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一)
1.引言
胶州秧歌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有着浓郁的
地方文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
“扭断腰”、“三道弯”。
胶州秧歌是我国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是胶州人
引以自豪的艺术品牌。
胶州秧歌传承发展了多年,近年来对其起源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对于
胶州秧歌“乞讨卖唱”的起源,研究人员提出质疑,研究者认为,胶州秧
歌从艺术形式看,不仅包括舞蹈和歌唱还包括戏剧,认为不可能靠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就形成一个如此复杂的地方剧种。
有关胶州秧歌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原生态元素并进行科学地文化解读。
胶州秧歌以舞蹈表演为主,而小戏表演减少甚至消失,笔者认为尤其要整理探究过去脍炙人口而现在几乎失传的小戏剧目,更有着积极的传承和现实意义。
2.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动态风格特征
2.1 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
胶州秧歌有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是舞蹈部
分,小戏秧歌原有72出剧本,但都是口头创作,目前已整理出10余出,大部分失传。
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都有“6个行当”的划分。
胶州秧歌的
“六个行当”包括: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
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假如增加人数必须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
二人负责全队的事务组织领导,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名“伞头”,秧歌
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
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