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场调查报告篇一: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情况调查报告一、国有林场的基本情况我州国有林场于1957年在天柱县十里冲建立第一个国有林场后,到目前为止,全州现有国有林场18个,经营面积万亩,有林地面积万亩,活立木总蓄积万立方米。
在国有林场现有的森林面积,材种多为用材林,树种多为杉木和马尾松;在有林地面积中,公益林为万亩,商品林为万亩。
全州国有林场在册职工总数为2048人。
其中:在职职工人数为1277人,离退休人员771人。
在在职职工中,上岗职工467人,分流安置下岗职工699人,下岗待安置111人。
在全州18个国有林场中,除州国有林场为定额拨款单位外,其余17个国有林场均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二、改革脱困的情况我州除从江县外,其余17个国有林场都处在天保工程区内。
实施天保工程以前,多数林场的经济来源都靠采伐木材,经营结构单一。
加上有木材作为经营来源,调进林场的职工越来越多,人浮于事。
实施天保工程以后,停伐了木材,林场没有了经济来源,停发了职工工资,国有林场出现了经济危困。
为摆脱经济危困,在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帮助下,我州各国有林场都编了改革脱困实施方案。
我州国有林场改革脱困实施方案力求在以林为主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和森林景观,大力发展种养业和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
同时,强化内部管理,精简管理机构,加大职工分流安置的力度,维护了林区稳定。
我州各国有林场改革脱困方案都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几年来,我州国有林场的改革脱困工作在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帮助下,从XX年开始试点,到目前为止,取得了以下的成绩。
(一)强化内部管理,推行全员竞争上岗为改变林场职工多,人浮于事的局面,我州国有林场首先从强化内部管理入手,推行全员竞争上岗。
该项改革首先是精简林场管理机构,第二是定岗定员,第三是全面竞争上岗。
以黎平县花坡林场为例,该场经营面积7万多亩,通过改革,内设机构由9个股室减少到4个,后勤管理由67人减少到16人,生产岗位204人减少到36人。
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
通过强化内(!)部管理竞争上岗,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
(二)加大了分流安置的力度,确保社会稳定我州国有林场强化内部管理,定岗定员后,产生了大量的富余职工,给林区稳定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为确保稳定,我州国有林场积极开展了分流安置工作。
一是通过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的实施,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从事森林管护工作;二是通过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的实施,安排富余职工从事营造林工作;三是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和开展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安排富余职工。
通过努力,全州共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699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积极开展国有林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来,由于林场经济危困,发不起职工工资,职工生活非常困难。
为解决林场退休职工的养老生活费,我州积极开展了国有林场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到目前为止,在全州18个国有林场中,已有14个国有林场参加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469人,参保率为%。
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职工,都能按时足额地领到了基本养老金。
(四)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和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为加快国有林场改革脱困步伐,近几年来,我州国有林场积极向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争取项目和资金,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和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
从1998XX年,全州有14个国有林场获得国家和省扶贫项目24个,扶贫资金达550万元。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有些项目建成后,解决了部分富余人员就业,经济效益显著。
一是在种养业上,黄平县国有林场利用国家扶贫项目和资金,成立了黄平县且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县委书记黎平同志亲自任指挥长,县国有林场场长任总经理,以贵州大学为科技支撑单位,采用胚胎繁殖技术,为该场养牛基地和全县养牛大户提供优良种牛。
天柱县国有林场利用国家扶贫项目和资金,建立了科技含量较高、示范效益较大的养猪场,还解决了10多名职工的就业。
黎平县花坡林场建立了种草养畜基地,解决了31名职工就业困难。
榕江县国有林场通过扶贫项目危房改造和输水管工程的实施,解决了3o余户职工住房问题和5o余户家庭的人畜饮水以及13oo亩果园用水问题。
丹寨县国有林场利用各护林点,建立了养羊基地等,既管护了森林,又增加了场员的收入。
二是利用国有林场丰富的森林景观和国家扶贫项目和资金,大力发展森林旅游。
在省厅的帮助下,目前,我州建立了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6个省级森林公园。
篇二:关于国有林场经营现状和发展思路的调查报告关于国有林场经营现状和发展思路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营思路单一,以木养场,发展前途堪忧。
我县国有林场发展初衷是保生态、保水土,但木材成林了,县财政取消了拔款,林场基本是以砍木维持单位工员工资、运行和管护,而林场也没有做活林木综合开发文章,经营单一,特别在上世纪九十代末,错失良机,没有做好林木综合开发文章,除人员队伍壮大外,其它经营上的没有任何发展。
从而造成林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此下去,五个林场在8年之后,均将成为荒山秃岭,将是我县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
二是管理不规范,单位运行成本节节攀升。
我县林场发展历程长,但管理没有系统性、规范化。
主要是:单位性质。
1958年前为全额拔款事业单位;到1998年进行林场改革,定性为正科级生产性事业单位(隆发[1998]2号文件);到XX年定为副科级事业机构(隆编发[XX]3号文件)。
招工:1998年国有林场改革,在隆发[1998]2号文件规定:取消自然增长招工制度,对在本场连续工作五年以上的退休职工,可以按“退一补一”的原则。
这文件其它条款均没有执行,只有这“退一补一”政策一直在执行,造成林场人数突增。
XX年一年就增加人,现在五个林场不在岗人员达人,占总人数的 %。
而且进人条件基本要求,初中文化、农村户口、关系户均可以招工。
职工内退:XX年五个林场一年内退人员增加30人,基本是放水。
定员定岗:单位管理岗位、后勤岗位、护林岗位等没有统一管理办法,主观性很强,人为操作。
一方面是人浮如事,另一方面是一部分生产性工作均以对外承包。
增加单位运行成本。
如公路维护、造林、林木抚育等。
财务管理:五个林场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各自为政。
科目不准,票证不严。
各林场根据单位收入情况,确定职工收入水平。
不在岗人员工资发放:最高的每年发放3500元/人,而望云山林场没有发一分钱;保险费:有的个人负担的也由单位统一缴纳。
三、国家投资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林场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基本没有,林场主道均没有硬化,有的护林点房屋老化,成为了危房,有的护大点连房子都没有。
四、发展思路总体思路:以恢复林场生态功能为目标,以保障职工现有基本收入为前提,加强体制改革,科学规范管理,促进林场和谐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关于恢复生态功能。
建设林场的目标就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不流失。
当前要恢复林场的生态功能,出路只有一个,就是禁止林场再砍伐林木。
如林木到龄后,确要砍伐的,必须报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
二是关于体制改革林场体制改革主要是单位性质、人员职数、岗位设置、财务等方面。
(一)单位性质:林场体制改革主要以现有政策为准则,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将林场单位性质改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现有在职在岗人员纳入财政全额拔款,不在岗人员现有基本补贴纳入财政拔款。
(二)机构设置和岗位设置:根据隆编[XX]52号文件规定:林场设1正2副,工会主席1人,内设2股1室。
结合今后林场工作特点,结合现有在职在岗人数,以不增加就业岗位为前提,其机构设置和岗位设置为:管理人员职数为:望云山林场和白马山林场定编9人,工勤定编1人,其它3个场管理人员定编7人,工勤定编1人。
岗位设置是:场部负责人为1正2副,工会主席由副职兼任,内设机构为1股1室。
办公室定编(其中工勤1人):3人,股室改为生产股,定编2-4人。
生产股下设:护林队,公路维护队和森林防火抚育队。
其岗位设置、职数等情况如下表:、5个林场岗位职数设置表森林防火队职责范围表(三)财务制度。
财务制度改革主要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统一报账制。
财务统一由县林业局管理。
各场设报账员1名。
三、关于职工基本收入。
现在林场职工基本收入分在职在岗人员、内退人员、不在岗人员三种情况。
(一)现在职工收入情况1、在职在岗人员:基本工资、津补贴、各种福利费等,XX年在职在岗人数为148人;人平年收入为XX6元。
2、内退人员:按照县人事部门批准的标准执行, XX 年内退人数为35;另重症病人6人参照内退人员执行。
其基本工资为42096元/月。
3、不在岗(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国有林场调查报告)人员。
五个林场不在岗人员补贴标准不一,最高的3500元/年人,而望云山林场不在岗人员一向没有发放补贴。
建议按最高标准3500元/人/年的标准列入预算。
(二)今后职工基本收入预算情况因职工工资由财政拨款后,基本套改中高出30%保留部分,不能列入工资,总体工资要下浮25%,建议对在职在岗人员增加绩效工资。
其标准保持职工收入基本稳定或略有增长的前提下,预算其标准为。
在职在岗人员按600元/月.人预算,退休人员按300元/月.人的标准预算。
场长按照副科级标准执行。
根据XX年职工收入水平,在保持职工收入基本稳定或略有增长的前提下,五个林场职工工资人平1678元/月。
改革后,职工工资为1521元/月,其中:基本工资921元/月,绩效工作600元/月。
另外,39个管理人员保留有毒有害补贴篇三:XX林场改革调研报告国有林场改革调研报告——全宝山林场杨拴温一、林场概况1、地理位臵全宝山林场位于洛宁县西南部的兴华镇,距县城30公里。
地理坐标为北纬34o5'13"~34o10'24",东径111 o 21'59"~111o34'29"。
全宝山最高海拔2103米,为豫西熊耳山主峰,是洛阳市的次高峰,全宝山有“洛阳市后花园”之称。
2、林场资源全宝山林场于1956年建场,是河南省最早的林场之一。
林场总经营面积万亩,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9%。
森林为天然林,林区是天保工程区、熊耳山自然保护区、国家公益林区、国家储备林区,林场是典型的生态公益性林场。
林场林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2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2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和动物各20种。
林场合作管理集体林区面积万亩,总管理任务15万亩。
3、机构与人员林场现有职工55名,其中在职职工43名,退休职工12名。
在职职工中,技术人员5名,技术力量薄弱。
林场下设四个工区、两个护林防火检查站,管理任务较重。
4、林场经济状况目前,每年国家财政拨入万元(护林员经费万元、五项保险补贴万元),省、市、县财政没有事业费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