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7)细胞色素C氧化酶(复合物Ⅳ)
由 cyt.a和a3 组成。复合物中除了含有铁卟啉 外,还含有2个铜原子(CuA,CuB)。cyta与CuA相 配合,cyta3与CuB相配合,当电子传递时,在细胞 色素的Fe3+ Fe2+间循环,同时在Cu2+ Cu+间循环, 将电子直接传递给O2,也叫末端氧化酶。
△G0’= -nF△E0’ = -nF (E0’受体 - E0’ 供体)
其中:n 是转移的电子数,F 是法拉第常数。
呼吸链中电子流动方向与ATP的生成
NADH
FADH2
2e-
三.电子传递抑制剂(P184)
凡能够阻断呼吸链中某一部位电子流的物质,称为 呼吸链电子传递抑制剂.
返回
各种抑制剂的作用位点
铁硫聚簇借Fe2+和 Fe3+的互变传递电子,每次传递
一个电子.(Fe3+ +e- Fe2+ )
Cys S
S
S Cys
+e-
Fe3+
Fe3+
Cys S
S
S Cys
Cys S
S
S Cys
Fe3+
Fe2+
Cys S
S
S Cys
(4)辅酶Q(泛醌,CoQ,是许多酶的辅酶)
辅酶Q(泛醌, CoQ, Q)是电子传递链中的唯一的一种非蛋 白质组分,功能基团是苯醌,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可在醌型 (氧化型)与氢醌型(还原型)之间相互转变。NADH和 FADH2上的H和电子都必须经过辅酶Q最终传递到氧分子,因 此,它是电子传递链的中心和电子集中点。
NADH + H+ + FMN
FMNH2 + NAD+
e 铁硫蛋白复合物
e CoQ
(3)铁硫蛋白
含有Fe和对酸不稳定的S原子,Fe 和S常以等摩尔量存在(Fe2S2, Fe4S4 ),构成铁硫中心(铁硫 聚簇),Fe通过蛋白质分子中的 4个Cys残基的巯基与蛋白质相连 结。称为铁硫蛋白(非血红素铁 蛋白)。一次可传递一个电子至 CoQ。
NAD+ + 2e- +2H+ NADH + H+ NADP+ + 2e- +2H+ NADPH + H+
大多数脱氢酶以NAD+ 为辅酶,所以NADH所携带的高能电 子是线粒体呼吸链主要电子供体之一。
(2)NADH-Q还原酶(复合物Ⅰ)
NADH-Q还原酶是一个大的蛋白质复合体,以FMN 和铁-硫聚簇(Fe-S)为辅基,以辅酶Q为辅酶,由 辅基或辅酶负责传递电子和氢。
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阻断电子从NADH到辅酶Q传递 ; 抗霉素A:阻断细胞色素b到c1之间的电子传递; 氰化物、叠氮化物、硫化氢、一氧化碳:阻断电子从细胞色素 aa3到氧的传递。
琥珀酸
FAD
NAD+ FMN CoQ b c1 c aa3 O2
鱼藤酮 安密妥 杀粉蝶菌素
抗霉素A
H2S
CO
CN
N3
合成1molATP时,需要提供的能量至少为 ΔG0'=-30.5kJ/mol,相当于氧化还原电位差 ΔE0'=0.2V。故在NADH氧化呼吸链中有三处可 生成ATP,而在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中,只有两 处可生成ATP。
2.内膜:含有许多生物活性蛋白质,包括电子传 递链和氧化磷酸化的有关组分及许多转运蛋 白,是线粒体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内膜形成 了许多向内褶叠的嵴,嵴的存在大大增加了 内膜的面积, 扩大了它产生ATP的能力。
3.基质(matrix):在嵴和嵴之间构成分隔的区 室,内部充满胶状的基质,基质内含有大量 的酶及线粒体DNA和核糖体
第四节、氧化磷酸化作用
一、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和ATP的生成方式 二、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制 三、磷氧比值 四、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和抑制 五、氧化磷酸化的调控
返回
一、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和ATP的生成方式
1、概念: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在 ATP合酶的催化下,使ADP磷酸化成ATP的过程,由于 代谢物的氧化反应与ADP的磷酸化反应偶联进行,故 称为氧化磷酸化。
复合体
复合体Ⅰ 复合体Ⅱ 复合体Ⅲ 复合体Ⅳ
酶名称 多肽链数 辅基
NADH-泛醌还原酶 39
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4
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 10
细胞色素c氧化酶
13
FMN,Fe-S FAD,Fe-S 铁卟啉,Fe-S 铁卟啉,Cu
* 泛醌 和 Cyt c 不包含在上述四种复合体中。
呼吸链的种类和组成
⑴ NADH呼吸链
Cyt b Fe-S Cyt c1
复合物 III
细胞色素 还原酶
NADH 呼吸链
Cyt c
Cyt aa3
复合物 IV细胞色素氧化酶 NhomakorabeaO2
呼吸链各组分的排列顺序
氧化还原电位由低 高
★ E0’越低,越易失去电子,处于呼吸链的前面,反 之,E0’越高,越易得到电子,处于呼吸链的后面。 ★ 当电子从E0’ 值低的物质传到E0’值高的物质时, 伴随着自由能的降低,即释放能量:
乙醇脱氢酶
CH3CH2OH
CH3CHO
NAD+
NADH+H+
NAD+
2e
电子传递链
2H+
1\2 O2 O2H2O
脂肪
多糖
蛋白质
脂肪酸、甘油
葡萄糖、 其它单糖
氨基酸
乙酰CoA
磷酸化
电子传递 (氧化)
+Pi
e-
三羧酸 循环
四、生物氧化的三 个阶段
大分子降解 成基本结构 单位。
小分子化合物 分解成共同的 中间产物(如 丙酮酸、乙酰
1,3-二磷酸甘油酸+ADP
3-磷酸甘油酸+ATP
(2)
丙酮酸激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
丙酮酸+ATP
(3)
琥珀酰CoA+H3PO4+GDP
琥珀酰CoA合成酶 琥珀酸+CoA+GTP
(2)自由能变化与ATP的生成部位
实验证明,电子由NADH到氧的传递过程中, ATP是在三个不连续的部位生成的:
部位I是在NADH和辅酶Q之间; 部位II 是在辅酶Q和细胞色素c之间; 部位III 是在细胞色素aa3和氧之间。
NADH →复合体Ⅰ→ CoQ →复合体Ⅲ→Cytc →复合体Ⅳ→O2
⑵ 琥珀酸(FADH2) 呼吸链
琥珀酸 →复合体Ⅱ → CoQ →复合体Ⅲ→Cytc →复合体Ⅳ→O2
FADH2 呼吸链
琥珀酸等 FAD
Fe-S
复合物 II
琥珀酸-辅酶Q 还原酶
NADH
FMN Fe-S CoQ
复合体 I
NADH 脱氢酶
细胞色素类(cytochrome,cyt)
是以铁卟啉(血红素)为辅基的蛋白质,铁原子处 于卟啉的结构中心,构成血红素。细胞色素类是呼吸 链中将电子从辅酶Q传递到O2的专一酶类。
高等动物线粒体呼吸链中主要含有5种细胞色素,b、 c 、c1 、a、a3等。
细胞色素主要是通过辅基中Fe3+ Fe2+ 的互变起 传递电子的作用。一个细胞色素每次传递一个电子(细 胞色素为单电子传递体)。
返回
(1)底物水平磷酸化
定义:由底物分子因脱氢或脱水而使分子内部 能量分配产生的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 在激酶作用下将高能键上的键能直接转移给ADP (或 GDP)而生成 ATP(或 GTP)的反应,称为 底物水平磷酸化。
每次底物磷酸化产生一个ATP
底物水平磷酸化见于下列三个反应
(1)
3-磷酸甘油酸激酶
(8) 琥珀酸-Q还原酶(复合物Ⅱ)
琥珀酸脱氢酶也是此复合体的一部分, 其辅基包括FAD和Fe-S聚簇。
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氧化为延胡 索酸,同时其辅基FAD还原为FADH2,然后 FADH2又将电子传递给Fe-S聚簇。 最后电子由Fe-S聚簇传递给琥珀酸-Q 还原酶的辅酶CoQ。
人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
(5)细胞色素C还原酶(细胞色素bc1复合体,即复合物Ⅲ)
含有两种细胞色素(细胞色素b、细胞色 素c1)和一铁硫蛋白(2Fe-2S)。 细胞色素bc1复合体的作用是将电子从QH2 转移到细胞色素c:
QH2 cyt.b Fe-S
cyt.c1 cyt.c
cytbc1
(6)细胞色素C
细胞色素C是唯一能溶于水的、可被分离出 来的独立蛋白质成分,在复合体III和Ⅳ之间传 递电子(细胞色素C 交互地与细胞色素还原 酶的C1以及细胞色素氧化酶接触).

吸 链
1 2 O2
AH2 2H(2H++2e)
H2O
A

氧化

ADP+Pi
联 ATP 磷酸化
RCOOH E CO2+RH
代谢物
AH2
A
氧化产物
2H α-磷酸甘
油穿梭
苹果酸穿梭
2H 呼吸链 + 12O2
H2O 氧 化
能量


ADP+H3PO4
ATP+ H2O 化
胞液
线粒体
2、ATP的生成方式
1) 底物水平磷酸化 2) 氧化(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1)呼吸链的概念及其组成,常见的电 子传递抑制剂的作用部位。 (2)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及ATP的生成途 径,磷氧比的概念及两类呼吸链的磷氧比。
难点: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学说, ATP合酶的旋转催化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