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心理学资料

传播心理学资料

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一)“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四)“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2、什么是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就是指传媒信息借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贮存、输出的全过程。

也可以理解理解为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内向传播是三种传播形式的基础(其他传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心理学把研究传授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你怎样理解“传受者”这个概念?第一,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看:传者是传播信息的人,而受者是指接受信息的人。

第二,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

传者和受者既是传者,同是也是受者。

传受者是:传者与传者、传者与采访对象、受者与受者等之间的心理互动。

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的传者和受者作合二为一的理解。

4、西方心理学有哪几种理论(流派)呢?神经生物学论、行为主义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论、认知心理学5、西方心理学的五种流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理论是什么?①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②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美)刺激—反应心理学”,即S—R心理学;代表人物: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强化理论;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③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

潜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两大支柱: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心理动力的本能论,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6、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定义:大众传播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研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什么是传受者心理的实质?①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②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③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2、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心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另一方面,个性一旦形成,又调节和支配心理过程的进行。

二者是构成统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

3、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①传受者心理实质的这个问题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一条思路,起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②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智力、非智力(情商)等方面都出类拔萃者,他们成才的几率会更高。

人的生理、心理素质制约着人的综合素质。

③研究心理实质问题,不仅对传者很重要,而且对受者也很重要。

(P 26 )④受者的心理、生理素质对他们认知、欣赏媒介内容直接相关。

反对“唯媒体是从”。

总之,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是一个与大众传播的效果,与传受者的素质紧密相关的问题。

4、什么是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这一传播效果的界定已有了很大的扩展,即把信息共享、兴趣养成、知识承接、情绪反应、审美愉悦、认同一致、态度转变和行为改变等都纳人传播效果之列5、脑是人的体内传播的中枢大脑是产生心理的主要器官,人的体内传播: 人的体内传播又叫自我传播或内向传播体内传播是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过程。

6、我国的两分法我国社会学教授沙莲香把客观世界分为两部分,即感性世界和拷贝世界。

感性世界:人们通过感官直接接触的实实在在的客观实在。

拷贝世界:“大众传播媒体对感性世界的模写和抽象”。

7、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是什么?观念性主观性能动性8、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最终源泉?主要应从下列几方面进行分析1、理论上对客观世界的划分(1)波普尔的三分法(2)我国的两分法2、媒介世界是人们直接接触的世界。

研究表明:媒体=真实的生活。

即人们是像对待真人真事一样对待电脑、电视和新媒体的媒介世界成为人们直接接触的世界。

受者的心理大多来自媒介世界,或媒介世界是受者的直接源泉。

而对于传者.。

(参看p34)传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自媒介世界。

传受者又同时生活在感性世界与媒介世界并驾齐驱的环境里,所以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的心理源泉。

但从终极意义上来看,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是模写和拷贝。

7、构成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的三个要素、各自的作用、相互的关系、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①媒介实体:以物质形态出现的媒介工具,属于硬件。

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即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前提条件。

②媒介符号:以符号形态出现、是信息的载体。

符号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

③媒介信息。

以媒介内容或媒介节目的形式出现,属于软体。

传播信息是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和唯一使命。

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三者是构成媒介世界的核心要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以不可分割的整体去影响受者。

同时它们又相对独立,对传受者施以不同程度或不同方面的影响。

1、分析媒介环境对受者的影响(一)媒介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作为影响受者的环境因素,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介已经成为传播行为定义的无所不在、无法避免和难以抗拒的信息来源。

其次,由于大众媒介延伸了人的器官,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获取广泛的大量的且又极为丰富多彩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加速受者的社会学习的进程。

(二)受者使用媒体的时间多于人际交往使用媒体的前提是拥有媒体和媒体节目。

(p60)调查数据还显示,电视已经与受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大众传播媒介,我国中小学生最经常的课外活动是看电视。

三)实验证明: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有深远的影响(p61)影响受众行为产生的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媒介内容,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不良媒介内容的影响更为深远。

班杜拉证实了模仿在侵犯行为习得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电视暴力对青少年四个方面的消极影响(四)实践证明,媒介内容对成年人也具有很大的影响(p63例)实践证明,媒体内容不仅对儿童,就是对成人,甚至老年人都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

媒介环境对于受者行为的导向至关重要。

2、什么是学习的延迟性?所谓的“学习的延迟性”是指人们经观察学习后所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外显出来,而是需要延迟到适当的时机才将之外化。

3、什么是受众的自我调节?是个体根据自己直接经历的结果,观察他人的结果和为自己设立的结果,把所有的这三种结果信息整合起来得出行为的一般原则。

自我调节是个体在环境影响下获得新行为的内因,是社会学习的必要条件。

经过自我调节性强化,使受者获得与榜样相似的新的行为方式。

4、什么是榜样?怎样理解榜样的力量?榜样又可称为示范者,是指可被观察学习的对象。

既指人的行为,也包括社会事件,观念,风气等。

榜样有正负之分。

好的榜样可以重塑灵魂,坏的榜样会毁掉人生榜样的力量在于行为“榜样”是通过其言语和行为来体现的。

行为的劝服力大于口头的说教,不仅对儿童,就是对成人也如此,所以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就是对群众无声的教育榜样的力量在于可以迁移5、怎么理解榜样的力量在于可以迁移?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所谓榜样可以迁移是指,大众传媒提供示范(榜样)行为,被受者迁移到类似于榜样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榜样的其它情境中,这样便可以从某一种示范行为为再派生出更多的同类的新行为,这对于受众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是很有益处的,这也反映出榜样的魅力。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受者抽取媒体示范者行为的基本精神,并将之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其二,透过隐藏在榜样行为后边的道理或规范行为新的行为。

6、媒介对榜样的选择选择的原则①.榜样应有时代性②.榜样应有广泛性③.榜样应有教育性7、强化的内涵:强化是指采用适当的强化物来增加行为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度的过程,从而达到强化目的。

刺激物则为强化物8、正强化和负强化:按照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①正强化的目的是为使学习者继续榜样的行为,②而负强化则是为制止榜样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正强化和负强化中,“正”是指所需刺激的出现,“负”是指厌恶刺激的消失,“强化”则指引起刺激消失的行为增加或重复。

9、举例分析媒体宣传应把握好负强化度的意义。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媒体报道一些负面的新闻,可以起到警惕作用,促使社会更加安定和谐,产生的效果对社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度, 则容易出现误导, 使负强化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产生消极影响, 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更要谨慎。

(一)减少自杀或凶杀案等负面新闻报道量,可以减少对受害者的伤害和消弱受众的模仿。

近几年来,媒体会报道很多变态杀人、恶意伤人和跳楼自杀等事件,铺天盖地,还有链接连篇、后记等,大量的报道这些负面新闻,不断的挑起受众的好奇欲和窥探欲。

比如,富士康13跳事件、福建和雷州等校园凶杀案、官员明星跳楼自杀记等。

校园凶杀案引起了很多家长的恐慌,每天都要护送孩子上下课,很多孩子也披上的阴影。

著名歌手陈琳自杀后,媒体报道了很多负面的新闻,给陈琳的妈妈带来很多不安和伤痛。

媒体的过度报道带来的不仅是给受害者的伤痛,而且会让受众更加恐慌,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媒体把握好负强化的度,可以促进社会更健康、和谐地发展广东湛江市雷州校园凶杀案后,媒体不是连篇累赘的报道新闻的伤害程度和凶杀者的作案程序,而是把角度转向当地政府和警方立即采取措施,加大校园安全力度,警惕可疑分子的措施,安抚当地家长心理,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另外,2009年,《广东廉江公安局副局长迁豪宅收红包》一文被发布出来时,媒体没有过多地对这一局长的人格或做法作长篇大论,而是转向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官员腐败的现象,直到政府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2005年4月上旬,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使饱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民愤大起,我国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开展了反日游行,这么大的事件应该上版面头条的,但是媒体没有大肆报道。

如果媒体集中地报道各地反日大游行,在强化机制的影响下,公众可能认为这是一种受赞同肯定的行为,更多地方的受众可能模仿。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媒体很好的把握好负强化的度,减少了个体或者社会的影响和受害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