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4期2003年12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Vol .24,No .4Dec .2003 收稿日期:2003-10-15 作者简介:李光福(1961-),男,汉族,山西平遥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
老子之道的意蕴李光福(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2) 摘 要:老子的道代表了人类的终极关怀。
老子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使道获得了本原、本体和社会人生终极依托的内涵,在中国文化中建构了一座道的丰碑。
道具有实有无形、超言绝象、混朴虚静、兼赅有无、独立永恒、自然无为的特征,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而非一般的物质或精神实体。
它不仅在现代物理学面前表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人生价值,对现代人克服虚无主义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道;终极关怀;无;自然无为;现代物理学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7X (2003)04-0077-05Implication of Lao Zi 's TaoismLI Guang -fu(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Forei gn Languages ,Ti anjin U ni versity ,Ti anjin 300072,China )Abstract :Lao Zi's Taoism r epresents the ultimate co ncer n of the m ankind.T he most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Lao Zi made is that he m ade T aoism possess the conno tation of the orig in,the noumenon and the ultim ate support o f the social life.T herefore,Lao Zi established a monument to the Chinese culture.Being an ex trem ely special ex istence rather than an ordinary material or spiritual entity ,T aoism has som e characteristics,such as actual but aeriform ,beyond sense and lang uag e,unr efined and simple,vo id and tranquil,bo th hav ing and not-having,independent and eter nal,nature and inactio n.Taoism not only has very hig h value fo r the m odern physics,but also implies the abundant value o f the social life,w hich enlig htens moder n people in overco ming the nihilism to a consider able deg ree.Key words :Taoism (“Dao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ultim ate concern;not-having;nature and inaction;modern physics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由他的思想所衍生的学派和宗教也以道来命名,称为道家与道教。
因此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影响,必须首先探讨老子的道,揭示老子之道的深刻意蕴。
一、道与终极关怀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后引申而指原则、规范、 规律。
在老子生活的时代,道已经具有了道德规范、政治原则、自然规律的含义。
老子在自己的著作中也确实在这样的意义上使用过道的概念。
老子的独创性在于赋予了道新的含义,即把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总根源和总根据,看作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和社会人生的立足点,第一次使道摆脱了形而下的感性色彩,获得了本原、本体和社会人生终极依托的内涵。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这个意义上的道。
人类具有一种内在而深沉的终极关怀。
人类自从有了自我意识,就力图理解世界,追寻世界的所以然,追寻社会人生所当然的终极依托。
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终极关怀大致包含这样几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探讨世界的本原,追问世界的来源、始基、归宿,万物由什么产生,最后又要回到哪里去;二是探讨世界的本体,追问世界的本质,万物存在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根据;三是探讨社会的价值来源,追寻人类应当如何生活的最终依据;四是探寻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探寻心灵的可靠依托。
前二者属于自然观问题,后二者属于社会人生问题。
不过,这几个层面的内容在事实上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难分难解。
在老子之前,人们信仰天、帝,并用天、帝这类神学概念来诠释世界的本原和本体。
老子却一反这种传统意识,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本体是道,而不是天或帝。
只有道才是社会人生的终极依托。
老子视道为世界的本原。
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反。
”[1](P451-452)又说:“道……渊兮似万物之宗。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P443)“反”即返。
在他看来,道先于天地万物与上帝而存在,是一种原始的存在;它产生天地万物,是世界的根源,同时也是天地万物的归宿。
天地万物由道所生,又复归于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P459),是他对宇宙生成进程的描述。
大意是说,道最初为一浑然一体的存在,因而称之为一;它在自我运动中,分化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第三者——和气;和气内部阴阳的不同组合,就生成千差万别的世界万物。
他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1](P448)是说尽管万物发展变化,但都要回归到其根源去。
根据老子的理解,世界万物由道这种原始存在产生,之后还要回归到道那里去。
这是一种典型的宇宙循环论思想,是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对宇宙演化规律的一种把握。
在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老子不仅强调道生天地万物,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指出道产生天地万物之后仍然发挥作用,决定天地万物的生存和发展。
他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1](P455)道无所不在,万物依恃它来生存,它养育万物,促成万物。
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据,它规定着天地万物的性质,天地万物从道那里获得内在规定性。
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1](P457)这里的“一”显然指的是道。
如果天地万物离开道,便失去了天之所以为天、地之所以为地、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根据。
这样看来,老子的道不仅在时间上是世界的始基、本原,而且在逻辑上是世界存在的本质、根据。
在老子心目中,“道者,万物之奥”[1](P466)。
“奥”,《礼记》郑玄注云:“奥,主也。
”[2](P82)帛书甲、乙本《老子》均作“注”,“注”为注入、归向之意。
道是世界的本体,是所有存在的中心点。
它不依存于任何其他事物,其他一切事物却都依存于它。
老子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P452)就具有这样的意思。
老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
那时社会动荡,贵族失落,“礼崩乐坏”,旧的秩序崩溃,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
这一时期一切都在变,一切都是短暂的,一切都处在变动之中,社会充满苦难,人们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
于是就渴望思想家能找到一种东西,结束动乱,作为社会人生的依托,使个人和社会获得安宁。
老子具有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他积极寻觅这种东西。
他发现世界上的一切无一不变,只有作为世界万物的根源和根据的道,才是永恒不变的。
他称这种道为“常道”、“恒道”。
他视道为社会人生的价值来源和最高价值依据,要求人们效法地、天,最终效法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1](P452)。
他把世界万物的根源和根据作为人生的安顿之地,希望人们依托道,与道同体,以道为安身立命之所。
并认为这样可以长久安宁,说:“道乃久,没身不殆。
”[1](P448)老子的道代表了人类的终极关怀。
从哲学上看,老子将道视为世界的本原和本体,体现了宇宙生成论与本体论相结合的特点。
老子既把道视为世界的本原和本体,又把道作为社会人生的依托和立足点,还体现了宇宙观与价值观、人生观紧密结合的特点。
按照老子的理解,道作为世界的本原,先在于天地万物;道作为世界的本体,又内在于天地万物,天地万物藉本体而获得存在合理性。
道是世界的最高存在,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生存的源泉和依据。
人类应当追随道,依托于道。
二、道之玄妙道在老子那里,是世界的本原和本体,社会人生的终极依托。
那么,它有什么特征呢?通过对《老子》原典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1.实有无形实有是说道真实存在;无形是说道是一种恍恍惚・78・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4卷 惚、虚无飘渺、没有具体形体的存在。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1](P450)道一方面若有若无,难以测知,没有具体而确定的形体;另一方面又“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实有其物,而非虚无。
因而老子称它“湛兮,似或存”[1](P443);说它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1](P447)。
这也就是说,道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无形无象的存在。
老子的这一思想给人的启示是:没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并不一定不存在。
从现代宇宙学的视角看,黑洞就是没有具体形象的一种存在。
从普遍的意义上讲,事物的内在规律也是无形无象的存在。
为什么老子要称道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呢?这是老子对道的一种领悟。
而从逻辑的角度分析,老子的思路可能是这样的:既然道是产生万物,并决定万物发展的根源和根据,那它就不能是万物中的一物。
因为万物中的任何一物都是有局限性的,如果道是万物中有局限性的一物,那它就不可能产生并决定无限多样的万物及其发展。
有限不能产生并决定无限,具体的、有局限的某一存在物不能成为世界的本原、本体。
成为万物本原、本体的东西一定不是某种具体的存在物,而只能是超越具体存在物的东西。
这个逻辑后来被庄子概括为“物物者非物”[3](P585)的命题。