

企业要获取有利的竞争态势就要实施基于价值链的战略。

以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 B.)和潘罗斯(Edith Penrose)为主要代表的资源学派是在企业内在成长论,即持续竞争优势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企业内在成长论主要侧重于单个企业内部知识的积累过程。

潘罗斯(1959)对企业成长的研究集中于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认为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的协调与决策会经历由生疏到熟练的过程,进而能够将其程式化,将企业竞争力理解为以特定的途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的优势。

能力学派强调以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过程中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目前,有关企业能力理论的学说较多,其中核心能力学说,以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 G)为代表。

Berglund(1990)等认为竞争压力和对核心竞争力的追求成为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各方因素的作用下,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己经开始走向成熟。

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中间,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规律仍然会使得专注于某些服务的企业得以实现更低的成本结构,最终,这样的局面会产生:少数物流方案的提供者作为领头羊将管理运输和仓储网络,他们与客户紧密联系,而大量的服务提供商将作为第二层的服务商与方案提供者相连。

Hoek(2006)指出随着更多工商企业利用推迟战略(Postponement)来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个性化服务的质量,工商企业会更加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支持,企业间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也将走向更加深入,这些将成为21世纪企业管理的重要特色。

Lieb(1990)和Kendrick(1990)对美国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他们的研究发现:第三方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与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息息相关;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企业间并购随之而起,且在可以预计的将来还会愈演愈烈;在竞争的压力下,客户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价格、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日益发展,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新的市场机会。

2.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侧重于企业竞争力概念研究,即回答“是什么”。

对于“为什么”还没有很好的涉及,缺少经济学意义上的理论分析。

由于缺乏企业竞争力理论指导下的统计分析方法与工具的深入研究,以及限于数据采集的来源,我国目前对于企业竞争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企业竞争力成长模式的统计分析显得比较空缺,从而对于我国企业竞争力战略的制定还未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联合课题组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或企业家们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

这一定义突出了企业家在培育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1)国内对企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国内学者对企业竞争力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罗国勋(1997)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和企业家在适应、协调和驾驭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

我们根据这一定义,企业的竞争包括四个层次:(1)企业内部效率,即企业以最优方式配置经营资源的能力;(2)部门和行业环境及发展态势对竞争力的影响;(3)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或经济体制的状况对竞争力的影响;(4)国际市场状况和国际贸易结构对企业竞争力发挥的影响。

张志强、吴建中(1999)认为,企业竞争力实际上是通过比较而得到的相对的概念。

企业竞争力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企业现实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潜在的和未来可能拥有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将潜在的竞争能力转化为现实,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就企业竞争而言,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比较生产力,而竞争的实质是比较生产力的竞争。

这种对竞争力的定义反映了当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即企业竞争力只有通过其在市场上的表现,通过与其他企业的比较来衡量。

范晓屏(2002)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为生存而争夺所需资源时所表现出的状态和能力,具体解释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特有的竞争方式,在不断有效地争夺市场份额、挑战竞争对手、寻找有利地位、扩张经营领域、实现经营效益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与能力”。

显然,这是从竞争力结果来界定的。

金碚(2003)认为,企业竞争力包含五个基本含义:(1)企业竞争力所涉及的产业,是竞争的和开放的市场,在垄断和封闭的市场中,谈不上企业竞争力;(2)企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较的生产率(或工作效率);(3)企业竞争力体现在消费者价值(市场占有和消费者满意)和企业自身利益(赢利和发展)两个方面;(4)企业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存在状态,因此,企业竞争力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5)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综合性质,决定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对企业的存在状态发生作用。

徐希燕(2003)认为,企业竞争力是蕴涵于企业内部的、与竞争对手相比较而存在的,融合了企业各种能力(包括领导力、创新力、文化力、营销力、生产力、品牌力等)总和的一种综合能力。

席酉民(2004)认为,企业竞争力应从竞争主体(组织的特殊性)、竞争客体(资源的稀缺性及获得途径)、竞争环境(竞争的复杂性)等三个角度来考察。

(2) 国内对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国内物流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政策、供应链理论、物流技术与规划、物流信息化、物流管理等方面,有关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属于物流企业管理领域的重要内容,对这一方向的研究目前从文献搜寻结果来看己有所涉猎但总体上显得相对薄弱。

刘维林(2004)在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分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并提出从制定战略、确立核心要素、内部流程重组和创新企业文化入手培育核心竞争力。

顾武、方晓平则从管理与服务、设施运力、价格和经营状况四个方面设计了多相测度指标体系,建立了模糊评估模型并进行了实际应用。

张亦弛(2004)博士从物流业务、人事制度、财务三方面提出了物流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的理论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提出从客户控制能力、业务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安全经营能力五个方面涉及实际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判定企业的竞争能力中哪种能力属于核心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唐星球(2003)提出成本、客户服务、质量是物流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吴国锋,丁叮(2005)等从经营理念、专业化物流服务、信息化、实体网络建设、加强成本管理五个方面突出了物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也有学者以大田集团为案例,探讨了我国物流服务企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如何培育和创新核心竞争力及构筑国际竞争优势等等。

尽管有不少学者对宁波中小物流企业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学术界对宁波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现状研究还是不多,对如何提高竞争力,在国际上有竞争力优势的战略甚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成为本研究进行搜索的主要方向。

3.参考文献[1]罗国勋.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M].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张志强,吴建忠.企业竞争力及其评价[J].管理现代化,1999(1)[3]范晓屏.关于企业竞争力内涵与构成的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4]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5]徐希燕.企业竞争力的新诠释[J].经济管理,2003(5)[6]席酉民.企业集团竞争力与业绩综合评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刘维林.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4(8)[8]顾武,方晓平.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估体系的构造与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3(9)[9]张亦驰.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10]唐星球.中国远洋航务[J].期刊论文,2003(03)[11]吴国锋,丁叮.3PL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8)[12](德)Hans-Christian Pfohl.物流前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3]戴勇.国外第三方物流的产业比较和特点[J].物流科技,2002(3)[14]许雯.国外物流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3(9)[15]李纲.国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国企业的正确抉择[J].理论探索,2003(9)[16]Donald G McFetridge.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J].Looking insid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1995(9)[17]Porter.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o Strategic Manag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1(6)[18]Wernerfelt B,Edith P.A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19]Prahalad C.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20]Hoek.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Mechanic industry Press.2006[21]Berglund M.Third-party logistics: is there a fu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9(10)[22]Lied,Kendrick.A third party logistics:present and future prospects[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0(8)二、研究方案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1物流企业竞争力基本理论1.1物流企业竞争力1.2物流企业竞争力内容1.2.1物流人才1.2.2物流服务1.2.3物流成本1.2.4物流成本2宁波中小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