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
本文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情节结构较为简单,学生可在自学的基础上将其理顺,所以这一点不是本课的重点。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其语言风格应是我们的主要欣赏对象。

本诗又是一首长篇五言古体诗,语言较为简单,字面理解上应不是大问题。

我们主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来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

用一个早自习的时间预习了这一课,让学生熟读这一首诗。

对诗歌的故事情节已较为熟悉。

课堂内主要解决人物形象分析这一任务。

尽量做到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主要进行点拨。

二、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为对刘兰芝和其夫焦仲卿二人性格复杂性的理解。

三、历史回顾
向学生介绍有关封建礼教的一些知识。

重点说说对妇女的一些规定。

《女四书》之一《女论语》有这样的规定:“行莫回头,坐莫动膝,立莫摇裙,语莫掀唇,喜莫大笔,怒莫高声。

”又要求女子“忍气吞声,退身相让,莫学泼妇,斗闹频频。

”另外,可追述妇女受压迫的历史。

明代《施可斋丛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人人)以家有烈女贞妇为荣,愚民遂有搭台死节之事。

女有不愿,家人或诟骂之,甚至有鞭挞使从者。

”《儒林外史》中王玉辉逼女儿“死节”可做一明证。

通过这些介绍,将学生带入对礼教的愤恨和对刘兰芝爱情的同情之中来。

四、设置问题
1、由刘兰芝的叙述,我们可以推知她在焦家的遭遇。

那么刘兰芝对此种待遇有何反应呢?
这一问题,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感性地了解刘兰芝的性格,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我们下一问题的解决做好准备。

2、让学生就自己刚才的感性认识,说说刘兰芝的性格是怎样的。

这时,学生的认识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但这一认识还不全面,可能只是对刘兰芝总体性格中的某一方面的概括。

学生的回答纷纭,莫衷一是。

这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对此可先不评价。

让学生同时说出自己的理由,他们分别找出刘兰芝的在某一事件中的一些言行。

这样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问题了。

3、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讲一下过去中国文学所走过的错误道路,片面的认为“英雄人物”或“正面人物”只能是单一的性格,任何有损人物正面形象的其它方面性格都只能去掉。

将这些人物作为“完美人物”或者“神”来写,这显然是脱离了生活实际的,创作了一大批“假、大、全”的作品。

我们要还这些人物以本来面目,他们是人而不是“神”,他们也有弱点,也有儿女情长,“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样我们所写的人物才是活生生的而不是死板一块。

那么刘兰芝的性格究竟是怎样的呢?这便引起学生的深思,他们就会将归纳的片面的人物性格放入到整体中去考虑。

4、学生考虑仍会有缺陷,这是在所难免的,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加以点拨。

此时可将这一大问题,分解成为几个小问题。

(1)针对焦母的无礼挑刺,刘兰芝是不是一味的忍让?
(2)对焦仲卿的劝说:“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刘兰芝的回答可看出她的什么性格呢?
(3)刘兰芝归家,开始绝口不提再嫁,后似有所动摇,答应再嫁,是不是因为兄长的逼迫,或是她对焦仲卿已经绝望?
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可使我们对刘兰芝的性格有全面了解。

以上四步考虑,主要针对人物复杂性格的理解来设计的。

学生难以把握人物的总体性格,往往只看到人物的某一言行。

这些个性化的言行只代表人物的某一方面的性格。

所以在分析人物性格的时候,需要教师适时的加以点拨,使学生能做到全面把握人物性格。

在分析了刘兰芝的性格后,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已经有了初步掌握,可让其自己完成对焦仲卿性格的分析,然后讨论解决这一难题。

五、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的掌握,可让其课后读另一首长篇五言古体诗《木兰辞》然后分析代父从军花木兰的性格或者分析焦仲卿母的性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