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FADH2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自由能变化
总反应:FADH2+1/2O2→FAD+H2O ΔG°′=-nFΔE°′ = -2×96.5×[0.82-(-0.18)] =-193.0千焦· -1 mol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作用
氧化磷酸化
代谢物在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自由能用于
合成ATP(即ADP+Pi→ATP),这种氧化放能和ATP
FMN 复合体 I NADH 脱氢酶
-0.2 琥珀酸等 0 FMN Fe-S
Fe-S CoQ Cyt b Fe-S Cyt c1
0.2
复合物 II 琥珀酸-辅酶Q 还原酶
复合物 III 细胞色素 C还原酶
0.4
Cyt c 复合物 IV 细胞色素C 氧化酶
0.6
Cyt aa3
0.8
O2
电子传递链各组分的定位
NAD+ 苹果酸脱氢酶 (以NAD +为辅酶) + NADH+H
呼吸链(3ATP )
线粒体外的氧化磷酸化
NADH+H+ 2 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胞液 磷酸二羟丙酮 a -磷酸甘油脱氢酶 (以NAD +为辅酶) a -磷酸甘油 NAD+
线粒体内膜 磷酸二羟丙酮 a -磷酸甘油 a -磷酸甘油脱氢酶 (以FAD +为辅酶) FADH2 CoQ b c1 FAD c aa 3 O 2 (2ATP )
传递氢机理:
NAD(P)
+
+ 2H+ +2e
NAD(P)H + H+
黄素蛋白酶类
特点: 以FAD或FMN为辅基,酶蛋白为细胞膜组成蛋白 递氢机理:FAD(FMN)+2H
FAD(FMN)H2
类别:黄素脱氢酶类(如NADH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
需氧脱氢酶类(如L—氨基酸氧化酶)
加单氧酶(如赖氨酸羟化酶)
第十二章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生物氧化发生的场所-线粒体
1948年,Eugene Kennedy和Albert
Lehninger发现:
真核生物氧化磷酸化的场所是线粒体
原核生物氧化磷酸化的场所为细胞质膜
第一节 线粒体结构特点与功能
线粒体的形态与结构
线粒体结构线粒体有两 层膜结构,外膜对小分子 (Mr5000)和离子为自由 透过(通过跨膜通道)。 内膜上含有呼吸链和ATP 合成酶。 内膜对大多数小分子及 离子不透过(包括H+),只 有内膜上存在特异运输体的 物质可以透过。
1. 化学渗透假说
(chemiosmotic hypothasis)
<1>要求线粒体的内膜封闭完好 ,呼吸链中的电子载体和质子载 体在线粒体的内膜上按照顺序交 替排列 <2>质子载体有质子泵的功能, 它利用电子传递的能量将线粒体 内的H+泵到线粒体外,造成内 膜内外两侧的H+ 浓度差,外侧 的[H+ ]高,即外侧的PH<内 侧。 <3>H+经过内膜上的ATP酶复合 体回到线粒体内,其电能供该酶 制造ATP。
线粒体电子传递和H+排出的数目和途径
H+ H+ Cyt c H+
+
+ + + + +
+
+ +
F
+
Q
NADH+H+
Ⅰ
Ⅱ
NAD+
琥珀酸
延胡索酸
Ⅲ
Ⅳ
0
- - 1/2O2+2H+
- H 2O F1
-
氧化磷酸化产生的ATP分子数并不十 分准确,因为质子泵、 ATP的合成以及代 谢物的转运过程并不需要是完整的数值甚 至不需要是固定值,
铁硫蛋白
特点:含有Fe和对酸不稳定 的S原子,Fe和S常以等摩尔 量存在(Fe2S2, Fe4S4 ),构成 Fe—S中心,Fe与蛋白质分子 中的4个Cys残基的巯基与蛋 白质相连结。
+e
传递电子机理:Fe3+
-e
Fe2+
CoQ
特点:带有聚异戊二烯侧链的苯醌,脂溶性,位于膜双 脂层中,能在膜脂中自由泳动。
氧化还原对的标准电势负值越大更倾向于失去电子;反之, 氧化还原对的标准电势正值越大更倾向于得到电子
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顺序和 组织结构
呼吸链中电子传递时自由能的下降
FADH2
2e-
NADH呼吸链电子传递和水的生成
电 子 传 递 链 标 准 氧 化 还 原 自 由 能 变 化
-0.4
E0/V
NADH
NADH
ADP+Pi
1 O2 2
H2O
实测得FADH2呼吸链: P/O~ 2
FADH2
ADP+Pi ATP
2eADP+Pi ATP
1 O2 2
H2 O
能量偶联假说
1953年 Edward Slater
化学偶联假说
1964年 Paul Boyer 构象偶联假说 1961年 Peter Mitchell 化学渗透假说 197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IV III
一起组成定子,它压住
a /异质六聚体.
有于ADP与Pi 结合的构象
ATP酶作用机理
ADP+Pi Proten Flux
有利于ATP 释放的构象
有于ADP与Pi 生成的构象
H+ ATP +H2O
ATP
Proten Flux
ADP+Pi
G.H +泵分布在膜上:
NADH脱氢酶 细胞色素bc1复合体 细胞色素氧化酶 在与这三个复合体有关 的自由能变化足以将H + 泵出,从而形成膜基质 与膜间隙的H + 梯度。
能量计算
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总能量
葡萄糖分解代谢总反应式
C6H12O6 + 6 H2O + 10 NAD+ + 2 FAD + 4 ADP + 4Pi 6 CO2 + 10 NADH + 10 H+ + 2 FADH2 + 4 ATP 按照一个NADH能够产生2.5个ATP,1个FADH2能够产生1.5个 ATP计算,1分子葡萄糖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共产生32个ATP:
呼吸链的组成
1. 烟酰胺腺嘌呤核苷酸类(NAD+和NADP+) 2. 黄素蛋白酶类(FMN和FAD) 3. 铁-硫蛋白类(S-Fe proteins) 4. 辅酶Q(CoQ) 5. 细胞色素类(cytochromes)
烟酰胺脱氢酶类
特点 :以NAD+ 或NADP+为辅酶,存在于线
粒体、基质或胞液中。
Boyer和Walker共同获得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
ATPase的旋转催化模型
a
定子 II I
旋转催化理论认为
质子流通过Fo引起亚 基III 寡聚体和及亚 基一起转动,这种旋转 配置a /亚基之间的 不对称的相互作用,引
转子
起催化位点性质的转 变, 亚基的中心a -螺 旋被认为是转子,亚基 I和II与亚基组合在
基质
ADP-ATP转运蛋白
第二节 电子传递链
线粒体呼吸链
线粒体基质是呼吸底物氧化 的场所,底物在这里氧化所产 生 的 NADH 和 FADH2 将 质 子 和 电 子转移到内膜的载体上,经过 一系列氢载体和电子载体的传 递,最后传递给O2生成H2O。这 种由载体组成的电子传递系统 称 电 子 传 递 链 ( eclctron transfer chain),因为其功能 和呼吸作用直接相关,亦称为 呼吸链。
假说,认为ATP合成酶β亚基有三种不同的构象,一种构象
(L)有利于ADP和Pi结合,一种构象(T)可使结合的ADP和Pi 合成ATP,第三种构象(O)使合成的ATP容易被释放出来。
在ATP合成过程中,三个β亚基依次进行上述三种构象的交
替变化,所需能量由跨膜H+提供。 英国科学家Walker通过x光衍射获得高分辩率的牛心线粒 体ATP酶晶体的三维结构, 证明在ATP酶合成ATP的催化循 环中三个β亚基的确有不同构象, 从而有力地支持了Boyer 的假说。
生成(磷酸化)相偶联的过程称氧化磷酸化。
生物氧化过程中 释放出的自由能
ADP + Pi 类别: 底物水平磷酸化
ATP + H2O
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
呼吸链中电子传递时自由能的下降
FADH2
2e-
电子传递链自由能变化--放能反应: ADP磷酸化的吸能反应: ADP + H3PO4 ATP Go=30.5 kJ/mol
证据:
F.线粒体膜上的 ATP合酶是受质 子动力推动的酶。 可催化ATP水解 放能;又可从质 子动力获能,合 成ATP。
ATP合成酶
二、ATP合成酶
a
基质表面
a
a
F1
柄
H+通道
OSCP FO
外表面 定子
DCCD结合蛋白
Boyer和Walker的工作
美国科学家Boyer为解释ATP酶作用机理,提出旋转催化
CoQ+2H
CoQH2
细胞色素
特点 : 以血红素(heme)为辅基,血红素的主要
成份为铁卟啉。
类别: 根据吸收光谱分成a、b、c三类,呼吸链中
含5种(b、c、c1、a和a3),cyt b和cytc1、cytc在呼 吸链中的中为电子传递体,a和a3以复合物物存在, 称细胞色素氧化酶,其分子中除含Fe外还含有Cu , 可将电子传递给氧,因此亦称其为末端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