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方法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携带hbsag的148例孕妇做为观察对象,随机将148例孕妇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4例,观察组的孕妇在妊娠28周开始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每4周一次直至孕妇临产,一次200iu~400iu。
对照组只进行检测,不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比较两组孕妇所生婴儿的hbv的宫内感染率,及hbv dna阳性率,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的宫内感染率为658%,对照组的宫内感染率为108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分别为263%,541%,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方法
观察组的孕妇在妊娠28周开始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每4周一次直至孕妇临产,一次200iu~400iu。
对照组孕妇只进行检查,不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
两组孕妇的婴儿在出生时及出生后2周分别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100 iu。
同时在婴儿1个月,2个月,7个月时分别接种乙肝基因重组疫苗(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一次5 μg,同时对婴儿0,1,4,7及12个月时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hbsag及hbeag
检测,同时对alt进行监测。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5软件程序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p005)。
2 3 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
我们将患儿alt>40iu/l,且持续在6个月以上者定位为慢性乙型肝炎。
观察组的患儿在一年的随访中,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
为2/76(263%),对照组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为4/74(5 41%),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4 不良反应
我们对两组婴儿进行了3年的随访,结果发现观察组的婴儿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乙型肝炎呈世界流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根据推算,在我国有慢性hbv感染的患者大约有9300万人3]
播在乙肝的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
1992年,我国卫生部把乙肝疫苗列入了计划免疫,使乙肝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宫内感染却成为了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4]
染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宫内感染率为658%,而对照组的宫内感染率为1081%,观察组的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孕妇在孕后期,胎儿在逐渐成熟,胎盘也子宫壁也非常容易形成撕裂,因此母体的血液就会进入胎儿的体循环,从而导致胎儿的感染。
同时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还发现,如婴儿在宫内感染hbv,其hbv dna阳性率非常高,本组研究中两组宫内感染患儿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6000%及625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有资料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年龄是乙型肝炎慢性化最主要的因素,在孕妇怀孕后至婴儿娩出42 d内感染hbv会有90%的婴儿发展成为慢性乙肝,而在婴幼儿期感染hbv,会有25%~30%发展为慢性感染,而如果5岁以后感染hbv,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几率仅有5%~10%,本组研究中,对观察组的孕妇进行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阻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宫内传播,同时也降低了发展
成为慢性肝炎的的几率,观察组发展成为慢性肝炎的几率为2 63,%,而对照组发展成为慢性肝炎的几率为541%,由此可以看
出,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是十分必要的。
除此之外,很多人对产前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在本组研究中,我们通过随访,产前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的孕妇及婴儿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朱启5]
综上所述,产前多次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能有效控制hbv的
宫内传播,降低婴儿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几率,且不会增加副作用,
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清图,等.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及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研
究.临床肝胆病杂志,2009,16(3):142143.
[2]唐加敏,等.实用妇
产科杂志,2008,14(1):1920.
[3]闫永平,等.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9,34(7):392393.
[4]杨忠礼,等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新生儿乙型肝炎基因疫苗免疫效果关系的前瞻性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10,
9(37):7981.
[5]朱启,等.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9,40(8):47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