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本科翻译教学的几点建议

对本科翻译教学的几点建议

对本科翻译教学的几点建议
【摘要】翻译技能是语言基本功之一,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提高翻译水平、改进翻译教学一直是教师探讨的问题。

针对目前我国翻译教学的现状以及翻译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本文浅谈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翻译教学;问题;建议
引言
翻译教学中应着眼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培养更多的跨世纪实用型英语人才。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推进,本科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存在的弊端也日渐明显,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进行教改尝试。

针对目前本科翻译教学的现状以及翻译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本文试图探讨一下应对这些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改革翻译课程安排
首先,要改革不合理的课程安排时段。

本科翻译教学课程大多排在大学四年级。

这段时间正是学生最繁忙的日子。

在此期间学生要面对实习、毕业论文的写作、答辩以及找工作等一系列的问题。

每一件事情都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学生自然会将学习排在次要的位置。

要改变翻译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让学生真正可以上好翻译课,学好翻译,改革翻译课程的时间安排势在必行。

针对该问题,可将翻译课程开设在大学二、三年级。

其次,要改革翻译课程不合理的课时安排。

由于翻译课程开设在大学四年级,课时被极度压缩。


译课时的有限性,导致教师不可能系统介绍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学生也无法在课堂上学有所成。

所以教师不要局限于翻译课上讲解翻译、练习翻译。

在综合英语、高级英语等课程的课堂上都可以适当地讲解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由于课堂E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老师,最大限度汲取知识。

二、改革教学模式
“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教学区别于纯正意义的语言教学,翻译教学需要进行专门的翻译训练。

”为了避免出现学生被动、机械地进行文字符号的转换,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系统的训练。

如在讲解理论和技巧后进行翻译训练时,选用与求职、中学教学等相关知识等学生感兴趣话题进行训练,这样既强化了学生对翻译技能技巧的掌握,又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觉,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翻译实践,鼓励学生考取翻译资格证书等。

让学生在翻译技巧的指导下,通过大量实践获得较强的翻译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还要发扬集体力量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翻译,或在教师的主导下,相互批改练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此外,要合理地安排布置课后训练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使他们亲身体验翻译,通过译文比较和讲评能领悟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提高欣赏鉴别能力。

三、改革教材使用方法
高校翻译课程教材是高校师生开展翻译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翻译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重要工具,是翻译课程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高校学生在学校获得翻译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源泉,它还是考核高校翻译课程教学水平和效果的主要标准。

翻译教材在高校翻译课程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中国高校使用的许多翻译教材的内容陈旧落后,不适应当前国内和国际形势的现状,陈旧教材的使用会直接导致落后的翻译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长时间使用一本教材,任课教师对教材已经是滚瓜烂熟,上课时拿着陈旧的课本照本宣科,不研究新教材,不对国内外翻译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翻译技术进行跟踪了解、学习研究,满足现状,知识结构老化,翻译教学渐渐失去了生命力。

学生对教师枯燥的说教心存反感,甚至抱抵制情绪。

翻译的教与学的效果都不甚理想。

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必须做一定的调整,不可局限于某一本教学参考书,让翻译课堂变成教条宣读的场所。

在挑选教材时,应该挑选那些确实能满足学生需要的,与生活、时代、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实用性教材。

在教学中根据多本教材集思广益、扬长避短,让翻译课程里流淌新的血液,让学生喜欢翻译课,引导他们进入一个自愿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翻译的良性循环之中。

四、改变学生对翻译课程的错误认识
有一部分学生对翻译课程还有这样的误解:翻译课堂上要做的工作就是在机械记住基本的翻译理论、技巧后从事的简单文字符号转换工作。

因而,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认识到:要具有真正的翻译实践
能力,必须同时具有语言能力、文化意识、阅读理解能力和创新意识。

翻译教学不能一味地追求方法和技巧,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文化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翻译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文化间的交流。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所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

”翻译绝不是理论、技巧指导下的机械文字符号转换。

“有些理论产生于非事实或非经验性的思考过程,如想象、推测或者思辨。

理论未必完全来自于实践性经验资料,因而翻译理论不能仅仅当作是翻译实践的附庸,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翻译实践的反映。

翻译理论可以产生于非事实或非经验性的翻译思考过程,翻译理论的建构也可以是一个与翻译实践乃至具体性翻译研究相对的学术过程。

”因而,只有在较好地理解了原文的基础上,兼顾语言文化差异,灵活主动、创造性地使用翻译技能,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翻译人才。

结语
尽管本科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许多教师都在致力于改革之中,但总是改而不“革”。

翻译课程的改革没有效度,因为在教改过程中,对翻译课程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比较容易实现,但学生对翻译课程认识的改变却是一个长期工作,尤其是对教材的改革更非一日之功。

要改变翻译课程的现状,除了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的积极努力外,我们更需要从事翻译的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和帮助。

注释:
【1】让·德利尔著.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孙慧双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96.
【2】孙启勤.翻译教材改革的讨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8,(3).
【3】Sapir,nguage[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21.211. .
【4】傅敬民.试论翻译研究中的理论关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