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团公司战略规划全

集团公司战略规划全

xxxx集团有限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建设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为确立集团公司“十一五”的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结合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实际,经研究论证,制订本规划。

第一部分导言xxxx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隶属于总后勤部的第2672工厂,地处河北省邯郸武安市。

1996年全国百户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时经原国家经贸委、总后勤部批准,改制为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其生产经营主体批准上市,独家发起设立xxxx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10月,经全国军队保障性企业交接部门联席会议报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总后勤部将所属的军需企事业单位并入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移交中央管理,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xxxx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公司本级由河北省迁址到北京市,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登记注册。

截止到2003年12月底,集团公司所属二级企业55户。

其中:上市公司1户,即xxxx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产品钢铁、球墨铸铁管等;机械企业8户、轻工企业31户,主要产品工程机械、特种和专用车辆改装、服装、针纺织、皮革皮鞋、胶布鞋、染整、装具等;制药、三产和原军需事业单位15户。

这些企业原统称为军需企事业单位,为便于分类叙述,本规划中将xxxx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股份公司,机械、轻工和其他企业统称为机械、轻工等企业。

截止到2003年12月底,集团公司资产总额167亿元,净资产87亿元;在职职工7.2万人。

第二部分企业基本情况一、股份公司基本情况(一)截止2003年底,总资产68.7亿元,净资产28.22亿元,股本总数62148.775万股,职工人数11601人。

(二)自“八五”以来,股份公司抓住了一次又一次发展机遇,成功实施了“依托钢铁、发展离心球墨铸铁管”的产品结构调整战略,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紧紧围绕“钢铁走精品之路,稳定和提高钢铁效益;铸管扩大规模,充分发挥铸管效益;开发复合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和“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超过8亿元,人均收入3万元”的总体目标,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生产经营实现了快速发展,“十五”目标已在2003年全面实现。

(三)主要产品和生产能力:年产120万吨钢、100万吨球墨铸铁管、2万吨管件、2.5万吨钢格板及300万米钢塑复合管。

(四)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1.2003年:生产铸管63.83万吨、管件1.48万吨、生铁206万吨(其中芜湖新兴40万吨)、钢116万吨、钢材110万吨、排水管1.3万吨、钢格板1.84万吨、钢塑复合管10万米。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96亿元、利税11.95亿元、利润总额8.43亿元、净利润5.58亿元,每股收益0.9元,净资产收益率19.79%,人均劳效(现价产值)48.07万元/人年(不含芜湖新兴)。

2.1996年~2003年:铸管由1996年的5.82万吨增长至2003年的63.83万吨,年均递增40.79%;生铁由1996年的43.83万吨增长至2003年的206.06万吨,年均递增24.75%;钢由1996年的38.14万吨增长至2003年的116万吨,年均递增17.22%;钢材由1996年的29.08万吨增长至2003年的110.35万吨,年均递增21%。

公司的钢铁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深挖内部潜力,不断提高产品产量和产品等级。

3.1996年~2003年:销售收入由1996年的10.66亿元增长至2003年的53.7亿元,年均递增25.98%;利润由1996年的1.77亿元增长至2003年的8.43亿元,年均递增24.96%;利税由1996年的2.24亿元增长至2003年的11.95亿元,年均递增26.98%。

(五)在“九五”期间通过ISO9001、ISO14000验收。

二、机械、轻工等企业基本情况(一)机械、轻工等企业54户,其中工业企业42户、原事业单位12户,分布在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主要产品有工程机械、特种和专用改装车辆、油料器材、服装、纺织品、针织品、印染、胶布鞋、皮革皮鞋、橡胶制品、装具、药品等。

截至2003年底,总资产96.32亿元;在职职工7.1万人,其中,在岗职工6.25万人、离岗职工0.85万人;离退休职工3.8万人。

(四)在军队领导管理的几十年中,这些原军需企业按照军队划区保障需要建设,形成了地域分布广、三线企业多、企业办社会包袱十分沉重的格局与现状。

1985年军队百万大裁军和后续几次调整精简,计划性军品任务大幅度减少,生产能力出现严重过剩,加之民品开发滞后,从1997年至2002年连续6年亏损。

经过几年的痛苦适应和顽强拼搏,2003年终于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

2004年,机械、轻工等企业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1~11月实现销售收入68.4亿元,同比增长16.2%;实现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93.94%,实现了稳定增长。

(六)2003年,机械、轻工等企业共生产各种服装3032万件,针织产品3340吨,纺纱1.66万吨,织布3733万米,皮鞋309万双,胶布鞋8844万双;生产改装各种车辆2861台、铸锻件产品7683吨;抗菌类、生化类、心血管类药物842万盒(瓶);其它产品价值8549万元。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58亿元,同比增长12.73%。

(七)从2003、2004两年的生产经营、发展态势和业务构成分析,机械、轻工等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类是生产经营正常,能够持续发展的企业,目前有23户,2003年共实现销售收入44.24亿元,占机械、轻工等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的78.42%,实现利润11282万元,占机械、轻工等企业利润总额的732.12%。

今年1~11月份,实现销售收入46.89亿元,占机械、轻工等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的71.26%;实现利润1.25亿元,占机械、轻工等企业利润总额的122.58%。

第二类是地处大中城市,拥有土地资源,能够实施“退二进三”的企业,有7户,2003年有5户亏损,亏损额7149万元,是机械、轻工等企业亏损的主要源头。

但由于这些企业地处大中城市,拥有可开发或可变现土地54.2万平方米,计813亩。

据初步测算,通过土地开发可获得收益10.3亿元,分得物业面积26.1万平方米,将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

第三类是生产经营困难,亟需扭亏脱困的企业,目前有11户,2003年实际亏损3522万元,占机械、轻工等企业亏损总额的36.15%;2004年1~11月亏损2582万元,占亏损总额的52.74%。

第四类是宾馆、仓库、研究所、学校等单位,共有13户,规模较小、经营状况和效益水平参差不齐。

第三部分企业主要优劣势分析一、股份公司竞争优势明显(一)股份公司虽属中型钢铁企业,但已经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十一五”影响发展的客观因素增多:1.通过十多年的结构调整,股份公司已从单纯的钢铁企业逐步转型为以铸管为主业的生产企业,钢铁开始转向深加工行业,企业的行业背景发生了重大变革。

由于铸管生产工艺的特殊性决定了与之配套的炼铁生产不宜采用大容积高炉。

在铸管行业的背景下,股份公司原有的钢铁生产,通过技术进步,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现有钢铁生产的能耗、新水消耗、环保等实质性指标已经达到国办发[2003]103号文关于钢铁投资建设项目市场准入管理的规定要求。

2003年股份公司吨钢综合能耗为0.748吨标煤,吨产品(铸管+钢材)综合能耗为0.741吨标煤;吨钢新水消耗3.5吨,吨产品(铸管+钢材)新水消耗3.05吨。

实现了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全部达标,2000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为国内冶金行业第二家整体通过环保认证的企业。

2.根据钢铁行业统计资料,2003年,同行业大中型企业参加排序可比的104项工序技术经济指标,股份公司排第一名的指标有23项,第二名的有13项,第三名的有17项,前三名指标共53项,前五名的有65项,前十名的有90项。

3.根据行业成本对标挖潜资料,公司螺纹钢成本排第三名,普碳圆钢成本排第一名,股份公司螺纹钢成本比行业加权平均成本低10.53%,圆钢成本比行业加权平均成本低14.5%。

4.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离心球墨铸铁管企业,铸管生产规模、规格品种、质量及技术开发能力业已达到或超过位于铸管行业世界之首的法国莫松桥公司。

铸管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40%,出口比例约为30%,产品行销58个国家和地区。

股份公司在铸管的生产工艺、装备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专有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具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和比较竞争优势。

5.培养了一支科技开发队伍,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工程师47人,硕士生45人,在2003年企业国家技术中心综合排名第18位,为股份公司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6.自主完成了“七五”至“十五”的技术改造及科研开发,系统地开发了离心球墨铸铁管生产工艺及技术装备,不断应用和开发钢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不断开发新产品,荣获十多项省(部)及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发明金奖。

设有国家级技术中心。

7.为做强做大铸管主业、提升国际比较竞争优势,于2003年4月在华东地区收购了芜湖钢铁厂,通过资源整合、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今年将建成年产规模30万吨铸管(第二期将达到50万吨)新的战略发展基地。

(二)资源保障将是股份公司“十一五”发展的重要条件1.铁矿将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同时依赖进口。

据调研,预计股份公司2005年高炉生铁产能超过1540万吨。

根据目前国产矿保障程度、铁矿石进口情况、邯郸、芜湖地区矿石资源状况,本地区矿石只能支撑约650万吨左右的生铁产量,若高炉产能全部释放,则成品矿的缺口在1380万吨以上。

由于芜湖属长江口岸城市,进口铁矿是比较方便的,事实上,华东地方的钢铁企业大都以进口矿为主。

长江流域进口铁矿石的接卸能力达到6300万吨,当地水路、公路、铁路运输十分发达,运输有保障。

2.焦炭及原料炼焦煤供应趋紧。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主焦煤资源相对不足,从炼焦煤配煤结构分析,两个需求量最大的煤种,即主焦煤和肥煤(约占炼焦煤的50~60%)缺口很大。

预计到2005年缺口约4000万吨,到2010年缺口约6000万吨。

因此,今后主焦煤和肥煤供应将会出现供不应求现象,从而制约我国炼焦行业的总体发展。

3.水资源充足。

股份公司本部(武安)地处华北平原,属全国水资源短缺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但股份有自己的水源地、自己的井群。

30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股份公司水源所处地下水系水量比较充足、水质比较好,地下水位基本稳定,保证生产生活用水没有问题。

芜湖新兴地处长江边上,厂区距青弋江(长江支流)仅1km左右,该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资源利用率不超过16%,公司发展不存在水资源制约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